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文学观察 //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生命意识

◎孟盈汐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描绘了鄂温克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以及他们面对的现代文明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书中 90 岁的老奶奶叙述了她一生的故事,她的出生、成长经历和她与驯鹿的深厚情感。这不仅是关于生活的叙事,也是关于文化、生命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探讨。作者的叙述平实而深情,如同山间的清澈溪流,带我们走进鄂温克族的世界,感受他们是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书中没有冗长辞藻的堆砌,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跌宕起伏,没有复杂的抒情技巧,却写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生活在边陲的有血有肉的鄂温克族人民的故事。

一、自然中的生命意识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处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湿地,以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而闻名。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壮观的河流、湿地和森林景观,有许多野生动物和鸟类栖息在此。人们对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敬畏,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额尔古纳湿地内有许多河流、湖泊、沼泽和湿地,其中包括白桦林、湖泊等自然景观。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各种野生动物,如熊、狼、鹿等,它们在这里自由地生活和繁殖,同时也会受到人类的影响。人们还可以在额尔古纳湿地内欣赏到各种鸟类和植物,这些植物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总之,额尔古纳湿地是一个充满自然气息和文化底蕴的地方,人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敬畏生态环境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迟子建是一位深深扎根于大自然的“诗人”。故乡的森林、白雪、火炉和希楞柱是她创作的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重点,也赋予了她的作品审美灵性和思想深度。古希腊作家朗吉努斯在其《论崇高》一书中写:“从生命之初,大自然就在我们人类的心中寄予了一种无与伦比的永恒之爱。”这种爱宽广而无私,温柔而宁静,流淌进花朵、树叶和世界,流淌进昆虫、鸟类和生物,流淌进高山、流水和天空,赋予安静的黑白文字以色彩、声音、激情和鲜活的生命。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充满生命意识的地方,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奇迹。在这里,人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这里的居民尊重自然、珍惜生命,与周围的环境建立起一种亲密的联系。他们深知自然界的力量和神秘,懂得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护环境,与动植物共同生活。

总的来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精神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珍惜生命、尊重传统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人们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

二、对生命的反省

生与死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许多文学作品中的生死故事,往往以悲叹的语言、血腥的意象和忧郁的笔调来描写,让人窒息,让人恐惧,让人绝望。相比之下,《额尔古纳河右岸》对生与死的描绘,却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升腾的力量,明媚的春光穿透了死亡的阴影,和煦的春风融化了冬日的寒冷。迟子建以轻柔的笔触抹去了人类对死亡最本能的抗拒和恐惧,也抹去了死亡的悲伤和美丽。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消逝,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新生,以全新的方式照亮生命,不断升华生命的价值。

鄂温克族人民崇拜神灵,并受到神灵的庇佑,他们在死后要举行特殊的仪式,让死去的人转世投胎,承认他们走过的路,并让他们与想念的人团聚。死去的孩子们被装进白色口袋,然后丢到阳光明媚的山坡上。在那里,他们可以享受温暖的阳光,即使是在冬日,花儿和鸟儿也会拥抱着他们。死去的成年人被高高地埋在风中,这样他就不会受到野兽的伤害;或许是为了唤醒神灵,告诉他们人们都过着虔诚而美好的生活。

同时,它还包含一种朴素的生态哲学,即人必须适应环境并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生存。鄂温克族人民高度依赖大自然,他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因此,他们认为大自然既雄伟又严酷。他们渴望大自然的恩赐,崇拜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寻找神性。由于自身的脆弱性,他们渴望通过与野生动物的“血缘关系”获得力量和保护。鄂温克族人民根据植物和动物的习性赋予其神性,并根据神意决定捕猎动物的数量。鄂温克族的图腾体现了对生存非常重要的生态价值。图腾崇拜实际上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这种双向互动象征着鄂温克族人民的生态思想,即视自然为平等,主观地解释自然的一切,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人类的生态意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始终与人类的生存联系在一起,这也是生态伦理的含义所在。

“万物有灵”代表了鄂温克族人民对宇宙万物进化规律的独特理解。他们认为大自然拥有比人类更高的意识,能够控制人类所处的环境和状态。在现实生活中,这直接表现为鄂温克族对保障人类生存的客观物质对象的尊重和崇拜,实际上也包括以自然为基础的生态意识。换句话说,尊重土地、草原、森林和湖泊是其生态伦理的核心,它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平等对待万物,表现出自然所要求的谦卑和敬畏。生态自然的理念已经渗透到鄂温克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传统习俗以及道德观念中,并形成了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

书中展示了人类原始的生命力。一个部族,得以生生不息传承下去,是靠那些相互扶持的族人,和他们与自然之间形成的默契。他们的爱十分纯粹,不包含一丝世俗的评判;他们的恨也都是赤裸裸的,甚至要用尽生命。他们养育驯鹿,随驯鹿而迁徙,就像沙漠里的人要依靠骆驼。他们热爱山林、树木、花草、河流,因为是它们赐予了鄂温克族人民生活所需,比如桦树皮做的船、兽皮做的衣服,以及饮用水和食物。书中讲述了很多死亡,死亡在书中哀而不伤,每一个生命的离去,都会以另一种方式重生,死亡在这里不是终点,只是结束了一个美丽的段落。还有神明般的萨满,象征着自然中的大爱,他们会救人于危难,自己却伤痕累累。最打动人的东西往往最纯粹,人世间的美好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有别离和失去。书中写出了鄂温克族的沧桑与变迁,不变的是他们心中对养育了整个民族的自然的热爱。“世界上没有哪一道伤口是永远不能愈合的,虽然愈合后在阴雨的日子还会感觉到痛。”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经历过生死,经历过离合,他们没有倒下,虽然他们的伤口依然会隐隐作痛,但新生的希望,永远像春天的种子,在他们心中萌芽,像夜晚撩动的篝火,在他们心中燃烧。最后,人们终于明白了开篇的那一句,“我把雨雪看老了,雨雪也把我看老了”。我、雨和雪,都是生命,是人的生命,也是自然的生命,生与死的交错,有的人草草地迎来生命的结束,却在自然的天空与大地中获得了永恒。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死亡就像一场浪漫的盛会,它的无穷力量将爱与仁慈凝聚在一起。即使生前披荆斩棘,死后得到的爱与祝福也会让灵魂与云雾融为一体。面对“现代化”的命运,鄂温克族试图通过回归自然来重拾精神家园的乌托邦,用温情淳朴的民风来传承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从而延续和发扬民族的生命力。

三、结语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居民对生命进行着深刻的反省,他们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短暂,珍视每一个时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人们与大自然紧密相连,他们深知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因此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快乐。他们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努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寻找生命的意义和目标。人类本可以自由地选择喜欢的居住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然地活着,可社会要进步,不但要开发土地,还要开发人才,很多选择,我们身不由己。但如果不这样做,整个民族便不能变强,不能抵御外来侵犯。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我们大致的生活模式。这本书能让我们得以慰藉,想到这群鄂温克族人民,我们也能忠于自己的内心、能忠于自己的选择,像他们一样,勇敢而大胆,坚毅而忠贞地活着,至少让自己快乐一点,当看不开的时候,就去这本书中看一看鄂温克族人民的生活,去假装闻一闻那儿芬芳的泥土与树叶的味道……好好活着呀!要尽量活得快乐一点,平和一点!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居民也反思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们注重家庭和社区的和谐,尊重他人,关爱弱势群体,努力营造和谐相处的氛围。他们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对生命的反省还体现在对自然和环境的关注上。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居民意识到自然是生命的根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命。他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努力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为未来留下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总的来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居民通过对生命的反省,更加珍视生命的每一个瞬间,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努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关爱他人,尊重自然,为社会和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反省让他们更加明晰自己的生活方向,成为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

[作者简介] 孟盈汐,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吉林师范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60cbX1KSFObKGw/Jr40BM9JouJpYUC0+iZl+gXVzhtXBmvQfrkgnjguIZtKC8Bn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