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佩服京剧《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他独闯匪巢威虎山,被问,脸红什么?他答,精神焕发。
可是,我保持沉默。我念小学时,常常成为怀疑对象。每逢班里的同学失物,我就脸发热。记得有一次,同桌的铅笔盒里,一块能发出香味的橡皮擦不见了,她喊道,谁偷了我的橡皮擦?
我的脸立刻发热了。课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询问。我摇头。老师问,你没拿,怎么脸红?
我哭起来。被冤枉,受委屈,我就哭。幸亏同桌在她的书包里找到了橡皮擦。
爸爸不待见男孩动不动就流眼泪,他也问,你没偷,脸红什么?奶奶在,爸爸不敢揍我,我就哭得更厉害了。
晚上,爸爸妈妈去开会(称为“点名”),奶奶哄我睡,用故事哄我。奶奶说——
你爷爷小时候,上过一年的私塾,就是学堂。
那时候,学堂只有一个教书先生和十几个学生。私塾馆在一片竹林里,有一条铺着鹅卵石的甬道,在竹林里,绕了几道弯,好像有意让人欣赏那片竹林。
教书先生虽年过半百,但眼神好,不戴老花眼镜,他有句口头禅“眼见为实”。所有学生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目光。不过,他摔过一跤,落下脚疾,拄着拐杖,走不远,他常在竹林里散步。
据说,教书先生中午、晚上两餐很随意,自己简单做。可是早点很讲究,要吃镇里一个有名的早点铺里的馄饨。那时,你爷爷家里很贫困,靠他老娘给人家浆洗、缝补衣裳过日子。先生就叫你爷爷代买馄饨。
我想象那时候跟我年纪相仿的爷爷——
一个小男孩的家离铺子近,他每天都闻到馄饨的香味,却从来没吃过。他背着书包,到早点铺,个头和柜台差不多高,接过一碗馄饨,小心翼翼地端着,穿过竹林里的石子路。
忽然,一片竹叶,似乎好奇,飘进碗里。小男孩立即用小手指夹起竹叶,舍不得丢掉,他把那竹叶放入嘴里,抿了抿竹叶上的汤汁。好像香味终于和实物融合在了一起,还仅仅是馄饨的汤呀,就够鲜了。
那个情景,恰巧被阁楼上的教书先生看见了。他每天这个时候,登高远眺,整个院景尽收眼底。教书先生边等待馄饨,边观赏竹林。小男孩很守时。
教书先生吃馄饨有个习惯,边吃边数,似乎延续享受。一碗馄饨应该有十只。先生不响,只是微微摇了摇头,他认为小男孩嘴馋,天天代他买馄饨,偷吃掉一只,也就算了。可他对小男孩暗暗失望——人穷志短。
当天放学,教书先生给了小男孩买两碗馄饨的钱。第二天早晨,第一次买两碗,小男孩说,先生要两碗。掌柜说,昨天,馄饨只剩九只,今日补上。你对先生说一声,表示我的歉意。
先生还是居高临下地等待着。小男孩把两碗馄饨放在客堂间的桌上。先生笑着说,我每天只吃一碗,这一碗你吃。
小男孩把盛着十一只馄饨的那一碗端给先生。先生问,两碗有何不同?小男孩不应,他习惯了沉默,连课堂提问,他也不争取发言,他一讲话就脸红。
奶奶这时对我说,脸红,是爷爷传给你的吧?
教书先生边吃边数——默默地数,吃饭不说话,多出了一只。看来,错怪了这个学生。
小男孩吃得很急,吃完了,居然忘了馄饨的味道。那香味曾经怂恿着他的想象力。现在,香味终于落实,有了结果,却被忽视了。他懊悔,应该慢慢吃。
过后,教书先生特意去拜访了早点铺的掌柜。自那以后,那句“眼见为实”的口头禅,就从教书先生的嘴里消失了。
我说,奶奶,你又把别人的故事讲成了自己的故事,是吧?
奶奶说,你咋知道是别人的故事?!
选自《草原》
2025 年第 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