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人少,位置偏僻,自办食堂、联办食堂都不现实,领导们研究几次后,确定“大食堂”川菜馆为定点食堂。
“大食堂”派了冯管理服务,收集统计早餐、午餐的数量。早餐有牛奶、酸奶、豆浆、粑粑、玉米、鸡蛋。吃什么,吃多少,随便。午餐定量提供,两荤两素,吃饱有余。余下的,放窗台喂麻雀。办公室外有棵银杏树,树上麻雀多,一到午餐时间,就飞到窗台等投食。
最受欢迎的,是用大盆送来的汤。菜汤、肉片汤、丸子汤、豆腐汤……各式各样的汤,或清爽,或浓郁,或酸甜,或醇香,养生、开胃。味道好,分量足,价钱不超标,大家都满意,唯老赵不满意。
老赵年纪大,忘性也大,经常到吃饭时才想起没在微信群接龙,请冯管理补送。第一次,冯管理派人送上楼。第二次,冯管理称人手不足,让老赵下楼接。第三次,冯管理话里话外都是不耐烦。
老赵是单位老人,领导都敬他几分,哪受得了这闲气,便说,宁愿饿肚皮,也不吃受气饭。
小周与老赵有一样的感受,却默不作声。小周是新人,听用角色,谁都可支使。支使的人多,事就多,事多就漏事,漏点了午饭,不是偶尔。小周自知人微言轻,意见藏心里。
那天,办公室主任王诚漏点了午饭,让冯管理补送一份。冯管理没派人送,亲自送,送到王诚办公室。这一幕,被小周看见,惊得他下巴差点掉地上。小周少见多怪,没忍住,给老赵讲了。
这件事就此传开,没人诧异,机关本就如此。
王诚却觉不妥,他是有抱负的人,不想为不相干的事坏了声誉,影响前途。再有,大家对菜品渐生意见,颇有微词,油重、味咸、量多,浪费,麻雀都被喂肥了。
综合众人意见,研究几次,换!换成“老蜀人”餐馆。
新餐馆新景象,“老蜀人”有专业营养师,一一询问了解众人的身体状况与口味,实行配方营养餐。菜单发在群里,早餐有干有稀,牛奶、鸡蛋、稀饭、麦粑;午餐四菜一汤,老腊肉、青椒鸭肉丝、碎肉蒸蛋羹、烩四季豆、紫菜汤。
王诚先点赞,接着又说,以后可以少安排腊肉。众人默默赞许王诚细心,考虑周到。老张心生感激,他身体有病,忌口腌腊。
“老蜀人”派来的李管理没采纳。他“咚咚”发了几张腊肉照片,油汪汪的片肉,整齐的摆盘,还有吊在房梁上黑黝黝的大块腊肉。李管理说,这是正宗的高山老腊肉,肥而不腻,入口化渣,是店里的招牌菜,顾客都说好吃。
众人笑,不置可否,都道这“老蜀人”有个性。后来发生的事,对于“老蜀人”的个性,众人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有天,配豆花的蘸水主料为剁椒、大头菜碎,主打一个辣。不蘸吧,白水豆花没味;蘸吧,太辣,入不了口。老钟平时爱辣,也被辣得大汗淋漓,辣得胃痛。
老钟在群里告知李管理,中午的豆花蘸水太辣,以后请少放点辣椒。李管理似乎是守在群里,秒回复,我们店的蘸水是秘方配制,不辣不好吃。
如一块石头扔向了银杏树,麻雀扑棱棱地飞在饭桌上,叽叽喳喳,闹哄哄一片。李管理,不讲理,只要特色,不管顾客死活。“老蜀人”专整老熟人,今天四季豆,明天豆四季。最讨厌它一菜一盒一塑料袋,还打死结,吃点饭开盒都要整几分钟……众人的不满意,比饭盒里的饭粒多。
王诚还在迟疑不决,众人已异口同声,换!
换,容易;换哪家,难。单位人少体量小,大餐厅,人家瞧不上;苍蝇馆子,卫生没保障。前两家,王诚已抠破脑皮,这又换,脑壳大。
脑壳大成猪头,也得再找。向其他单位打听,托熟人帮忙,让同事们推荐,汇聚各处信息,筛选、比较、询问,被询问的对方也询问、比较、权衡。
千辛万苦,千挑万选,拒绝与被拒绝,终于与“回头客”餐厅达成协议。
有了前两次经验,王诚提前交代,先说断,后不乱。比如,前一天晚十点前接龙次日早午餐。再如,菜单一周不重样,咸淡酸辣适中,等等。
“回头客”的菜,家常味,服务也可以。偶尔鸡蛋没煮过心或少送了牛奶酸奶,一说,马上道歉,马上送来。
两个月过去,吃饭的人时多时少,没人在意。总共十来人,少,少不了几人;多,多不了几个。饭菜来了,坐拢,边吃边聊。吃完,各自散去。没人聊饭菜好坏,无人说服务高矮。
暗流都在平静的水下,没好坏就是坏,没高矮就是矮。果然,有一天,老陈端起碗,看着菜,长叹一声,这饭菜真是难以下咽啊。老陈的一声叹息,像是只领头羊,后来跟上一群叹息。
不是饭菜难以下咽,即便是山珍海味,天天吃,也会吃得吐,何况“回头客”的菜不好不歹呢。
又得换了。换哪家呢?王诚望着窗外,银杏树上的麻雀越来越多,吃饱了就从那枝跳到这枝,又从这枝跳到那枝,叽叽喳喳,闹闹嚷嚷。
小周拿着一份材料来,见王诚专注地看窗外,便站立着没作声。王诚回头发现,问,怎么啦?
关于单位总结的工作,您让我征求各科室意见,一科说写少了,要加内容充实;二科说字数太多,要压缩精炼;三科说篇幅合适,但内容大多要不得。主任,怎么办呢?小周一脸愁容。
王诚又把头转向窗外。一群麻雀从叽叽喳喳的树枝上飞下来,落在窗台上,啄来啄去。
是啊,怎么办呢?王诚的声音很轻,像自问,又像在问小周。
他是在问窗台上那只麻雀。
选自《天津文学》
2025 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