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文学观察 //

明清时期山海关孟姜女故事流变与望夫石母题的融合

◎王婧琦

位于往来东三省必经的关隘要地的山海关,坐落着一座依山傍海的孟姜女庙,庙内有一块望夫石,流传于河北北部、辽宁地区的孟姜女故事多与这块望夫石相关,也让这里的故事三百余年来流传不衰。本文对明清时期流传于山海关地区的孟姜女故事进行整理和分析,探索其和望夫石传说融合关系的文化心理成因。

一、山海关孟姜女庙与孟姜女故事

孟姜女庙又称贞女祠,坐落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孟姜镇望夫石村的后山冈上。关于山海关孟姜女庙的最早记载见于《宋史》:“真宗咸平四年,知静戎军王能请自姜女庙东决鲍河水,北入阎台淀,又自静戎之东。”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张栋重修孟姜女庙。顾颉刚先生曾指出:“孟姜女和山海关发生关系是最后起的传说,但到现在三百余年中是最占势力的。” 与孟姜女庙一样百年来长盛不衰的,是流传于山海关地区的孟姜女传说。

笔者根据孟姜女庙的民间传说陈列室的故事陈列展以及孟姜镇相关传说,将流传于河北山海关和辽宁绥中一带的孟姜女故事以表格形式做了总结(见表 1)。

在山海关内外流传的孟姜女故事中,将前人的故事做了大量的整合,特别是“痛打追求者孟福”“河畔遇险”这些寻夫道路上的插曲,融入了其他民间故事的片段,交替出现于不同版本的故事中,是孟姜女传说经过长时间的传播所体现出的丰富化趋向,给长时间流传于山海关内外的传统孟姜女传说注入了活力。与流传于其他地区的“孟姜女抛枣核”“蚊子不叮孟姜女”“太湖银鱼的来历”这些情节一样,当孟姜女寻夫的不幸遭遇一次次上演,劳苦人民受到的层层压迫也被形象地表现出来,孟姜女故事既是充满幻想的口头传说,又是不失真实性的历史记录。

此版本故事的结尾处沿用了“杞梁妻投淄水自尽”的情节,并结合当地情况发展为孟姜女投海明节并化作望夫石的结局。至此,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望夫石传说和孟姜女传说发生了交汇,并且融合成明清时期较为完整、影响深远的山海关孟姜女故事,又因山海关独特的关隘地理位置,这个故事被带往大江南北。流传于朝鲜地区的《燕行录》所载孟姜女传说,就显然以山海关传说为蓝本,采用了孟姜女化石的结局,并将其在朝鲜地区继续书写。

二、望夫石传说的流传及与孟姜女故事的交汇

望夫石传说是中国古代著名传说和文化意象,与之相关的文化方物几乎遍布大江南北。最早的望夫石传说见于《列异传》,又载于《太平御览》《幽明录》《舆地志》《水经注》等书中。唐宋以来,“望夫石”常见于诗歌作品中,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有关于“望夫石”“望夫山”的吟诵。明清时期的望夫石传说常见于地方志中,仅明代记载“望夫石”地名的方志就涉及十余地,孟姜女传说和望夫石传说的交汇就见于湖南澧州和河北、辽宁一带的方志中。

表 1 孟姜女故事梗概

“望夫石”意象在故事中往往有两类不同的具体指向,一类是妻子久立而形成的脚印的痕迹,后人将这种“带脚印”的石头称为“望夫石”;另一类就是较为常见的妻子久望而化石的“望夫石”,这两种故事都在明清时期与孟姜女故事产生了关联。

第一种见于明代《澧州志》卷四:“望夫台在嘉山,秦时孟姜女望夫处。旁有镜石,足迹宛然……近僧苦凭着瞻伺,潜推镜石堕水中。”传说湖南澧州嘉山望夫台有一块光可鉴人的镜石,是孟姜女在此望夫成年累月留下的足迹。这里的孟姜女传说没有望夫成石,但已经加入了登山临水眺望的情节。值得注意的是,湖南是望夫石传说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从魏晋到明清,望夫石传说在这片土地得到了广泛而深远的传播,这也为两个传说的交汇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而河北、辽宁一带在明清时期则流传着孟姜女庙与孟姜女化石的故事,此类是孟姜女传说和第二类望夫石传说的交集:

望夫台山——城西南七十里,相传为秦时(孟)姜女望夫石。(明《辽东志》卷一)

姜女祠在临榆县东南并海里许……祠前土丘为姜女坟,傍有望夫石。(清《大清一统志》卷十四)

山海关外数里,姜女祠在也。祠前土丘,为姜女坟,望夫石在其侧。(《高庙御集·姜女祠序》)

清代《宁古塔记略》《康熙柳边记略》《康熙锦州府志》《山海关志》《临榆县志》等方志中也有山海关孟姜女庙的相关记载。在《鬼冢志》附录中,有孟姜女在山海关化身望夫石的具体描述:

飞沙凝石,遂变望夫之形;圆岛涌波,忽示佳城之势。石则离关八里许,岛出海涯可一里焉。有德动天,维迹駴众,遂议创庙于石,登榇于岛。(明黄世康《秦孟姜碑文》)

碑文中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孟姜女化石的过程:在众人将孟姜女和范杞梁安葬后,突然飞沙走石,凝成了望夫石,从水中升起了一座圆岛,众人在岛上建立了孟姜女庙。这座岛如今并不可考,但是孟姜女庙与山海关外城楼相隔五公里遥遥相望,与碑文中记载的位置基本一致。

这一类故事主线基本可以重构为以下叙事结构:范杞梁和孟姜女分别,久久未归——孟姜女送寒衣千里寻夫——孟姜女得知范杞梁去世,哭倒长城——孟姜女投海自尽,化作望夫石。

在这一故事中,孟姜女并不是因为长时间登高久望而化作望夫石,而是在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反抗后,实现了感天动地的“天人感应”,从而投水化石。

三、明清时期二者出现融合的原因

(一)情节上的内在相似性

望夫石传说和孟姜女传说的早期故事结构还是非常简短朴素的。在最早的孟姜女故事原型杞梁妻故事中,大多数版本都是以“哭夫”“城为之崩”为结局。唐宋时期孟姜女故事在诗歌中的大量应用,使其情节也更加完善充实,故事结局出现“反抗秦始皇”“投海(江)自尽”“龙宫重生”等创新,但此时两则传说仍然处于平行发展的过程中,现有资料分析并未出现交集。直到明代,湖南、河北和辽宁一带的地方志中出现了上文中两类望夫石式结局的孟姜女故事,新的孟姜女故事结局才基本定型,并跨过山海关在关内外传播,一直流传到朝鲜地区。

“望夫型传说应当由基本母题A‘夫妻分离’和基本母题B‘妻望夫化石’两部分构成” ,其中母题A“夫妻分离”中的丈夫,有的外出谋生久久未归,有的为民除害不幸身亡,但占比最高的还是因征兵、徭役被迫离家而终身未归,让妻子久望成石的情节。这种因徭役未归的情节,与孟姜女传说中范杞梁被官兵带走修长城、死于长城脚下的情节极为相似。历朝历代的孟姜女故事,无论情节如何变化,始终离不开“夫妻分离”这个母题,这也直接导致了明清时期流传的孟姜女故事中,可以直接将孟姜女化石的情节嫁接在孟姜女传说之后,经过杂糅成为山海关孟姜女故事的结局。

(二)地缘上的关联

根据顾颉刚先生的考证,孟姜女故事来源于《左传》中杞梁妻的故事,受到后世历代“罪秦”等因素的影响,故事与秦始皇产生联系,并增加了“崩城”等情节。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于公元前 215 年第四次出巡至碣石(即清代临榆县,今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并在此拜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明长城的东部入海处老龙头也坐落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城南,与孟姜女庙共同伫立在海岸边。于是在明清时期山海关地区的孟姜女故事中,秦始皇、长城、大海等元素和故事本身紧密相关,甚至在孟姜镇望夫石村附近,有一处长城遗址被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处,至今口耳相传。望夫石传说经常是发生在水边,那石头经历沧海桑田仍然屹立不倒,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修建在“临榆县东南并海里许”的孟姜女庙,依山傍水,正符合望夫石故事中登高望水的地势特点,燕山山脉怪石嶙峋的石头山也符合望夫石出现地的地质特点,因而演化出“飞沙凝石,遂变望夫之形;圆岛涌波,忽示佳城之势”的情节,也在情理之中。

“在传说中,人物和地方、风物常常发生某种固定的联系……人们见物思人或者忆人思物,其关系是复杂的,大致是:物因人而著名,人因物而不朽”。 从今天的研究视角看,位于山海关孟姜女庙旁的明长城与秦始皇其实并无关系,山海关孟姜女故事也是源于杞梁妻故事的变体,但汇聚于此地的望夫石、大海、秦始皇与长城元素,使“传说因物而不朽”,为山海关地区的孟姜女故事版本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和情感支撑。

(三)明清时期妇女守节观念的强化与民众的“贞节崇拜”

明清时期,政府出于政治稳定的需要,强化了对于女性的控制,大力提倡女性贞洁观,要求女性讲妇道、正名分、守贞洁,其中最直接的表现是明清时期对贞节的旌表制度变得细致化、系统化。政府的思想控制政策推动着社会舆论的发酵,成为禁锢女性的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观念不仅体现在贞女祠、贞节牌坊这些具象的旌表建筑上,更渗透在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戏剧甚至是民间传说中。望夫石传说中的妻子渴望丈夫回归,最终化作石头从一而终,孟姜女传说中的孟姜女千里寻夫到长城脚下,这些为了守节丧失了幸福甚至是生命的女子被表彰为“妇烈楷模”。

在孟姜女传说不断地“望夫石化”的过程中,孟姜女故事所体现的反抗暴政、感天动地的破碎之美,并没有因为结局的改变而被削弱,在保留“崩城”的基础上增加“化石”的情节,这反抗过后的又一高潮让故事更加震撼悲壮,这也体现了民间传说中民众的心之所向。在“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的明清文学作品创作背景下,生活、现实作为创作的直接源泉,孟姜女故事更是反映出强烈的现实矛盾和群众对于贞烈女子的尊崇。在山海关孟姜女故事中,孟姜女是一个反抗封建统治者的勇敢女性,在遭遇不幸后大胆反抗,最后不惜英勇赴死。感动民众的不仅仅是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的愤怒与悲恸,也是她在痛失丈夫后不畏强权投海化石的传奇。

四、结语

孟姜女故事作为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自 20 世纪初起就受到了民间文学、民俗学专家的关注,并且在顾颉刚先生等人的努力下基本完成了对孟姜女故事的地理分布分析与故事历史溯源。但就明清时期兴起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河北省山海关地区以及辽宁省东南部的孟姜女故事,还有很大的研究讨论空间。孟姜女故事在河北、辽宁一带还有许多的版本有待收集整理,关于孟姜女传说是如何在这一带与望夫石传说产生融合,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民族文化精神,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 王婧琦,女,汉族,河北人,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3J1IuXCNNOngenGoEzyaM+UKBUuV6vhhSmW/IuK0bd/OxjO56s6zgDmgNNHqMBL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