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文学观察 //

《论语》中的仁

◎刘健榕

尽管《论语》中出现了大量的仁,但仁这一概念的出现并非自孔子始。仁的基本意义是爱人,孔子在此基础上丰富了仁的含义。《论语》中多次谈到了仁,但并不止于“爱人”这一点。在不同语境下,仁有不同的含义,“但是,这些含义都在一定程度上和仁作为爱人这个原义联系着”。也就是说,《论语》中不同含义的仁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哲学概括”。所以,有必要从仁的含义、作用、如何做到仁、追求仁的重要性,以及仁与其他概念的关系这几方面来探讨《论语》中的仁。

一、仁的含义

什么是仁?仁本身就是爱人。“简单讲,就是拿人当人,先拿自己当人,自己爱自己,自尊自爱,然后,生爱人之心,推己及人,也拿别人当人。”《论语》中的仁在爱人的基础上生发了更多的含义。若说仁之本是孝悌,还是在说爱人。亲情是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所以有人认为其是仁之本。如果一个人尚且不能爱自己的亲人,又何谈爱其他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也是这个意思,都强调在社会中亲情的重要性,强调其是仁之本。

在孔子心里,仁是一个很高的道德标准。克服“克、伐、怨、欲”不能算是仁,同样,只有才华也不能达到仁的标准。所以,当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冉求和公西赤是否达到仁的标准时,孔子肯定了他们在政事和言语上的才能,却“不知其仁也”。“为难能也”“堂堂乎”的子张也未达到仁。令尹子文“忠”,陈文子“清”,也都不能算仁。那么谁称得上“仁人”呢?在孔子心中,管仲即仁人。子路和子贡都觉得管仲事二君,不能随自己的君一同赴死,达不到仁的境界。但孔子却认为他懂得变通,辅佐齐桓公建立伟业,使万民受惠,这就是仁。同时,孔子还肯定微子、箕子、比干不事暴君的行为,认为他们也是仁人。孔子认为有才华的人不做官,任由国家混乱是不仁的。所以管仲利用自己的才华辅佐明君、造福百姓,与这番功业相比,未能以死殉主这一点便可退居其次。但要注意的一点是齐桓公是明主,而商纣王是暴君,所以微子、比干等人不合作的态度也是一种仁的表现。因为他们作为同姓之臣,已经不能通过入世拯救万民,此时选择离开、佯狂、死谏,亦是无奈之举,这时的无为也是一种爱人的表现。可以看出,孔子并不认为在无能为力时就要以死解决问题,同样也不认为一定要付出生命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但是光有爱人之心是不够的。孔子认为“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说明仁并非简单意义上的爱人,而是需要学识和德行的支撑,很多普通百姓是不具备的。“仁既是一切道德之和的总称,同时又包括当时所能达到的文化知识之和。”这就使得“小人”中不可能出现仁人。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是孔子对仁的要求,可见,《论语》中的仁并不是简单地爱人,孔子实际上是提出了爱人的标准。在这两条中都提到了木讷近仁,而巧言令色的人最不具备仁。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很不喜欢花言巧语、善于言辞而近乎诡辩的人,他喜欢话少、木讷的人。这是因为言多必失,言语上迟钝便可三思而后言。一个德行高的人必不是一个整天喋喋不休的人。也就是孔子对司马牛说的“仁者,其言也讱”。虽然是针对司马牛多言的性格而言,但这也是关于仁很重要的观点。

所以,仁是爱人,但它的标准很高,又要有才华,又要有德行,是一般人都做不到的。

二、如何做到仁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仁?在《论语》中可以找到方法。孔子说,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见,仁是一种个人修养,要推己及人。孔子还说“克己复礼为仁”,具体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是达到仁的方法。孔子一生重视《周礼》,认为礼可以将人们导向仁。樊迟问仁,孔子告诉他要“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是日常行为上的要求,是从德行的角度谈仁。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这是从才华与学识的角度谈仁的要求。子张问仁,孔子说要“恭、宽、信、敏、惠”。这里谈到的要求是比较全面的,不仅是德行上的要求,还有智力上的要求,正是达到仁的两个角度的必要条件。从以上三条看,仁是“先难而后获”的,既要顾德行,又要有学问,很难做到。所以,孔子转而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从爱人这一角度来讲,它又是最简单的。这里心欲则至的仁,是最基本的仁,心念动之,则可以为仁。一念之仁或许很容易,但坚守之仁很难,真正的仁贵在坚持。

这些是从正面讲如何做到仁,从反面讲就是“观过,斯知仁矣”,即看别人犯的错误,就知道什么是不仁,那么相反的,就知道什么是仁。事物都是一体两面,反向观之,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

要想做到仁,周边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孔子说,要和仁人做邻居,要“泛爱众而亲仁”,曾子说要“以友辅仁”。因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自己还没有做到仁的时候,便不能引导他人,此时便要去找仁人,或者接近仁的人,和他们交往,以此来提升自己,进而达到仁的境界。可见周围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以上是个人达到仁的方法,那么又该如何做到仁政呢?孔子指出了仁政之难,即使是王者,推行仁政也要用三十年。孔子评价子产、子西、管仲三人时,对管仲评价最高,因为他“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而仁政必宽猛相济,不能一味宽,或者一味严,这也是中庸之道的一种体现。孔子所说的仁并不是盲目地、无差别地爱人,具体的做法就是“举直错诸枉”,即子夏所解读的,把仁人选出来,不仁者自然就远去了。

仁是难以做到的,在德行与智慧上都有很高的要求。尽管如此,君子还是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这种坚定才会使“我欲仁,斯人至矣”。

三、仁的作用

孔子强调仁,是因为其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积极的作用。对个人而言,仁者以仁为标准,能好人能恶人,所好即仁人,所恶即非仁人,所以旁人看仁人的好恶即可以识人。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先不讲能否做到,只要知道什么是对的,自然就不会故意做错,也就不会惹人厌恶。而且“仁者不忧”,世间烦恼诸多,仁者何以不忧?仁人爱己,又能推己及人去爱人。仁者有德行,又有学识,德行使其无愧,学识使其明智。行为与心理上都是完满的,自然不会有忧虑。仁是一种修行,虽然艰难,但一旦达到便豁然开朗。所以,仁者不仅不忧,还“必有勇”,也是同样的道理。内心通透,不愧世间,便不会惧怕。这些都是仁对于个人的作用。

对社会而言,仁也是极为重要的。孔子说:“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人而不仁”是指“富人不仁,不拿穷人当人,为富不仁”。这是针对贫富差距的矛盾,指出仁的重要性。其实,无论贫者还是富者都应求仁,但因为富人更有条件,所以更应该努力做到仁,否则社会动乱不可避免。所以,孔子又说:“欲仁而得仁,又焉贪?”为政者施行仁政,教导百姓,百姓满足了基本的需求就不会贪。如果基本需求能一直得到满足就不会担心得不到,自然就不会贪得无厌。所以仁政是必要的,但要达到善,还是要及之以智、守之以仁、莅之以庄、动之以礼。这些环节层层递进,一个都不能少。而仁之所以能守,便是因为仁政能引导、安抚百姓。但并非人人皆是仁人,所以达到善,还需要庄和礼。

仁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作用不言而喻,虽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但至少要以仁为目标。即使最后也没能达到,这个过程还是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追求仁的重要性

孔子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也,未见蹈仁而死者也。”那么民是依赖仁,还是躲避仁呢?应当是需要、依赖仁。尽管追求仁是件难事,但即便不想去做,也不至于形同水火。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中仁出现了很多次。要想达到仁是难的,但孔子认为还是要追求仁,要“依于仁”。而且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他鼓励求仁,即使难,但至少坚持一天是可以做到的。因为能达到仁的人太少了,知道了方法但不去做也是没用的。孔子讲究因材施教,不同弟子问仁得到的答案都不同,但也都是通向仁的方法。但关键的不是方法,而是态度。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仅是“不让于师”,甚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杀身以成仁”。可见,对仁的追求是极为重要的,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而宰予却问孔子,如果告诉仁者井里有人,他也会跳下去吗?孔子认为,君子可逝不可陷,可欺不可罔。仁者不仅有德行,还有学识,所以不会被愚弄。在追求仁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阻碍和困难,并非所有仁人都能得到所谓好的结局,但也正如孔子所言:“求仁而得仁,又何怨?”重要的是对仁的追求,方法和结果与这种追求相比都是次要的。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追求仁的道路是艰难而漫长的,但却是正确的。这种追求远远超越了贫贱、富贵。唯有仁可以成就君子的名声,但是仁人不会在乎利,又岂会在乎名?所以,君子求达而不求闻。“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安仁守素,仁是他的一部分,不因外物而变动。所以,对仁的追求当是终身的。

五、仁与其他概念

《论语》中除了仁,还有很多其他的概念,这些概念与仁都有联系。

仲弓问仁,孔子却以恕答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仁、恕是同一概念的两个侧面。“仁的本义是拿人当人,恕的本义是将心比心”,恕可以是仁的另一个角度,也可以是仁的一种方法,但二者并不是并列的关系。仁可以指向恕,但恕并不能完全对应仁。

《论语》中有两处谈及仁与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仁者安于仁,智者利于仁。智者机敏,心思涌动,所以喜欢水,润泽万物而生生不息,变化万端,自有乐趣;仁者气敛,心思沉静,所以喜欢山,万物变化自岿然不动,得窥循环,自得长寿。所以,仁者心静,安于追求“仁”所带来的一切结果;而智者心动,可以利用“仁”来追求“乐”。仁者的仁不动如山,贵在恒;智者的仁灵活如水,贵在变。但仁与智是不能割裂的。

对于仁与礼、乐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说明礼与乐要以仁为核心,礼、乐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仁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仁的礼、乐只不过是一个空壳,起不到他们本应起到的作用。同时,仁也需要礼和乐作为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孔子所说的仁并不是一种无差别的爱,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要通过礼、乐来建立差别,社会才能更好地运转。但二者若出现了取舍问题,仁才是第一位的。

仁是一个很高的道德标准,但不是最高的。在孔子看来,最高的是“圣”。仁需要德行和学识,已属难得。但圣需要绝对的智慧,这种天赋是上天决定的,不是后天追求而可以轻易达到的。“‘仁’还属于道德范畴……‘圣’不一样,它是由绝顶聪明的人,听天下之政,属于政治范围。”所以圣比仁要高。孔子心中的圣人是尧、舜这样的人,在当世是无人可及的。所以孔子说的最多的是仁,讲的也是如何做到仁。要追求仁,而不是圣。因为圣人是天纵之人,不是普通人可以当的。但毕竟仁是道德层面的东西,不是能不能做到,而是要不要做的问题。真心求仁的人不应该在乎这些,因为仁应该同呼吸一样自然,死后也未必已。

仁在《论语》中有很多含义,孔子也讲了很多方法。仁应当是毕生的追求,虽然通向仁的道路有很多,但仁是一种趋向完满的道德标准,德行与智慧都不可少,所以每一条路都是艰难的。仁也有简单的一面,“我欲仁,斯仁至矣”。但它的前提是有这样的追求。仁人很少,但每个人都当以之为目标而努力。做不成圣人,至少要以仁为己任。大多数人都是在德行与学识的道路上修炼自己,即便不能成为仁人,但至少还可以做到欲仁仁至。

[作者简介] 刘健榕,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长春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oZpUYahhcM6jAaKabXEH6oCpka2ut8nv/EA8YyTo9C3bxGJVgU612monl+tvl0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