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文学观察 //

永恒不变的人性
——浅析《浮士德》中人性的复苏

◎郭炳含

“善与恶”是歌德诗剧《浮士德》中所有具体哲学概念中最为基本的一条,同时也代表着歌德哲学众多深刻内涵中最为重要的内涵。对至善的追求是所有智慧生物的终极目标,同时也从未停止过追求的脚步,而在追寻的道路上,恶始终如影随形,并且最终促成善的实现。《浮士德》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上帝、梅菲斯特和浮士德,分别代表着最好的统一、最坏的统一和善恶的统一。在诗剧《浮士德》中,借助人物塑造善恶,借助比较和辩证处理,成功地突出了人物的人性色彩。

一、“太初有为”行动哲学思辨

著名翻译家马丁·路德起初将“太初有为”的中文翻译为“太初有道”,其中的“道”在中文中表示“神”,对应西方的“上帝”,强调“神性”;而后又将其修改为“言”,强调理论性。在《浮士德》翻译的过程中依然沿用这一翻译思路,但是,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和论证,最终将“太初有言”修改为“太初有为”,其中的“为”字更加强调人的实践性。“太初有为”的翻译从“道”转变为“言”,又从“言”转变为“为”,体现了从神性到理论性再到实践性的转变,即通过具体的行动才能够达到创造世界、改变世界的效果,这也是歌德思想观点的转变过程。而世界的本原物质性、用来充当基本构成的人类存在的外在特征的意向性,都在这个译文中得到了深刻地肯定和诠释。

通过对歌德在不同场合的谈话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主人公浮士德的人物塑造与歌德行为的联系来看,浮士德的哲学,就是歌德的哲学,这一点在文学界是达成共识的。借助浮士德以文本形式表达的哲学思想,在鲜明地体现了歌德本人的思想的同时,也是 18 世纪哲学思想概念得以被阐明的意义。浮士德翻译“太初有为”的过程,是圣言、圣道、圣为的转变过程,是通过不断地研究和论证,进一步证实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这是浮士德思想的转变,从最初的冥想向理论,再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印证理论的可行性,实现二者的相互补充、互相成就。浮士德从枯燥的书院生活中脱离出来,并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理论验证,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来阐述“太初有为”的价值。浮士德翻译的“太初有为”强调意图、理论和实践,如同诗文中所提到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流,不知地之深”。从以上具体事例不难看出,歌德认为只有意象才能创造世界。

通过对浮士德的性格、思想等表现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理清歌德想要表达的理念,即浮士德具有善良的品质,虽然起初浮士德秉持着无为的思想,但是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并且不断完善自己的哲学观点,在前期积累理论经验,在后期通过不断地实践来进行印证。这充分体现出歌德思想的先进性,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永远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追求真理,以自身实际行动来实现目标,这是其行动哲学的核心。不管浮士德心里浮现出多少诱惑,他都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这种不浮于事物表面,深挖事件内在真理的精神,是歌德想要表达的观念,即以实践印证真理。这也是浮士德人物精神的外化表现。

在笔者看来,浮士德独特的人生体验是歌德给予这个世界最好的礼物,同时也是对自己所坚持理念的最好表达,即任何人想要获得自由,想要获得美好的生活,都需要通过自己争取,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才能够获得想要的一切。这也是“太初有为”理念想要传递的精神。

综上,浮士德精神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通过对《浮士德》进行深度阅读,并精准地剖析各种人物的性格、行为等,能够精准地理解歌德的精神、观念等,并增强自身对“太初有为”内涵的理解,全面了解歌德在创作人物过程中所赋予各种人物不同行动哲学所蕴含的意图。

二、善恶交错的复杂人性

人的情感、思想、精神、理念等是多样、复杂的,歌德在《浮士德》中对“太初有为”描述的转变,也表示歌德在哲学观念方面的不断变化,并且更加倾向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歌德用梅菲斯特的言行、观念等来表现人性的阴暗面,即其认为人性不仅有善良的一面,还有许多无法预测的、黑暗的思想。同时,许多其他作家在创作作品时,都会创作各种不同的反派,用不同反派体现人的各种恶行,以此来展现善恶复杂交错的人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恶魔梅菲斯特的形象就是歌德无比复杂的人格的化身。

二者的对立形象,是歌德善恶二元性以及他所坚持的人性观背后的哲学理论的最好的体现。同时,这种对立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物形象,包括比较抽象的善与恶、是我与非我,包括在更加形象的层面所体现出的精神与物质、肉体等,一人一魔,一主一仆,通过丰富的情景、剧情、对白等一系列能被观众捕捉到的特征,展现出歌德的哲学理论。

梅菲斯特并不是单纯的邪恶魔鬼,他还具有一定的人类特征,即他虽然是恶魔,但是他却能够在许多场景中传递积极的情感,并且展现出人类才有的复杂性。梅菲斯特一系列的行为虽然始终遵循消极、邪恶原则,但是他的各种行为又呈现复杂的变化,在一步一步塑造具有人类属性的血肉躯体。总体来说,梅菲斯特既具有恶魔的邪恶属性,又具有人类的善良属性,这种善恶交错的复杂性,赋予其独特的角色魅力。

浮士德对于善恶二元性以及对人性的看法,是对精神和肉体的初步理解,是对歌德行动哲学思想的具象表现,实现目标的最快途径是在和谐与民主的前提下进行活在当下、走向未来的理论实践。灵魂与肉体合一并且步入现实,这样才能够满足成为完整的人的标准,并被赋予人类的属性。但是,浮士德又认为,即使灵魂和肉体合一,但是长期沉浸在享乐之中的人依然无法全面理解生命的含义,他不可调和地、自相矛盾地、带着资本主义发展意识地对自己古老的哲学观点有着执着的追求,这也直接导致了许多悲剧。葛丽琴、父母和弟弟成了他想要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最后一根稻草。浮士德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复杂的二元性逐渐塑造了浮士德的善恶二元搏斗性。

三、浮士德的道德困境

在道德层面,浮士德具有一定的困境,其虽然向往美好,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以悲剧收场,并且其许多行为还会对他人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他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无法来定性其具体是善、是恶。他这种善恶两面无法具体定性的表现,正是浮士德面临的道德困境。他的意图是从私人空间扩展到公共空间,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扩展到外围组织的周边群体,想要通过构建全新的世界来取代原本的旧世界。这种思想本身没有善恶之分,但是他在构建新世界的过程中误入歧途,他召唤了魔鬼和邪恶的力量,并且由于自己无法掌控这两种力量,给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由此可见,因为理论和实践存在差异,浮士德的激进方式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并走向了与初衷相背离的方向,这注定是一场悲剧,其本人也成为“典型的当代英雄”。

随着身份的转变,他的行为也发生改变,例如亲自感受自然、尝试体会爱情、追求美好的事物、从事各种社会工作等。虽然其行为发生改变,但是其思想却始终如一。

从另一个角度看,浮士德的行为源于他以自我为中心的“积极自由”,这种不受限制的自由早已离消极自由的锚地极远了,从而致使旧秩序分崩离析,他人生命消亡。他们对行动和经验的追求经常会造成过度和失控。对葛丽琴的爱让他无法满足,并且他对爱情的追求造成了葛丽琴的母亲、兄弟以及她本人和她的孩子们的死亡,而纸币的发行则引发了人们对于金钱和享乐的追求。大量的强迫劳动则直接造成了腓利门夫妇和无辜者的死亡。

浮士德死后,在“永恒女性”的指引下进入天堂。浮士德的结局引发了对其行为的心理动机的进一步讨论,因为前后有七人因浮士德而死,而开垦土地和建设造成的士兵伤亡数目无法统计。这些悲剧的罪魁祸首都是浮士德。这样一来,浮士德虽然得救了,但从心理动机和最终结果来看,一个在道德和法律上都有问题的人死后,并没有得到公正的审判,并且他思想也没有悔改,直接就上了天堂,这无疑是对人类的生命以及自身尊严的视而不见。能够想象,对于浮士德犯罪行为的道德与法律的争论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激烈讨论很可能还会继续下去,并且永远不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四、结语

浮士德追求至善,但追求善的具体过程并没有真正摒弃恶。对具体过程的追寻,结合歌德的哲学理论,体现了西方传统善恶思想的观念。善吸引人走去,却永远无法触及。 在《浮士德》中,上帝与魔鬼,一个存在于浮士德的心中,一个伴随在浮士德的左右。魔鬼与他日夜相伴,却最终帮助他成就了自己的善。而上帝则看到了浮士德的努力以及一路走来的艰辛,给予他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认同:救赎。这何尝不是每个人心中善与恶较量的直接体现,正是这种较量,使人们的内心失去了安宁,而为了追寻本能的安息,无论是昂首阔步或是挣扎徘徊,人类总是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地前进。

[作者简介] 郭炳含,女,汉族,山西忻州人,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戏剧影视文学。 lmDNJfvfl7o0VWE9givSe9DeJptXSTjmKFiozZz4Piz0IKIG29rUwXtNmbcj2ah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