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量变到质变

实际上人们迷失的路更像一个向下的旋转楼梯。六步循环中的每一步转一圈后,整体的焦虑就更深了一些,人的幸福就更少了一些,诠释也更消极了一些,而心理健康的程度就更差了一些。

随着量变逐渐积累,质变的概率也逐渐增加。只要人没有超脱于这个循环,那么量变就是自然要发生的,而且一般来说是变得更焦虑。因为获得了存在感,不过是一时满足,成果总会随时间而消失。存在焦虑还在,而其他焦虑也会继续出现。每一圈必然会多多少少有些不成功,所带来的消极情绪和感受却不会随时间自然消失,所以最后的结果是焦虑几乎总会有所增加,检验中的失败也必然会增多,诠释的过程中也必然强化那些更消极的信念。

但是,质变是否发生却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是一个概率性的过程。可以用吵架的夫妻做比喻。如果夫妻不懂得相处之道,经常吵架,而且其吵架的方式没有建设性,那么夫妻关系的量变是必然的,他们会越来越不喜欢对方,越来越疏远。但是质变却未必发生,他们也许这样吵了一辈子,却没有想到要离婚,双方都还没有改变他们原来曾经有的那个决定——要生活在一起。但是,这些量变却可能增加他们离婚的概率。越是关系不好,他们越有可能想到离婚,随后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当他们决定改变基本的关系,决定离婚的时候,质变就发生了。

六步循环圈一次次运转,是量变。在量变的过程中,其诠释中的信念量上有变化,但是质上是不变的。比如有个信念是,为了让存在感长久存在,必须保证一些外在条件。因此在获得存在感之前,应该先保证这些条件的存在。随着这个人在循环中越来越把注意力放在条件的获取上,他越来越经常地忘记在此时此刻对存在感的追求,这就是量变。而有一天,突然他觉得在某些条件不满足的时候,根本不能去追求存在感,那么质变发生了。

有两位青年爱上了同一个姑娘,姑娘有点犹豫不决,但她说自己喜欢爱学习的人。为了向姑娘证明自己更值得被爱,两个人同时出国留学,谁先拿到博士学位就可以先向姑娘求爱。青年甲努力学习,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就得到了博士学位,于是他高兴地回国找那个姑娘求婚,刚好赶上参加另一位青年和姑娘的第一个孩子的满月庆典。因为另一位青年人根本就没有出国读博士,而第一位青年以为必须满足了条件才能去求婚。

信念的质变发生后,不仅信念改变了,而且欲望也会改变,策略和行为也往往会随之而改变,被检验的内容也会改变,而这些检验将用来证实改变后的信念。于是整个循环圈都有了质变。

质变究竟在何时发生,前面的循环圈要转上10圈还是1000圈才发生质变,这不是确定的,而是概率性的。就像我们看一个人对他的女朋友很不好,我们可以预测她早晚会离开他,但是她会在多久后离开,是两个月还是两年后,这是说不准的。

专栏3-1 幸福就是被看见吗

“幸福就是被看见”,这个说法我自己并不完全同意,不过我相信有很多人会这样想。

前些年我还年轻的时候,经常作为嘉宾去参加一些访谈类电视节目。有一次节目开始前,我在化妆间看到一个女孩子非常紧张,旁边她的朋友不停地鼓励她。我好奇地问别人,这个人怎么回事?那个人回答说:“三流演员,难得有个机会露一次脸,当然很紧张了。”

“至于紧张成这样吗?”“你觉得不至于,”那个人回答说,“但是你看这些观众席的人,如果镜头在某个人脸上停两秒,你说他回家会不会通知亲友看电视,说‘我今天上电视了’?”我一想还真是这样,那个时候有谁“上电视了”,当然会通知亲友、同学都看看,这的确是个让人挺兴奋的事情。现在可能不是这样了吧?至少在程度上,“上电视”激动人心的程度稍稍下降了一点。

不过这并不是因为“被别人看到”不重要,而是现在大家被看到的地方变了——现在人们都是在网上露面让别人看。和电视相比,上网络更容易,随便谁都可以在网上放一个自己的视频,或者直播一下自己,基本上总会有别人看到并且做出回应。所以,和过去没有网络的时代相比,能让别人看到自己,已经变得不那么令人兴奋了。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更重要的是看的人是不是自愿的,或粉丝有没有到10万以上。

想被人看到这个需要,过去和现在都是不变的。感觉到自己被别人看到了,尤其是被很多人看到了,会令人兴奋、幸福。如果看自己的人还挺喜欢自己,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万众瞩目”,感觉一下这个成语,感受到那背后满满的喜悦了吗?是不是感觉头顶上仿佛有了一个光环,霓虹灯一样放射出璀璨的光芒?耳边仿佛人声鼎沸,都是在给自己的幸福加温。

就算肉身没有在万众瞩目的场景下出现,但是自己的产物能让很多人看到,也是一样的激动人心。比如我现在想象有很多读者在看我的这本书——有人躺在豪华的海滨别墅,有人坐在偏远的小镇房间,有人在高铁上,有人在图书馆……老人、中年人、青少年都在读我写的书,而且感到有点意思。想想就心花怒放了。如果某位读者读到这里,就对我不爽了,想把我的这本书丢掉,哼,那肯定是他嫉妒我有这么好的想象力。

被看到,很幸福;被自己在意的人看到,就更幸福。项羽灭秦之后,有人给他建议说,首都应该建在咸阳为好。项羽反对,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穿了漂亮衣服,总不能在没有人的夜里走在街上吧。成为天下霸主,不回家乡让乡亲们看看,那这个成功还有什么意思呢?项羽为了被看到的需要,宁愿放弃一个更加适合的都城,这可以说明被看到是多么重要。更成熟的人,比如刘邦,也并非不喜欢被看到,只不过他可以超越只是“被熟人看到”的限制,所以最后就留在了长安城,让万众瞩目了。

别人看不到自己,通常就感到不幸福。有些人自诩有才华,结果却默默无闻,就会愤世嫉俗,满肚子里都充满了怨气。为了让人看到,有些人甚至不惜做一些坏事来引人注目,“不能流芳百世,宁愿遗臭万年”。有些罪犯杀人,是为了让自己被世界看见;洪秀全、黄巢之类自负却考不上“大学”的落第书生,就会另寻途径来显现自己,让自己被看见。当然,最后终于被人看见的洪秀全、黄巢也是少数。更多的“洪秀全”没有遇到机会,最终还是没有被我们看见,我现在也说不出他们的名字。

自己在意的人看不见自己,人会感到更加不幸福。女作家三毛曾经说过一个事情,她感觉家里人总是“看不到自己”,所以她就做了一个实验。某天晚饭时,她尝试一句话都不说,实验一下看看家人多久之后可以发现她今晚没有说话,多久之后会问她怎么了。结果,整个晚饭期间都没有人注意到异常,吃完饭大家各自去休息,也没有人问她怎么了——她感到非常悲哀。是啊,自己眼巴巴看着的人却看不到自己,那是什么滋味。

心理学家们也都注意到这些,所以有心理学家说,“幸福就是被看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甚至认为,心理咨询的作用不过是“看见”来访者而已。心理咨询师只要能倾听来访者的话,只要能表达出自己在“看着”来访者,就有心理咨询效果;心理咨询师的眼光就如同阳光一样,照在来访者的心田上,来访者内心的小苗就自然会生长。

自体心理学派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来表达这种“看见”,叫“镜映”。自体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童年被父母看到并积极回应,就是被镜映了。被镜映才能构建儿童的“自我核心”,然后儿童才能建立稳定的自我感。几个月的孩子对着母亲的脸笑,咿咿呀呀,母亲也看着孩子笑,对着孩子说话,这就是一个人最早的“被看到的幸福”。有了这种幸福的经历,一个人就能建立起最初的自信。儿童在有人看的时候,逞能表演或者人来疯,都是为了吸引别人的眼光,从而给自己积累更多的幸福。相反,如果他童年被镜映得不够,如果他吸引不了别人,或者别人嫌弃他的表演,那么他长大之后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很多成年人拼命努力,或者使劲作,也都是为了让某个家人“看到”自己的能力或自己的烦恼,归根结底是为了被人看见。努力了不成功,那就持久地不幸福。“幸福就是被看见”,很多人这么想,不无道理。

那么我为什么不完全同意呢?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感觉被看到了才幸福。生活中有些人的表现就与此相反:有些人不喜欢出头露面而更喜欢退隐;有些人甚至在家里,都不喜欢被别人注意,而希望自己躲起来……

不过,绝大多数心理学家会认为,这也许只是一种创伤的结果——也许是被家人惩罚、批评和指责的太多了,才不得不压抑了“被看见”的需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被看见”伴随着“被惩罚”,所以被看见不再是幸福,不被看见虽然没有幸福,但至少更安全。

我也同意,有些人不想被看见,只不过是一种创伤反应。不过,我认为,并非“所有的不想被看见都是创伤的结果”,在另一些情况下,不想被看见是因为那样真的能给人带来幸福感。

从回归疗法的视角看,被看见之所以能给人带来幸福感,根本原因是在于被看见能带来“自我存在感”。而获得自我存在感才是人最深层的根本追求。感觉到“有我”“我和别人都不一样”“我好”“我重要”“我的意志能影响世界”……这些构成了每个人心中的“自我存在感”。

如果一个人存在感很弱,他就会感觉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感觉不到自己的意志,那他整个的生活就都会是空虚的,他也没有“我是我自己”的那种自信。而反之,如果一种活法、一种情境能够满足一个人的自我存在感,那么那种活法、那种情境就能给他带来人生幸福感。如果被看见给他带来存在感,那么被看见会使他感到幸福;如果不被看见能给他带来幸福感,那么不被看见会使他幸福。事实上,也有不少人获得存在感的方式和“看见、看不见”根本没有关系,而是别的什么。比如,有人感觉“创造新东西”才会给他带来存在感,那么创造新东西会使他感到幸福;有人感觉“亲近大自然”才会给他带来存在感,那么亲近大自然会使他感到幸福;有人感觉“读圣贤书”才会给他带来存在感,那么读圣贤书会使他感到幸福;有人感觉“与音乐同在”才会给他带来存在感,那么听音乐、玩音乐会使他感到幸福;有人感觉“了解宇宙的秘密”才会给他带来存在感,那么探索和求知会使他感到幸福;有人感觉禅定才会给他带来存在感,那么禅定会让他感到幸福……换句话说,任何可以让我们获得存在感的方式都会让我们感到幸福。

但为什么唯独“被看见”这么被我们关注呢?我有一个简单的猜测就是,用“被看见”来获得存在感的人,他们总是需要站在大家的视野中央,高光出现;而用其他方式去获得存在感的人,他们都在我们的视线之外,不声不响地自得其乐呢!简单地说,认为“被看见最幸福”的人更追求被看见,所以被看见了。而不在乎是不是被看见的人,我们没有看见他们。有没有存在感才是根本,所以我们这样说才更准确:幸福就是有存在感,而被看见是我们获得存在感最常见的途径。

这样说,就能让我们知道:被看见固然很幸福,但是不被看见也不是一定就不幸福。有些人可以在不被看见的情况下,依旧有幸福的生活。这就是回归心理学给出的“另外的情况”。这些不被看见也可以依旧幸福的人,只需要有“另外的渠道”获得存在感就行。

比如,有些人通过思想来获得存在感,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只要能不受打扰地进行思考,他们就可以获得存在感,也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幸福。康德生活在一个小镇,没有朋友也没有女人,不旅游也不社交,而且他活着时也没有获得那么大的声望,就这样过了一辈子。一般人看来,他的生活枯燥无味。但是他自己也许很满足,因为他可以通过思想获得存在感。有些人通过艺术活动或手工工作获得存在感。优秀的艺术家沉浸在艺术中,投入在音乐中或者绘画中,不知不觉过了一天又一天,也可以感到很幸福。平凡的人,如果能带着平常心生活,不贪心也没有抱怨,能享受生活中的平凡时刻,那么也可以在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在恋爱和婚姻中、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时时获得存在感。春天去附近公园看看桃花,也能感觉到自己活着;抱着新生儿,看她那红扑扑的脸蛋,也能感觉到自己活着;业余玩玩自己喜欢的东西,也能体现出自己的意志。这样,我们也都可以获得幸福。

如果我们以为,只有被看见才幸福,那么没有被看见的时刻,就是不幸福的、寂寞的、荒凉的时刻;如果我们知道,有存在感就幸福,那么我们不被看见,我们还可以有几十种幸福的机会;如果我们以为,只有被看见才幸福,我们就会执着地努力,去让别人看自己;如果我们知道,不被看见也可以幸福,那么我们就可以有很多其他可以做的事情。

我们知道,不被看见也可以幸福,我们就可以幸福。当然,如果幸福的我们又被看见了,那也很好,那就是锦上添花。没有绣花的锦衣和绣花的锦衣,都是很美的。 R0m0vKJm2xuzqY5VIyUwbVfl8X5uxwNrZ4puvDqGTPdjfq9b47v+ahq+PnMfM7k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