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文学观察 //

论蒋翼振《青年友》时期诗歌的民族性

◎汤小萌 李艺涵

蒋翼振是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诗人,编著有《翻译学通论》等作品,一生在教育、翻译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虽然不是专业诗人,但始终对诗歌创作抱有极大热情,在各类刊物上发表了 100 余首诗歌作品。其诗热情洋溢、富有民族性,这些特征在诗人的早期创作中已有所体现,并贯穿其写作生涯。

蒋翼振早期诗歌发表的重要平台之一就是《青年友》杂志。该刊是民国时期上海发行的较有影响力的青年刊物,目前可搜寻到的原刊多出版于 1921 年至 1932 年。此时蒋翼振尚处于创作初期,发表于《青年友》的作品并非最成熟的,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对诗歌民族性的思考和追求。

20 世纪初是中国民众民族意识觉醒的时期,新旧交替的社会政治风貌、如火如荼的文学改良运动均影响着作家的创作。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以蒋翼振发表于《青年友》的诗歌为基础,以同时期其他作品为辅,探究其诗歌在内容、风格和形式上的民族性特征。

一、主题的民族性:表达爱国情怀

蒋翼振始终心系国家大事。20 世纪 30 年代,野心急剧膨胀的日本和不抵抗不作为的国民政府,让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蒋翼振以笔为剑,以字为刃,创作国难诗篇,表达对山河破碎、国家危亡的愤慨,并鼓励青年积极救国、奉献自我,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一)国破山河在——国难诗分析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深重的危机感令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同年圣诞夜,蒋翼振在《青年友》杂志上发表的诗歌《东北风》 ,以寒冷的雪夜比喻残酷的战况,以“东北风”象征无情入侵的日军:

寒霜夜/东北风/是无告小民的苦衷!/无星无月的黑夜/吼声起自屋角/天空/寒风刺面更刺骨/刺骨因我贫穷

诗中愤慨的情绪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充分展现了青年蒋翼振的忧患意识,诗歌在后半部分转变了基调:

倏忽云藏/风转变/阵阵卷向东/一轮红日/天际伸首/仰笑/笑仰光明/笑送东北风

诗歌从悲切苦痛转向了积极乐观,因为再恶劣的环境也蕴藏着生机。蒋翼振在诗中抒发的对民族、对国家的希望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成为他日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宣言。

(二)恰同学少年——励志诗分析

蒋翼振生活的年代,青年救国思潮在中华大地上涌动。1923 年,孙中山在各大青年团体中发表演说,勉励青年担当起振兴国家的责任。以蔡元培为代表的教育家深入青年学生之中,培养先进博学的人才,为社会各界输送养分。风靡一时的杂志有《新青年》《新潮》,其中也包括《青年友》,共同塑造了新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形象。蒋翼振也是受到感召的青年,他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和实践,增添星星之火。

蒋翼振在燕京大学进修完毕后返回芜湖,他重视青年工作,在学校里推广“童子军”。写于 1931 年的《谁是更勇的青年》 展现了他的呼吁和对青年的鼓舞:

谁是大勇者?/同情送给青年人/舍身舍身/现者就是——拯救青年人的躯身!/舍命舍命/时候已到——挽救青年的心灵!/谁是更勇者?/立志自救——足稳/臂坚/心刚毅/俯身扶起懦弱的青年/肯自救救人/甘心任劳任怨——

蒋翼振也亲身践行着大勇青年的道路,将青年事业与政治活动结合起来。抗日战争期间,蒋翼振率领华西大学的青年奔赴前线,为负伤将士和修筑公路的千万路工与难民服务。这种身先士卒、诗行合一的行为方式,与革命文学家所倡导的“只有革命者,才能做出革命文学”形成了一种对话关系;在爱国救国的层面上,两个群体实现了殊途同归。

二、诗情的民族性:抒发传统意蕴

蒋翼振在《青年友》上刊登的诗歌作品多为现代诗,但也继承了传统诗歌的常见情感,如追忆亲人的故园之情、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观察自然的生活杂感等。20 世纪初期,在唯西方论等观点泛滥的大背景下,蒋翼振没有照搬流行的西式逻辑,他继承传统诗情,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点。

(一)故园之情

蒋翼振求学期间返回故乡旧地写下《夜兴》 ,后刊登在《青年友》上。其中故园之情的表现有二:一是作者对传统习俗的遵循,描绘了鲜活的民族生活内容;二是自然流露出的中国传统孝道观念和乡土情怀:

浙西旧游地/春回园林新/翠峰烟云里/阡陌草青青/柳枝抽叶绿/老鹰碧天鸣/云树迷离处/扁舟载客心/钱江阔流静/风帆一叶轻/飞翔浮云意/湖海系远情/仰肯长叹息/依依故园春

蒋翼振为熟悉的江南春景所动,诗歌充满眷恋之情。此外,本诗的序反映出蒋翼振对回乡探亲和踏青扫墓等中国传统风俗的遵循:“时值乙丑年之季春。……一则去慰问老父。一则奠扫慈母之墓。”

(二)家国情怀

蒋翼振在《有所思》 中化用祖逖的典故,表达在社会动荡的时代大背景下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壮烈情怀:

击楫中流只自矜/闻鸡起舞更谁曾/中原烽火今尤急/愿借风云万里腾

《述志》 中出现了多种意象,作者托物言志:

孤松海上立/耐寒长青叶/怒风一海奔/万象齐变色/巨涛声闻天/终岁无宁息/何以慰我心/千里帆影绝/愿乘扁舟往/追逐天边日

其中,“海”象征困难环境;“耐寒而长青的孤松”象征本人;“乘着扁舟追逐天边红日”象征与海抗衡的坚定志向。舟在海上、日在天边,两者或许遥不可及,似乎暗示了蒋翼振知道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但依然选择主动追寻。

蒋翼振在《青年友》上刊登的述志诗表现出在艰难的时代中坚持抗争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抒发了个人的价值观,展示了个人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与强烈的民族危亡意识;另一方面鼓舞了青年,有较强的社会意义。

(三)生活杂感

蒋翼振除了事业上的抱负,对于平日的生活也有敏锐的感知。《晨兴偶咏》 中诗人表现出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思考;《浙东环溪故居》 是对故居环境的描写。这一类型的诗歌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中寄情自然的创作模式和抒情传统,但同时难免落入俗套,成为一种重复的延续。

三、形式的民族性:探索新诗传统

从蒋翼振在《青年友》发表的作品来看,他早期从事的是一种传统诗与现代诗双线并行的诗歌创作,这表现出他对新诗形式的民族化理解。20 世纪初,现代诗人对于新诗传统的讨论如火如荼,胡适、郭沫若等知识分子推动了现代自由体诗的形成;不同于前者的欧化倾向,闻一多、徐志摩等新格律派强调诗歌格律的重要性,体现出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革新与继承。蒋翼振更倾向后者,他没有放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偏于从民族传统之中寻找形式资源。他对传统诗歌形式非常了解,使用自如,他的作品在呈现出自由体诗基本样式的同时,融入中国传统诗歌的写作手法,具有较明显的民族化特征。

(一)“自由”的践行

蒋翼振在《青年友》上发表的诗歌作品多为新诗,使用白话,不拘泥于韵律,诗体也不受格式束缚,《谁是更勇的青年》是其中的典型。然而相较于不假雕琢的自由体诗,蒋翼振会借助多样的写作手法打磨作品,突破旧体诗框架,探索新诗发展道路,将民族化的审美特征与抒情传统融入作品。

1.新格律体

《寄先明》 一诗杂糅了多种诗体特征,多元性、包容性可见一斑。该诗主导的诗体是新格律体,如:“先明!先明!/您是我心田的黄金/先明!先明!/您是天空中的明星!//先明!先明!/您的星光亮晶晶/远远看我在北平/您是否知道我在燕京?”该诗讲求“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性和绘画性。

《东北风》 也具备现代格律诗的鲜明特征:“寒霜夜/东北风/是无告小民的苦衷!/无星无月的黑夜/吼声起自屋角/天空/寒风刺面更刺骨/刺骨因我贫穷——”该诗层次递进,运用了格律。而“妻儿向我哭/双亲垂泪中/弟兄怨言发/邻里笑声隆/我心悲且切/饮泣苦且痛”则运用了旧体诗的创作模式。尽管该诗存在新旧诗体共存的现象,但在这种从传统诗向新格律体诗过渡的痕迹中,也可以窥见作者对于新格律诗体探索的脚步。

2.歌谣体

朱自清曾说:“我们主张新诗不妨取法歌谣,为的是使它多带我们本土的色彩;这似乎也可以说是盗用民族形式,也可以说是在创作一种新的‘民族的诗’。”蒋翼振的《寄先明》便是一首融合了传统歌谣体式的典型:

先明得着一朵芙蓉花/先德的鲜花变了一个大西瓜!/先觉爱上一朵小桃花/先彦的梅花变作一个小洋娃娃!/还有红绿两朵花——/一朵送妈妈/一朵送爸爸。我们每年正月有大祭/子子孙孙拜祠堂/男丁有丁钱/女丁素来弗得分摊!/小姐听来请弗笑/我乡姑娘不值钱!

歌谣元素、口语化特征和浓郁的地方方言色彩,赋予了新诗朴素活泼、清新自然的话语,更使得传统的、乡土的、民族的特征一脉相承,焕发出别具一格的生命力。

3.感叹词

蒋翼振的部分新诗中保留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写作习惯,是传统抒情与现代模式的融合。例如诗歌《寄燕大张景宋》 ,末尾部分感叹词的运用渲染了离愁别绪:“你数数的用泪眼看我/犹强颜欢笑/做最后一掷的欢聚乐情/良朋远离别/奈何!/奈何!”其中的“奈何”是文言词语,在诗作结尾作为感叹词,蕴含源远流长的哀叹之调,流露出民族性的抒情传统,直抒胸臆而又意会克制。

(二)“传统”的延续

蒋翼振作品中旧体诗占有较大比例,如五言诗《述志》《浙东环西故居》《晨兴偶咏》、七言诗《有所思》等,可见其创作继承了传统诗歌的特点,但是格律、押韵较自由,没有严格的对仗和平仄,篇幅长短不一。由此可见,这一时期蒋翼振虽未抛弃传统诗歌的创作习惯,但在新诗自由风格的影响下,放宽了传统诗写作中过于严格的自我束缚,开始依照内容的需要来调整诗歌的形式。

民国时期,社会各阶层人士从不同角度表达忧国忧民和爱国主义情怀,从不同视角、各自职业领域探索救国的方针。蒋翼振作为文学变革的追随者、民族事业的奋斗者,其创作对青年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这也说明在研究民国初期诗歌写作时,研究者可以将视野投向文学领域之外人士的民族化创作。

诗歌民族传统的建立始于延安时期,但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的诗坛表面下,民族性的潜流已贯穿其间。蒋翼振的诗歌作品诞生于民族新诗的源流之中,不仅是对前人的继承,能激发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对内反思的特殊情感;也能为后世所借鉴,勉励国人,为中华民族的持续进步和发展而努力。

[作者简介] 汤小萌,女,汉族,江苏张家港人,大连外国语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李艺涵,女,汉族,云南玉溪人,大连外国语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 Pl+FqsvDFYrKWEHQNRSzEe/u3mxBErjjCBZqI1c7155lBKMn1IZJVf4Ulk75w3z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