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沉没成本过高,无法变成造血增量的基石时,市场上就会出现青黄不接、不敢投资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很致命,打击的是比金子还要珍贵的信心。很多行业的从业人员因为技能限制,只能在本领域内施展拳脚,假如投资超出认知,把资金亏在这个领域,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心理暗示:自己可能不适合再创业,自己只能是“天选打工人”的候选人。那么,最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家就会一批批地“倒下”。
就业是造血的关键。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年年下降,大家都很焦虑。此外,因很多突发事件,很多地方政府措手不及,影响了当地经济,“一刀切”的现象层出不穷,大大降低了“内循环”的效率。消费靠的是周转率,消耗品囤积或变质带来的浪费都是惨痛的沉没成本,也是无效成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谁都会背,但真正做到却难上加难。
就业率是城市稳定的重要指标。就业不但涉及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涉及“县城新青年”被裁员后的再就业。2021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相应的中国城镇化基本建设投资的高峰阶段已过;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经达到53.3%,18~24岁的年轻人大多数还是处于服务行业中,尤其是餐饮、商业、娱乐等一线消费类服务行业,这些行业都是与消费者最紧密接触的行业,同时也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
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拉动了中国经济增长的65%。2022年4月,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在3月份同比-3.5%的基础上,同比增长-11.1%,这就代表着中国经济已经相对之前遭遇到了重创。失业潮不止出现在一线的服务行业,还出现在互联网行业,京东、阿里、字节跳动、腾讯、小米等大厂纷纷让员工顺利“毕业”,将这些员工交还给了社会。
不可否认,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是体现在不裁员。裁员是企业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壮士断腕的一种方式。企业要想盈利,就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住自身的生存和市场地位。近几年,不是只有互联网巨头在裁员,大量的制造业巨擘也同样面临着收缩业务的压力。在社会大环境下,“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对于企业和个人而言,不破不立,先破后立。如果你要活下去、要好好地生活,在失业的近忧之下,就需要未雨绸缪,找到自己的定位。丘吉尔说过,不要浪费任何一场危机,危机即是转机。我建议,你可以从可控的和不可控的角度出发去分清楚轻重缓急,确定自己行动的方向的节奏。
假如你掌握了一些生存技能,比如写作、演讲、表演、咨询、销售等,都能够实现变现,那么这些技能都可以成为你生存下去的“一招鲜”,如2022年爆火的刘畊宏的健身直播、正能量的残疾人带货。在直播带货、短视频等带来的互联网福利如此丰厚的情况下,你有很多可以展现自己的机会。找到自身的长处和亮点,想清楚能够给合作方或者朋友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就能够拿到对等的价值。还有一些具有企业家天赋和基因的人可以选择创业。
很多创业者都是在自己遇到裁员或者走投无路的时候突破了自我,实现了超我,闯出了一番事业。现在,全国各地的政府都在组建天使基金等各阶段投资的引导基金,一方面是能够通过官方来鼓励市场化投资机构申领,以达到通过子基金管理人去“亲密接触”创业者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想吸引有发展潜力的创业企业和人才来到当地,激发当地的经济活力。
失业不可怕,慌乱是肯定的,也是暂时的。寻找在舒适区内的工作或者创业都是活下去的路子。还是要奉劝一句,莫要天马行空、胡思乱想,超过个人能力或者异想天开带来的绝对不会是经验,肯定是教训。
“每临大事有静气”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最终境界。危机来了,更需要我们蛰伏隐忍,“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与君共勉。如果你是花,你会害怕春天离开你;但如果你是春天,你就永远都会有花。古希腊数学家泰勒斯经常仰望星空,感叹于浩瀚无涯的宇宙,却忘记了自己在陆地上,不小心就掉到了坑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星球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避开自己可能要掉进去的坑。
好奇心是驱使人类进步的原动力,帮助你接触新鲜事物和信息,但是最终做每件事情都是要将事情做成,天马行空的马也要有接地气的蹄,才能“春风得意马蹄疾,不信人间有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