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存在感获得的方式

存在主义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发现,人的所有欲求、需要归根结底会归结为“存在性”的需要;人生命中的各种主题,最后都可以归结为“存在主题”。存在主题是关乎生与死、爱与孤独、选择与责任、意义感,等等。弗洛伊德早期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把研究的焦点放到“性”的主题上,但是到了晚年,他也发现“性”主题不过是生死主题的一个表现形式。所有在存在主题所带来的成就强化了“存在感”,而存在主题的所有失败则削弱了存在感。“活着”的感觉和“死了”不同,是活着让我们感到自己“存在”,而我们认为“死了”就不存在了;爱之所以令人向往,是因为爱让我们感到有存在感;我们被爱,是别人肯定了我们的存在,而孤独没有人爱,则存在的感觉或生存的意义就难以被找到了。其他存在主题也是一样。

而所谓的“存在感”,是感到有了什么“存在”呢?当然是“我”存在。存在感,就是“我存在”的感觉,就是一种相信“我”在的心理能量。追求存在感,实际是试图证明“我”存在,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个“基本谎言”。人是如何说谎的呢?证明“我”在,实际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本来就不存在。但是,有些方法可以让人感到好像“我”在。视幻觉中,我们可以看到某个实际并不存在的东西存在。在催眠术中,催眠师也可以通过催眠的技巧——一种巧妙的混淆技巧或者一种说服的技巧,让人们产生幻觉,从而“看到”某个事物存在,虽然那个事物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比如催眠师可以让被催眠者抱着一个椅子跳交际舞,却让被催眠者以为他是和一个美女跳舞。

人最早的催眠就是让自己相信“我”是存在的。人在最早的催眠中证明“我”存在的基本逻辑是,如果我在,我会有种种表现,而如果我们看到了这些表现,就可以证明我在,“我×故我在”。

有个村子,人们养的鸡经常莫名其妙地丢失。有人说:“村子里一定有一只黄鼠狼。”人们问:“你见到这只黄鼠狼了吗?”他回答说:“黄鼠狼是偷鸡的,现在鸡纷纷丢失,就说明一定有一只黄鼠狼存在。”大家看出来这个人说话的逻辑漏洞了吗?虽然有漏洞,但是这个漏洞并非显而易见,所以还是可以让很多人相信,可能真的是有一只黄鼠狼。

人证明“有我”的所有证据,包括所有古代的哲学家和智者所给出的,如果我们追到最后,也无非和那个证明黄鼠狼存在的人所给出的证据一样。人证明“有我”的所有逻辑,包括所有古代的哲学家和智者所给出的,如果我们追到最后,也无非和那个证明黄鼠狼存在的人所给出的逻辑一样——读者如果不厌倦思考,可以读读古今所有的哲学著作,看看是不是这样。

最直接的就是笛卡尔,他说他唯一能证明的事情,就是“我”存在。因为他说他用思考的方式,无法证明任何东西的确定存在性。但是既然思考着,那么“我思考故我存在”。为什么“我思故我在”呢?前提是他认为“我是思考的主体”,我是可以思考的,因此当思考存在了,就认为我存在了。这就和“黄鼠狼是吃鸡的,鸡被吃了,所以黄鼠狼存在”是一样的逻辑。

催眠师的一个方法是给出一个毫无理由的规则,“当你的眼皮感到越来越沉重,你就进入了催眠状态”。然后,他就用怀表、钢笔等在你眼前晃,并让你注意这个物体。过了一会,你的眼皮感到沉重时,他就会说“你的眼皮越来越重了,你在逐渐进入催眠状态”。你会在他的诱导下,去看自己的眼皮是不是“越来越重”,当你发现他说得很对,你的眼皮果然越来越重的时候,你就相信了他的话,以为自己进入了他所说的催眠状态——但是,“当你的眼皮感到越来越沉重,你就进入了催眠状态”这句话,有什么证据吗?关于这一点,你并没有去想过。

人最早的催眠就是,先(毫无理由地)给出一个规则——“我是思考的主体”,然后让人把注意力放在证明“思考”是不是存在了,当证明了思考存在,就得到了“我在”的结论。实际上,“我是思考的主体”吗?为什么“思考”必须要有一个这样的主体?

但不管怎么说,人们都相信这种逻辑。首先,人会按对这个“我”的看法,给出一些我如何如何的说法。“我”有感觉,“我”能行动,“我”和别人不同,别人能看到“我”……然后,就产生了种种证明“我”存在的方式,“我感觉故我在”“我行动故我在”“我与众不同故我在”“别人看到我故我在”……

生与死,为什么成为一个存在主题?让我们看看生和死最基本的差别。如果我们有一天在海滩上看到躺着一个人,那么我们怎么判断这个人是活人还是死人呢?首先,我们会看“他会不会动”,一般来说会动就是活人。如果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在动,就戳他一下,看他有没有反应,因为我们认为活人是有感觉的,感到我们戳他就会有反应。因此,我们的判断标准是“他能行动故他在”“他有感觉故他在”。生就是能行动、有感觉、被看到,等等,因此生就能证明“我”在,而死了就没有了行动力,没有了感觉,也就没有办法证明他还有“我”在了,虽然被看到尸体但也不被看作是一个有“我”的主体了。

爱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存在主题,是因为我们认为“我”是爱的主体——“我爱”。爱着的人是感觉到爱的,“我感觉故我在”,所以爱是“我存在”的证据。另一方面,“被爱”是被看到,是被别人当作一个有“我”的存在,因此也是“我”在的证据。

选择为什么是一个存在主题?因为我们认为“我是选择的主体”“我选择故我在”。为什么创造也是一个存在主题?因为我们认为“我是创造的主体”。因此,“我创造故我在”。

所有这些能让我们证明“我”在的事情就成了存在主题。所有这些给我们带来了“我”存在的证明,从而就加强了“存在感”。什么是“意义”?一个事物能有助于证明“我”在,我们就觉得这个事物有意义。人最基本的“成瘾”就是对“我”的瘾;人最不舍得放弃的,就是“我”的存在。人为什么要不断寻求存在感,因为只有这样人才能不断地相信“我”在。要戒断这个瘾比死还难受。死之所以难受,只不过是因为一般来说死会减弱我们的存在感或者威胁到我们的存在感。如果有人发现肉体死亡后,依旧可以有办法获得存在感,这些人就不会觉得死有多么难受(比如烈士发现肉体为国牺牲后,“我”的名字和事迹会千古传诵,他们就不会太害怕死亡了)。 uI3qi9kBHaVbeuIfGUZHH8zaHx96KOfeo0ECBT/GWn34eIMeF7LyhiLCZ/WuYZ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