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文学观察 //

论《在城崎》中志贺直哉的生死观

◎杜宇朦

《在城崎》于 1917 年发表在日本《白桦》杂志上,是志贺直哉享誉日本文坛的心境小说的代表作,后被收入日本教科书中。心境小说是以作者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表现作者心境的小说。《在城崎》通过描写作者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东西,暗示了作者的生死观,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短篇小说。

一、《在城崎》的前身:《性命》的起草

《在城崎》的前身是志贺直哉在 1914 年写的草稿《性命》。《性命》写完之后并没有发表,而是经过三年以《在城崎》为题发表。在《性命》中,志贺直哉写道:“我自己一人来到了温泉,尽情地洗浴。然后看书、写作、散步。但是写作和沐浴是不一致的。尽情地沐浴的话,身心就会放松。” 从这句话来看,劫后余生的志贺直哉感受到的是重生的喜悦。但是,《在城崎》全篇贯穿了其对生命伦理的思考。而且,《性命》中没有对老鼠的描写。志贺直哉本人也在《创作余谈》中说:“这也是真实的小说,老鼠的死、蜜蜂的死、蝾螈的死,都是在那几天实际目击的事实,并且想要真实地再现从中获得的感情。” 在《性命》中所感受到的对死亡的亲近,成为志贺直哉发现生命伦理的契机,为《在城崎》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二、志贺直哉生死观形成的原因

《在城崎》的主人公是志贺直哉本人。小说中,主人公外出散步时表现出的寂寞,来自于他因受伤独自在异乡疗养,无人陪伴,回想起自己经历的种种挫折和苦难,触动他的内心深处,这种孤独的情感也显示得更真实。作者的孤独感和生死观大概是由以下几个原因相互作用而成的。

(一)家庭因素和人生经历

首先,这与作者的身世有很大的关系。志贺直哉出身于新兴资产阶级家族,从小接受贵族教育,但同时也体验了人生不幸。他成长在极其复杂的家庭环境中,并且复杂的人生经历也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志贺直哉的哥哥因病夭折、母亲难产而死,他个人的婚姻屡屡受挫,他与父亲之间的鸿沟等导致了他心境的变化。

其次,志贺直哉在《在城崎》的创作过程中发生的事情也对他产生了影响。在此期间,他与康子结婚,女儿生下后夭折,之后被山手线电车撞伤。在疗养院,他又目睹了三只小动物的死亡。这使他真正意识到死亡,开始重新思考生与死的关系。

其中,对志贺直哉影响最大的是母亲、祖父和女儿的死。母亲的死对作者来说是对死亡的最初印象。少年时代的志贺直哉对生和死还没有很深的感触,但是,母亲沉睡着安静逝去的画面,一定印刻在了作者的心中。在《在城崎》中,发现蜜蜂尸体时他能感受到平静,以平静的心境直视死亡,冷静地思考生死,正是因为少年时代的志贺直哉经历了母亲的死亡。志贺直哉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对祖父抱有敬爱的心情。二十四岁时,祖父去世了。祖父的死对志贺直哉来说并不是死亡,他只是保持着不变的形象,不再变老。志贺直哉很爱祖父,所以祖父给他一种永远活着的印象。因此,生和死对志贺直哉来说“不是两极”。志贺直哉在《在城崎》中主张“生和死,并不是两极。我觉得没有那么大的差别”,这大概是因为经历了祖父的去世。此外,女儿的死让志贺直哉意识到了骨肉亲情和血缘关系。女儿在死之前“努力挣扎抵抗”,“不想死的某种强烈的意志在什么都不知道的婴儿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通过女儿的死看到了生命拥有的力量。

最后,1917 年,与父亲长期不和的志贺直哉终于和父亲和解了,并发表了小说《和解》。与父亲的和解意味着志贺直哉“外出旅行”的结束,其心境也变得稳定和平和,他进入创作的第二个时期。

志贺直哉体验了母亲的死、祖父的死、女儿的死,切实感受到了死,并且对生的认识也越来越深。而且,与父亲的和解给他带来了稳定和谐的心境。这些都在《在城崎》中作为其独特的生死观表现出来。

(二)宗教因素

明治维新后,随着基督教的大规模传播,许多日本近代作家也成为基督徒,志贺直哉就是其中之一。在内村鉴三的影响下,志贺直哉立志以上帝的博爱和正义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基督教主张“否定自我,皈依上帝”,这与当时日本文坛盛行的“个人主义”相矛盾。从志贺直哉后来写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中可以看出,基督教思想对他的束缚令其十分苦恼。

志贺直哉强调“自我感情优先”的思想,这个思想贯穿在《在城崎》的生死观之中。另外,基督徒对战争的冷淡态度让志贺直哉看到了基督徒内心深处潜藏的颓废。他深感基督教中的罪恶感和赎罪论与自己的想法完全不同,信仰消失后,志贺直哉开始了自己的新文学创作。

(三)社会因素

志贺直哉刚进入日本文坛时,正值日俄战争时期,政府的镇压政策令人印象深刻,而且进步阶级也受到迫害,社会的极不稳定使志贺直哉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社会主义者幸德秋水遭遇的“大逆事件”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志贺直哉。幸德秋水因“大逆事件”被处以极刑,对幸德秋水的死感到震惊和愤怒的志贺直哉,为此也加深了对生死的思考。

综上所述,家庭因素、宗教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对志贺直哉生死观的形成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志贺直哉对于生和死的思索

在《在城崎》中,志贺直哉的生死观变化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亲近死亡的体验

志贺直哉思想的变化来源于他的家庭环境和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在《在城崎》中,作者首先在开头描绘了自己的心情,这表明他近年来非常平和而稳定的心态。散步时一直在思考自己的电车事故的作者想:如果自己在这次事故中死亡,最终被埋葬在地下,母亲和家人的尸体横躺在那里,彼此之间除了冰冷的伤痕没有任何交流是多么令人失望啊!作者一想到这一点就感到孤独,但他并没有感到死亡的恐怖。可见作者对死亡并不排斥,而是勇敢地想象着死亡的情况。他第一次感受到死亡,但他觉得这并不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二)寂静的死亡——蜜蜂之死

一天早上,主人公在门口的屋顶上发现了一只蜜蜂的尸体。作者进行了如下描述:“脚紧紧地贴在肚子下面,触角孱弱地耷拉到脸前。其他的蜜蜂一如既往地冷淡。匆匆忙忙地进进出出,从旁边经过也完全没有任何拘束的样子。繁忙工作着的样子不禁让人感到真是一群有活力的家伙啊。只是每次看到旁边那一只,从早到晚,一动不动,向下跌倒的死去的蜜蜂,又不禁给人那是一只已经死去了的家伙的感受。就那样过了三天。每次看到都感到莫名的寂静,是寂寞。在日暮时分,看着所有的蜜蜂都归巢后,仅留下一只死了的蜜蜂的骸骨静静地躺在冰冷的瓦顶上。然而,又是那么寂静。”

在描写蜜蜂尸体的时候,志贺直哉经常使用“寂静”和“寂寞”这两个词。另外,死蜂和活蜂的对照描写,也让人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志贺直哉第一次感受到与死亡如此之近后,会更加有感触吧。例如,作者看到一只蜜蜂的尸体后,由于其他蜜蜂的态度极为冷淡,像以往一样忙着采蜜,所以作者对蜜蜂的生死之差有了更多的领悟。

作者对蜜蜂死亡的描写是为了引出联想自己躺在墓地的感觉。蜜蜂之间生与死的对比,象征着人在其他人生前死后的不同姿态也和蜜蜂一样。作者从动物的死亡想到了人的死亡,动物和人的死亡完全没有区别,一个人死后,其他活着的人也会像活着的蜜蜂一样忙着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变化。所以,作者看到死蜂,就有熟悉感。但是,其他的蜜蜂回到巢穴后,只剩下死了的蜜蜂,在那寂寞中透着死的寂静。大雨过后,这只蜜蜂的尸体很快就会被冲走,但它只会永远安静地待在某个地方,其他的蜜蜂仍会像现在一样忙碌。活着的忙碌和死后的寂静是生死最大的不同。作者通过蜜蜂生与死的对比,对人的生死有了更多的感知。作者之所以对死亡不排斥,是因为他知道,虽然不知道在何时何地,但死亡的寂静一定会到来。

(三)死亡前的努力与对死亡的恐惧——老鼠之死

蜜蜂的尸体消失后不久,主人公目击了老鼠死前的挣扎。作者进行了如下描述:“那只老鼠拼命挣扎地游动着,似乎想要逃跑。它的脖子的地方,被一根七寸左右长的鱼串刺穿,上下各三寸突兀地在脑袋上和喉咙下摇晃。它似乎想要逃到石垣上去。两三个孩子,还有一名四十岁左右的车夫,不停朝它丢石头,可总是砸不中。嘎一嘎一,碰到了石垣,又落到水里……没有心情再看下去。只是必死无疑的老鼠,竭尽全力到处逃窜的样子莫名地在脑子里浮现。突然对这样的凄惨感到厌恶。” 看到拼命逃跑的老鼠的身影,主人公对死亡的恐惧加深了。看到老鼠挣扎的主人公说“感觉很寂寞”,“生与死”都是一种人生的状态,但是,死之前痛苦的挣扎是令人恐惧的。这与看到蜜蜂死亡时的“寂静”“寂寞”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想:“如果自己发生了像老鼠一样的事情,自己会怎么做呢?自己果然会和老鼠一样努力吗?”接着,主人公又想起了电车事故。“我想我也竭尽全力了,我自己决定了去医院,如果医生不在家,去了之后不能马上准备手术的话就麻烦了,所以拜托人先打了电话,在失去一半意识的状态下,对最重要的事情还能灵活地思考,这在后来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求生意志。虽然感觉到了死亡的不可逃避,但活着是人类的本能。而不同的是,老鼠难逃一死,作者自己却幸存了。可见,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的生死都具有无常性,这就是命运。那死亡到底是什么呢?生和死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下面关于蝾螈之死的描写是作者给予的回答。

(四)生和死的共通性——蝾螈之死

在小说中,主人公“想把蝾螈逼下水”,只好蹲下,拿起“小皮球大小的石头”扔了出去。主人公并没有想要杀死蝾螈,但蝾螈却被石头击中,突然死亡。主人公对明明没有杀害之意却杀死了蝾螈这件事产生了莫名的自我厌恶感。“没错,我是砸了过去,但那绝对只是偶然,但蝾螈却因此意外丢了性命。我蹲在那里,静静地与它相对,仿佛自己变成了它,已经死去。看到了生命的悲凉。自己阴差阳错没有死,而蝾螈却阴差阳错地死了。夜越来越浓了,我沿着方向模糊的路,向旅馆走去。远远地看到了街道尽头的灯……那只死去的蜜蜂现在怎么样了,大概已经连同后来的雨水一起融入泥土里了吧。那只老鼠呢?在海里,灌了一肚子的海水后,随着垃圾一起被冲到岸边了吧?侥幸存活的自己呢?就这样想着,走着,心生了一丝感激。但并没有感到快乐。生和死,并不是对立存在的。两者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这次事件也让作者想起了自己被电车撞到的事故,同样是偶然事件,不同的是自己只是受伤了,蝾螈却没命了。他从中联想到自己的命运,觉得活着不容易,要有感恩之心。作者也从中意识到生与死的关系,这两者并不是无法跨越的两极,它们之间没有太大差别。因为,生和死具有共通性。生与死是变化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生与死可以相互转化。生死无常,人类和动物都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但可以调整面对生死问题的心境。作者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后,形成了一种豁达超脱的生死观,人如果能看穿生死,就不会对死亡恐惧,能用不畏生死的沉着的心境去对待生死。

四、结语

志贺直哉复杂而特殊的人生经历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在城崎》中,通过分析蜜蜂、老鼠、蝾螈不同的死亡方式,阐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特色。通过对这些无言的小动物的死亡的描述,得出人的生与死也是偶然的。作者认为生和死具有共通性,死亡不是走向虚空而是转化为生,两者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距离。小说中三种小动物的死亡与作者的“大难不死”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在这个世界上,人类和动物都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生死是无法预测的,要有竭尽全力的求生意志,也要正面看待死亡,用平和、旷达的心态去对待死亡,超越对死亡的恐惧,进入平和、安静的心灵境界。

[作者简介] 杜宇朦,女,汉族,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日本社会文化。 TQouh0Xw/UUyhB1GxCEk1XxDjKS8VY625kRR+dhe4KBaU+15T6OAExIF6TopLrH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