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传统“工资+奖金”模式的问题

“工资+奖金”是较为简单的薪酬分配模式,一般为12个月工资+年终奖。工资按月发,年终奖是基数和绩效考核系数的乘积,基数一般为几个月的工资(例如2个月)或者年薪的一定比例(例如20%)(见表1-1)。这种模式非常直观,能让员工对自己到手的钱有清晰的感知,也能方便HR管理。

表1-1 年终奖计算示例

然而,这种模式看似规范,但毫无技术含量,还可能带来种种严重后果。这种模式十几年前被一些国际咨询公司主推,至今仍常见于各类企业。下面举例说明“工资+奖金”模式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后果。

1.1.1 奖金丧失激励性——失望的马总经理

某汽车公司的马总经理以高薪引进了一名曾任职于国际咨询公司的HR,希望他能系统改进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特别是解决薪酬激励不足的问题。该HR采纳了咨询公司的建议,设计出“工资+奖金”模式的新薪酬体系,其中奖金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见表1-2)。

表1-2 绩效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系数

HR声称,个体绩效与奖金挂钩将极大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马总经理也认可这一激励方式。然而,结果事与愿违。部门经理碍于人情,普遍给下属打分比较高,加上绩效考核标准不明晰,造成考核结果基本都在B以上,员工大多能拿到基数一倍以上的奖金。

马总经理认为这样的结果有问题,HR则表示必须实行强制分布,硬性规定考核结果为C、D的员工比例。但此举遭到部门经理的抵制,各部门依旧我行我素。马总经理还发现销售人员失去了进取心,缺乏拼搏精神。究其原因,是奖金没有激励性,多干少干基本一样,奖金差别不大,于是员工都懈怠了。马总经理很是不满,之后不久便将这一方案和该HR一起“扫地出门”了。

由此可以看出,“工资+奖金”这种看似规范的分钱方式,虽然便于管理,但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微乎其微,大多数人的绩效考核挂钩系数波动不大,奖金变化也较小。因为绩效考核无法做到精准化和个性化,大多数公司都是将绩效分为几个等级,绝大部分员工的评级都在正常等级及以上,都能获得预期的奖金。于是,本来应该发挥激励作用的奖金,逐渐变成了固定的福利。本质上看这是平均主义,是“大锅饭”;而且预期收益区分度不大,对员工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模式鼓励的是个人主义,因为员工奖金只与个体绩效和基数相关,员工只着眼于自己的绩效,不会考虑团队,团队合作变成了单兵作战。另外,在预期收益既定的情况下,员工如果想争取收益最大化,最佳的行为就是尽可能少地付出。这就是为什么在执行“固定工资+定额奖金”的企业中,员工都缺乏动力,倾向于偷懒耍滑。

1.1.2 和企业效益无关——某公司被迫发放年终奖

图1-2是一个企业真实案例,人力资源总监(HRD)按照薪酬制度,计算出年终奖为2000万元,结果惹怒了CEO,最后被炒鱿鱼。他的设计思路停留在传统面向个体的薪酬设计方式:个人应发奖金=个人奖金基数×绩效考核系数。这个逻辑在个体层面看没有问题,可一旦上升到部门层面、公司层面,麻烦则接踵而至。个人奖金没有与部门效益、公司效益挂钩,结果是公司无论业绩如何,都要给员工发奖金。

图1-2 被迫发的年终奖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传统的薪酬管理模式给原有的制度打了一些“补丁”,比如,完善组织绩效考核方法,在公司、部门层面也进行考核,生成组织绩效考核系数;个人奖金和公司、部门的绩效考核结果挂钩,以堵住漏洞。

但是由此又产生了新问题,每个员工的绩效和公司绩效的相关程度一样吗?总有强相关,比如总裁、高管等,也有弱相关,比如前台、基层人员等。公司绩效不好,全体奖金都降低倒还罢了,一旦公司绩效变好,基层人员的奖金水涨船高,就会被质疑搭便车,引发矛盾。明确量化这种相关关系又会很有难度,需要说明每个岗位和公司整体效益的关系,大费周章。

薪酬与绩效强相关的前提,就是绩效考核必须十分准确、公平,结果经得起推敲,因为这涉及每个人的利益。但实际上,大多数时候,绩效考核都无法做到完全准确和公平,尤其是在外部形势发生变化或者完全偏离年初设定的目标时,绩效考核结果会备受质疑。例如,如果年中市场形势急转直下,年初的目标很难完成,部门经理纷纷申请调整绩效目标,该如何是好?调低目标,是老板吃亏,相当于老板自掏腰包给员工发奖金;不做调整,则是员工吃亏,完不成任务,也拿不到年终奖。

归根结底,在传统薪酬模式下,设计不好薪酬与最终绩效的挂钩关系,再怎么“打补丁”都无济于事,经常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顾此失彼。传统薪酬模式需要一种更有力、更稳固的关联机制,以和公司效益形成联动。

1.1.3 激励不及时、不敏捷——任正非抨击年终奖

2013年,在华为内部研讨会上,任正非语出惊人:“我坚决反对年终奖的制度,年终奖制度是最落后的制度,要强调过程奖、及时奖。比如应有50%幅度的过程奖在年终前发完,没有发完的,到年终就不发了,不给你了。这样逼各部门及时奖励。我们强调项目奖、过程奖、及时奖。”

任正非认为年终奖有滞后性,但他并未否定年终奖存在的意义。年终奖的目的首先是激励员工,其次是提升员工满意度,最后是提升雇主品牌的影响力,从而保留人才、提升员工敬业度,在下一年创造更好的业绩。但是在年终奖制度之外,企业需要及时认可员工,将认可与激励的周期缩短,更加注重工作过程中的激励。

激励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及时性。激励不及时,则其效果会大大减弱。员工及时获得激励,才会做出改变。把激励攒到年底,黄花菜都凉了。传统薪酬模式尤其难以实现这一点,因为其设计思想就是事后激励,年底论功行赏。在“工资+奖金”的模式下,奖金是事先定好的:

第一,时点固定。大多数企业选择在年终发奖金,因为年终才会进行财务核算,核算后才能发奖金。少数企业选择季度、半年度等时点,及时性有所改善,但也难以实现“项目奖、过程奖、及时奖”。

第二,名目固定。很多企业也事先规划了专项奖,比如销售明星奖、市场突破奖、技术革新奖等,但这些专项奖金额和发放时间都比较固定,金额不会很大,及时性较弱。

第三,权限固定。各种奖金/奖励的权限通常收归在公司层面,各级经理没有权限。就算经理想及时激励员工,发100元奖金可能也很困难,因为没有来源。

如何改变事后分配制度,把对员工的激励提前化?过程奖励的设置是出路之一,如50%幅度的过程奖励应该在年终前发完,没有发完的到年终就作废,这是为了督促部门及时奖励员工,而不是把奖励全留到年底。

传统“工资+奖金”模式不支持事先发奖金,即使设有一些奖金名目,也是定额定向的专项奖,无法做到发放与业绩高度动态挂钩的奖金。而且传统薪酬模式基于集权而非分权设计,有薪酬成本失控的风险。

考虑到以上诸多弊端,华为打破了传统的分钱模式,将其升格成更高阶的薪酬模式,设立了能随时动用的薪酬包,各级管理者有权在动态过程中及时对员工进行激励。例如,当年余承东在华为Mate系列手机大卖之际,及时向用户界面团队发放了200万元奖励,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cAWomV8VUriT8kEHKzyg6RFpSVH3Ih9JgYYQagzNhgG4kWb8I/7MxYN2dNUGP2X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