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释人类起源的角度思考我们为什么活着,这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启发,也许我们不应该对此感到惊讶。再想想弗兰肯斯坦造物的例子。和我们不一样,那个生物实际上发现了自己被创造的目的是什么。他偶然看到弗兰肯斯坦在创造他的那4个月里的记录,他读到记录的第一反应是愤怒与绝望。“该死的创造者!”他咆哮道,“为什么你要创造出一个这么可怕的怪物,甚至连你都因为恶心而离开我?”
但这些启示对这个生物一生的发展以及他对意义的追寻并没有产生任何显著的持续影响。从各个角度来看,在发现自身起源的真相后,他的情况仍是一样的:他仍然处在社会边缘,人类害怕他,他却渴望人类的陪伴与关爱。他对创造自己的过程的发现对他在面对这些事实时感到的痛苦没有任何帮助,他的痛苦也并没有减轻。最终,他认为如果他有个女性伴侣,那么至少能让他的生活不那么难以忍受,于是他命令弗兰肯斯坦为他创造一个女性伴侣。
雪莱让我们了解,知道了创造物的来源并不能揭示生命的意义,她是对的,因为没有理由说,了解了过去就能让我们知道现在和未来的情况。认为知道起源就知道现在与未来意义的观点被称为“根源谬误”。这个词是由莫里斯·柯恩和欧内斯特·内格尔两位哲学家创造的。他们发现,这个错误是将一个信念的起源与它的论据相混淆。之后,这个词语的使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可以用于描述事物的起源和某件事现在或未来的状态相混淆的情况。
关于这一谬误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即认为一个词的起源总能让人对这个词的用法有深刻的理解。比如,以“digit”这个单词的起源为例。这个单词源自拉丁文的“dicere”,意思是讲、说或指出。这个词派生出了手指或拇指的意思,而因为手指和拇指被用来计数,所以这个词也指“数字”。这非常有趣,但如果你想知道某人说的“三位数数字”指的是什么,联想到“digit”这个单词的起源并不能很好地帮你理解这个人的意思。其实,如果你考虑太多起源的问题,那么你可能会被误导。
在其他领域中也可能存在过度关注起源的情况。比如,都市传说中的圣诞老人的大衣通常是绿色的,直到20世纪30年代,在可口可乐的广告里,圣诞老人才穿上了红白相间、代表着可口可乐品牌的衣服。如果这是真的,我们能说现在所有圣诞老人都是代表可口可乐的隐形广告吗?有些反资本主义人士可能会让你这么想,但这样的说法不可信。这个说法解释了圣诞老人的衣服为什么会变成红色,但无法解释圣诞老人的形象在今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当我们思考生命的起源与目的时,可能会犯一个类似的“根源谬误”。这个谬误是认为知道了生命的起源就自然而然地知道其终极目标或现在的目的。但终极目标或现在的目的并不必然会随之而来。一块燧石或一种黏胶刚出现时完全没有任何目的,其后来被使用的人赋予了目的。一座为某种特定目的而建造的建筑物,比如一个收费站,如果这条路不再收费,那么这个收费站也就不再有目的。原有的目的或缺乏目的并不一定会让物体的目的永恒不变。目的是可以获得、失去或改变的。所以,对生命起源的思考并不能让我们找到能清晰解答生命目的的答案。此外也让我们了解,为什么“生命不是为了某个目的创造的”这一自然主义观念并不意味着生命没有任何目的。
那我们还能去哪儿找答案?我在这一章一开始就说过,对“我们为什么存于世?”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解读。一个解读是回溯我们的起源,另一个解读是看我们未来的目标。这就是下一章的主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