总结了许多人的人生故事,我们发现了心理活动过程的一个规律,那就是有一个循环圈。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发展都是按照一个统一的步骤和过程进行的,并且形成了一个循环。人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和行为中的一切都会留下来,从而影响到后面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循环中下一圈的心理和行为。正因为如此,错误会累积,经验也会累积,迷失者会越来越迷失,或者重返正途。
心理和行为的步骤可以被详尽地分成很多环节,也可以相对简略地分成较少环节。我们经过讨论和斟酌,认为分为六个环节是比较恰当的。这样不至于因为分析出过于复杂的环节,而使人难以理解;也不至于因环节太少,而不能很好地呈现心理行为活动的全貌。
下面介绍一下这个六步(六个环节)的循环圈。
循环圈的第一步,开始于焦虑。
人有种种情绪,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当然,我们首先希望减少或消除的是那些消极的情绪。但是为什么我们要从“焦虑”这个情绪开始呢?简单来说,这是因为焦虑和其他情绪不同,它是一种可以混合任何情绪的复合情绪。因此,焦虑承载了人生所有的痛苦,而成为驱使人从事一切活动的根源。其他情绪都有其特殊性,只在人生的某些特殊境遇中出现,而焦虑在人生的一切境遇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
焦虑的核心是一种恐惧类的情绪,是一种担心,是害怕某种“可怕的”事情会发生。和恐惧不同的是,恐惧针对的是一种已经出现在眼前的危险,而焦虑则是担心某种将会发生的危险。
焦虑是一种复合情绪,在这种担心的基调中可以混合各种不同的情绪。焦虑和其他复合情绪是不同的:其他复杂情绪因成分不同而成为不同的复合情绪,而焦虑的特别之处是,不管混合了什么,整体上这种情绪还是焦虑。
我们可以这样比喻:如果把西红柿和鸡蛋炒在一起,这个菜就叫作西红柿炒蛋;如果把青椒和鸡蛋炒在一起,这个菜就叫作青椒炒蛋;如果把黄瓜和鸡蛋炒在一起,这个菜就叫作黄瓜炒蛋。这些菜是什么,取决于它的组成成分。但是,有个菜的名字叫作大杂烩,这个菜是什么和它的组成成分就没有直接关系了。不管你用的是什么菜,哪些种类不同的菜,烩在一起后都叫作大杂烩。
焦虑大体上和佛教所说的“烦恼”是同样的意思,是一种不舒服的感受。焦虑中有心理能量,这是一种没有方向的混乱的能量。
我们如果不能安然忍受焦虑,就会想要改变。这种改变焦虑的意图就成了我们的欲望。欲望使得原来存在于焦虑中的心理能量有了方向,“欲”就是“想要”;“望”就是看向某个目标。饥饿的孩子不眨眼地看着店里的面包,这就是所谓的欲望。想要吃,就是欲,而把想要吃的欲指向面包就是望。
我们各种具体的欲望,归根结底是一种欲望——想要消除焦虑所带来的不舒服感觉。没有不舒服之后的那种好的感觉就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称之为快乐。
欲望的产生使焦虑的不舒服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因为欲望给出了一个方向,从而使焦虑的那种无方向感的难受得以缓解。欲望中有希望,欲望是一个承诺,现在虽然不舒服,但是如果将来达成了目标就会好了。这种承诺是一种安慰,它画出了未来的美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画饼,从而减轻了当下的不舒服。但未实现的欲望依旧是让人不舒服的,所谓“求而不得”就会辗转反侧。
当意识到仅仅想要是不够的,目标不会自动地实现,我们就需要有个方法,让我们走向我们的目标。这时人就会开始思考自己的策略。欲望中的心理能量,给予了我们趋向目标的动力。欲望中的目标所在,给了我们所趋向的方向。而策略,就是趋向目标的路径。
最简单的策略就是直接趋向目标:想要,就要;想吃,就吃;想玩,就玩。如果简单的策略有用,人就会满足于这个策略。但是,往往简单的策略没有成效,甚至反而带来害处。比如在两性关系上,如果一个人想要就去要,可能会被别人痛打,甚至被抓捕。或者当我们在珠宝柜台上看到喜欢的钻石时,我们想要就去要,结果也可能是被无情地抓起来。意识到现实不总是能满足我们的欲望,于是就有了策略。欲望是“想要”,策略是“怎么要”。
行动是策略的现实化。按照策略在现实中做出实际的行动,会对现实有真实的影响,从而带来真实的改变。
因此,行动可以看作人与世界的“对话”。行动带来转变,使目标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行动在现实中所带来的变化就是这个行动的“结果”。当然,有些人可能会有策略却并不行动。这种不行动也可以看作一种特殊形态的行动。
行动本身虽然是可以一直持续的,但是人们往往会为行动设置边界。到某个时候,人们会认为某个行动“完成”了。因此,流动的、连续的行动可以被按照“次数”分开,叫作一次行动。
行动带来改变,我们期望这个改变能满足我们的欲望。但是实际上它是否能如此,并不一定。因此,在行动之后会有一个检验过程,看一看自己行动的结果如何。
检验不一定是有意识进行的,也许只是无意识中对结果的一种评判。检验的方式也不一定是有条理的,多数时候,人们的内心检验过程是随意而无条理的。
我们可以做的检验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检验策略中设定的行动是不是做了,是不是完成了?行动有什么结果?
·行动是不是实现了策略?
·行动的结果是不是满足了欲望?
·欲望的满足是不是减少了焦虑,是不是让我们的感受更好?
当然,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没有对这些都进行检验,也往往不是这样思路清晰地进行检验。
对行为结果的检验完成后,心理会有一个总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对前面所发生的事情有一个解释、理解或者说诠释。
这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对自己行为结果的诠释,即这个结果意味着什么?对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的诠释,即为什么我会成功?或者为什么失败了?是内在的原因,还是外在的原因?是偶然的原因,还是必然的原因?
再如对策略的诠释,根据结果看,这个策略是不是一个好的策略?又如对自己的诠释,根据这个过程中自己的表现以及最后的结果,可以看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成为这样的一个自己?还有对世界的诠释,在人生经历了这些之后,对世界怎么看,对别人怎么看?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会有种种情绪或者心理感受产生。从行动以追求目标的角度看,这些情绪都是一些副产品。这些情绪或感受负载着心理能量,并且那些阶段结束之后,还有很多情绪或感受依旧会留存着。对于这些新生的情绪或感受,心理也会给予诠释。在这样一个过程结束之后,所带来的新情绪会混入旧的焦虑之中,从而使得焦虑的配比和焦虑的大小都发生变化,而新配比、新大小的焦虑就成了下一次循环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