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文学观察 //

生态实践观念在先秦诗歌中的融合
——以《九歌》为例

◎曾琢

在先秦时期,文化环境为《九歌》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期,诸子百家争鸣,思想流派繁多,其中道家的自然哲学和儒家的人文精神对《九歌》有着深远影响。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处,在《九歌》中表现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崇;而儒家则注重礼乐教化,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伦理的范畴,在作品中体现为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自然的敬仰。

《九歌》诞生于楚国,楚人崇拜自然,尤其尊崇山川日月等自然元素,在《九歌》中表现为众多神祇的形象,如湘君、湘夫人等,与自然景物紧密相连,象征着楚人对生态环境的深厚情感。此外,楚地的地理环境也影响了《九歌》的创作。楚国地处长江中游,山水壮丽,丰富的自然景观激发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思考,使《九歌》中的生态实践观念更为鲜明生动。例如,诗中多次描绘江河湖海,反映出楚人与水系的密切关系,以及他们对水资源的依赖和保护意识。

先秦时期的文化环境,尤其是道家的自然观、儒家的社会伦理以及楚文化的特性,共同塑造了《九歌》中浓郁的生态实践观念,使其成为一部蕴含丰富生态智慧的诗篇。

一、《九歌》中生态实践观念的体现

(一)自然元素的描绘

在《九歌》中,自然元素的描绘丰富多样,生动展现了先秦时期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细腻感知。诗人以山水、草木、鸟兽等为载体,构建了一幅幅生动的自然画卷。例如,《湘夫人》中描述了湘水的潺潺流水和两岸的茂密林木,呈现出湘江流域的秀美风光;《东君》则描绘了太阳神驾着日车穿越天空的壮丽景象,象征着天地间的宏大秩序。此外,季节变化和天气现象也是《九歌》中常见的自然元素。如《云中君》描绘了云雾缭绕的神秘氛围,暗示着天空之神的神圣不可侵犯;《山鬼》则通过风雨交加的夜晚,反映出山间精灵的孤独与神秘。这些自然现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理解。《九歌》中的自然元素并非孤立存在,与人物情感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空间。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读者能感受先秦时期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深刻认识和丰富情感,体现他们对自然界的尊重与热爱。

《九歌》中的许多意象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深度融合,以及人对自然的崇敬与仰视。这些自然意象在《九歌》中不仅描绘了楚地的自然景观,也深刻表达了屈原的情感与思想。通过这些意象,屈原展现了他对理想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见表 1)。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九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描绘得既紧密又微妙。诗人通过丰富的自然意象,展现出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例如,《湘君》描述湘君乘舟于湘水之上,与江河湖海的交互,象征着人类活动与水资源的密切关系。同时,湘君的哀怨情感与湘水的涨落相呼应,体现出人的情感状态与自然环境的共鸣。此外,《山鬼》中的人物形象与山林融为一体,山鬼居住在幽深的山林之中,其喜怒哀乐皆与山林的四季变化相应。这种描绘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山川灵性的信仰,也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人们在山林中狩猎、采集,而山林则给予他们生存所需,体现了早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尊重。再如,《东君》中太阳神东君的神话,太阳作为自然界的重要元素,其升落影响着万物生长和人的生活。诗人通过颂扬东君,表达出人们对日光、温暖和生长的渴望,同时暗示了人类社会对自然规律的遵循。《九歌》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和谐共处的状态,人类并非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必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实现生活的和谐与繁荣。这种生态实践观念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深入人心,并通过诗歌的形式得以生动展现。

表 1《九歌》中动植物等意象表

(三)可持续利用资源

在《九歌》中,诗人通过描绘各种祭祀仪式,展现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意识。例如,诗中多次提及稻谷、酒水等祭品,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产物,反映出古人对土地肥力的珍视和农业生产的重视,是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早实践。同时,祭祀活动并非一味索取,而是以敬畏之心感恩自然的馈赠,避免了过度开发和浪费,体现了对资源的长远考虑。另外,诗中对于植物、动物的描绘,也暗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如《湘君》《湘夫人》中,湘水流域的丰富动植物被赋予神圣色彩,暗示了古人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不轻易破坏森林和生物,以保持生态平衡。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实际上就是一种原始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九歌》中的生态智慧

(一)和谐共生的理念

诗人通过描绘神祇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倡导一种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例如,在《东君》一篇中,太阳神东君被描绘为万物生长的主宰,他的光芒普照大地,使草木繁荣、动物繁衍,暗示了人类社会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并保护生态环境,而非盲目征服和破坏。《湘夫人》中湘水女神的形象也体现了这种共生理念。她与湘水的互动,象征着人与河流的和谐关系,人们依赖河流灌溉土地,河水则滋养生命,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诗人通过赞美湘夫人的美丽和恩泽,实际上表达的是对自然的感恩,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此外,《山鬼》一篇中,山鬼与山林的亲密关系,展示了人与山林之间的微妙平衡。山鬼并非独立于自然之外的超然存在,而是山林的一部分,她的喜怒哀乐与山林的四季变化息息相关。这种描绘提醒人们,人应当与山川草木同呼吸、共命运,而非孤立于自然之外。和谐共生的理念,不仅是《九歌》中的生态智慧,更是古代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对现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提倡的是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活态度。

(二)环保意识的觉醒

在诗中,诗人并未将自然视为人类征服的对象,而是将其视为生命之源和神圣之地。例如,《东君》一篇中,诗人颂扬太阳神东君,他不仅是光明的象征,也是万物生长的主宰,体现了对自然力量的尊重和依赖。这种意识超越了简单的生存需求,上升到对生态环境的珍视和维护。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如河流、山川、林木等,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反映出对自然平衡的深刻理解。在《湘夫人》中,湘夫人被描绘为水神,她的出现与湘江的丰饶紧密相连,暗示着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诗人对湘夫人的赞美,实际上是对湘江生态的颂扬,体现出古人对水源保护的初步认识。此外,诗中的祭祀活动也蕴含着环保理念。祭祀不仅是向神祇表达敬意,也是对自然恩赐的感恩。比如《河伯》中,祭祀河伯的场景描绘了人们通过献祭来祈求河水的安宁,这种行为实质上是承认河流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愿意采取行动来维护其稳定。

(三)对自然资源的祈求和尊重

诗人以崇敬的心态对待自然,将自然万物视为神圣的存在。例如,《东君》一篇中,诗人向太阳神祈愿,希望阳光普照,农作物得以生长,反映出古人对阳光这一自然资源的依赖与敬畏。这种祈求不仅仅是生存需求的体现,更是对自然力量的承认和尊重。同时,《湘夫人》中,诗人对湘水女神的祭祀,寓意着对水资源的珍视。湘水是楚地的生命之源,诗人在歌颂湘夫人时,实际上是在祈求水源的丰饶与纯净,体现出古人对水资源保护的原始意识。这种尊重自然、祈求自然和谐的态度,预示着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环保理念不谋而合(见表2)。

《九歌》通过对自然意象、神灵崇拜、季节变化和气象现象以及生态环境的描绘,展现了楚人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之情。它们不仅展现了先民们朴素的生态智慧,也揭示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哲学。

三、诗中神祇与自然的联系

(一)神祇形象与自然元素相融合

在《九歌》中,神祇的形象与自然元素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东皇太一被描绘为太阳神,其形象与光明、温暖的太阳紧密相连,象征着生命的源泉和力量。湘君与湘夫人则与湘江的水元素相结合,他们的爱情故事如同江水般流淌,既表现出人的情感深度,又寓言了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此外,山神句芒的形象常与春天、生长和树木相联系,体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这种融合不仅仅是表面的比喻,更是深层的象征,令神祇的特性与自然界的规律相契合,如雨神云中君,其形象与雨水的滋润、生长的季节相呼应,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敬畏。火神祝融则与火焰的炽热、毁灭与再生相关联,揭示了自然力量的两面性。通过神祇与自然元素的融合,《九歌》构建了一个生动而富有哲理的神话世界。这些神祇不仅是人类情感和精神寄托的对象,也是自然力量的化身,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和对生态环境的深刻认识。

表 2《九歌》中自然资源的表征和内涵

(二)神祇职责与自然环境的关联

在《九歌》中,神祇的职责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神祇不仅是祭祀的对象,也是自然力量的象征。例如,东君作为太阳神,他的职责与日出日落、季节更替等自然现象紧密相连,体现了古人对天文规律的理解和敬畏。河伯作为水神,其角色直接关联到河流的涨落、灌溉与洪水,反映了人们对水资源的依赖与管理意识。

山鬼则是山林的守护者,她的形象与山林的丰饶、神秘相结合,反映先民对于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她的故事中,山林的繁荣与她的喜怒哀乐息息相关,暗示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再如湘君和湘夫人,象征着湘江流域的气候与生态,他们的哀怨与湘江的阴晴变幻相互呼应,体现出古人对水土保持和生态平衡的认识。

(三)神祇祭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九歌》中,神祇祭祀不仅表达了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体现。祭祀活动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如祭司们在特定的时节,选择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作为祭祀场所,本身就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例如,《湘君》和《湘夫人》中的湘水祭祀,既是对湘水神的敬仰,也是对湘水生态环境的珍视,反映出古人对水资源的依赖与保护意识。

祭祀仪式中的祭品多取自自然,如稻谷、牲畜、果蔬等,这些祭品的选择,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丰收和富饶的祈愿,也揭示了他们对自然循环的理解和尊重。同时,祭祀过程中的音乐舞蹈,如《东君》中的太阳神祭祀,融入了对日出日落、四季更迭等自然现象的艺术化表达,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四、《九歌》对后世的影响

(一)文学传承中的生态观念

《九歌》作为楚辞的瑰宝,其深邃的生态实践观念在后世文学中留下了深刻烙印。汉赋中,从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便可以看到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和敬畏之情,无疑受到了《九歌》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影响。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象,也蕴含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这种对自然的崇敬与《九歌》中的生态智慧一脉相承。宋代诗词中,苏轼的《赤壁赋》借长江之景抒发人生哲理,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循环的领悟,同样可从《九歌》中找到源头。明清小说如《红楼梦》虽以人物情感为主线,但其中对大观园四季景色的细腻刻画,也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珍视,生态意识的传承,可追溯至《九歌》中的生态实践观念。《九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沉的生态内涵,启迪了后世文人在创作中对自然的描绘和理解,使生态观念成为中华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无数文学作品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导向。

(二)现代生态思想的启示

《九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当今环保主义思潮中显得尤为重要。提醒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寻求与自然的平衡共存。诗中对自然资源的尊重和祈求,预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萌芽。

《九歌》中的神祇祭祀,反映出古人对自然资源的敬畏和珍视,启示现代人应理智利用而非过度消耗地球的有限资源。例如,诗中对水神的崇拜,体现了古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这对于现代水资源管理具有借鉴意义。《九歌》中的神祇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启示我们应当重视文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塑造。神祇的自然属性与自然环境的关联,反映了古人对生态系统的深刻理解。将自然视为生命源泉并赋予其精神象征的做法,为现代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灵感。

(三)对当代的反思与借鉴

《九歌》中的生态实践观念,对于当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与消耗,引发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九歌》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醒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资源,而非一味地征服和剥削。诗人通过描绘神祇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强调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在今天可被解读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我们应认识到每一个生物和环境元素都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破坏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带来连锁反应。例如,《九歌》中的水神湘君与湘夫人,其祭祀活动与江河的丰盈息息相关,暗示了水资源的珍贵以及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五、结语

《九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生态实践观念,穿越千年时光,依然熠熠生辉。《九歌》不仅是一部文学杰作,更是古代中国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智慧的生动体现。通过对自然元素的细腻描绘,表达了神祇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人与环境的共生理念,《九歌》展现了先秦时期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尊重。生态实践观念在后世的文学传承中得以延续,并对现代生态思想产生启示,提醒我们在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时,应汲取古人的智慧,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

[ 作者简介 ] 曾琢,女,汉族,四川成都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人文社科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公共政策等。 cTyW3IfFDmH13HP5gysv3UIVieQ4AeFmoDziY5Q4y5+K+0s4Phgta6UBxncoCKB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