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文学观察 //

罗莎·卢森堡在文学中对唯物史观的阐释与运用

◎何 贵

一、罗莎·卢森堡文艺思想的源起

“现在是晚上,柔和的小风从上面的小窗口吹进了我的狱室,轻轻地摇动着绿色的灯罩并且吹动打开的席勒作品的书页而静静发出沙沙的声音。” 这是卢森堡从狱中寄给友人的一封信件中的内容。在一封封书信中,我们看到了卢森堡对文学艺术超常的热忱,从诗歌到小说,从戏剧到随笔,她常常沉浸其中,内心充满愉悦。自称“书呆子”的罗莎·卢森堡被阿特伦称为“假如不是世界状况冒犯了她的正义和自由感的话,她完全可以埋头于植物学、动物学、历史学、经济学和数学之中”。 因此,作为一个心系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革命者,卢森堡文艺思想是其革命实践经验和理论斗争经验的总结,亦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特点与社会主义理想合力作用下的文学缩影。

(一)现实背景

罗莎·卢森堡于 1871 年出生于一个相对富裕的犹太裔波兰人家庭,良好的家庭素养、犹太裔波兰人本土化的趋势以及波兰资本主义发展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特点都对卢森堡坚定的革命观与良好文学素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卢森堡的父亲在德国求学期间便接受了进步自由的思想;她的母亲热衷于文学艺术,这些都培养了罗莎·卢森堡追求民主、自由的性格和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其次,卢森堡的家庭经过了波兰本土化,具有重视文化、技术和文学发展的特点,独特的犹太裔波兰家庭背景使她从小便培养出一种人性的、平等的观念。再者,卢森堡平时接触的语言十分多样,例如父亲常讲德语,母亲常讲法语,她与保姆交流时使用波兰语,所上的俄国统治区的波兰学校使用俄语教学,因此卢森堡本人能够熟练地使用六种语言,这为卢森堡日后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并翻译相关著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来源

罗莎·卢森堡的文艺观是立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来展开与阐释的。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命题。但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文学艺术的研究与其探求人类解放学说的目标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是把文艺看作单纯独立、超功利的审美对象,而是从人类历史发展总目标的角度,立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高度去考察文艺,将其转化为一种精神武器,推动文艺朝着有利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方向发展,达到审美理想、社会理想和人的理想的完美统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文艺本质的基本定位——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对文艺观的价值取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规定为卢森堡分析考察文艺中的种种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和规定性视野。在卢森堡看来,马克思最有价值的理论就是表现为一种研究方法、一些天才指导思想的唯物主义的辩证历史观,这种方法指引人民开辟独立活动的无限远景。因此在长期的理论实践活动中,卢森堡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旨在通过文学艺术的革命批判功能唤醒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其次,卢森堡充分发挥唯物史观肯定了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理论意蕴,正如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出的:“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人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艺术创作,创造了美,创造了文学艺术。并且人是特定时代和环境的产物,因此从现实的人出发进行的文艺创作就是特定时代和社会真实性的产物。综观卢森堡对不同作家及其作品的点评抑或是她自己的文艺创作都围绕着为人民这一主体,蕴含着坚定的人民立场和社会主义理想的价值取向。

二、罗莎·卢森堡文艺思想的内涵

(一)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文艺本质:时代的产物与写照

文学的创作源泉与根基不是先验的也不是超验的,而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实践与生产关系。文艺创作者应当以群众的真实生活为根基阐述现实社会和抽象的人性,把自己在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及理想形态与人民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实现“源”与“流”的结合,呈现出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的”的文学形态,展现出其内在所具有的思想性和史诗性,以此发动人民群众和革命工作者。在卢森堡看来,格列布·乌斯宾斯基的作品便很好地体现了以上特点:具有坚实的客观物质基础,是经历过农奴制改革,处于新旧事物与思想相互交织时期的俄国社会的真实写照。以乌斯宾斯基为首的那些作家结合乌烟瘴气的社会现象、尖锐的社会矛盾找到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文学表达方式与创作内容。卢森堡对乌斯宾斯基做出了如下评价:“这个人的名字在俄国的精神生活构成了一个时代,并且德国全体‘现代主义的人们’都能集合在这个人的阴影之下……正是因为乌斯宾斯基是一位伟大的和不能收买的艺术家,所以他的作品就变成了反映农民生活的事实和现象的一面镜子。”从另一方面而言,卢森堡称乌斯宾斯基以社会存在为客观基础写出的具有高度艺术真实性的作品对于认真研究当时俄国社会状况的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史料,这便是在强调文艺作品在对社会现实的客观真实反映的基础上发挥能动反映之目的,即在真实反映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正如卢森堡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所说:“人们必须从各阶级利益和集团利益、从物质生活的各种矛盾,归根到底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有矛盾去解释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的内在的分裂状态。” 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卢森堡对托尔斯泰也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反映在他的创作之中的不仅仅是一个俄国——而是世纪的全部社会历史。托尔斯泰看到并通过他的作品中的成千上万的形象体现出了多种多样的、运动着的、由社会一切阶层组成的人群。”由此可以看出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反映与认识功能是与文艺的客观真实性密不可分的。

(二)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文艺创作:革命性、人民性和非形式性的统一

首先,基于文艺创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卢森堡格外强调文艺的革命性与批判性。卢森堡曾多次在与友人的通信中提到了对法朗士的欣赏与喜爱,并写信托友人给她寄去《阿纳托尔·法朗士文集》,正是因为法朗士在其文学创作中蕴含丰富的现实性的批判精神。我们可以看到法朗士从其所处的现实社会出发,创作了一系列反教会的作品。从《科林斯人的婚礼》到《苔依丝》,不仅体现了基于物质生产方式的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也体现了基于社会现实变化他开始思考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对现存的社会秩序、道德观念、宗教信仰、是非善恶的标准产生怀疑与批判。基于对现存社会的怀疑,法朗士发表了小说《在白石上》,猛烈抨击了教会的虚伪本质以及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暴行,并且描述了他心中的理想社会。法朗士针对社会现实揭露教会的虚伪与卢森堡的批判不谋而合。卢森堡也曾多次表达过对俄国文学如狮子般跳跃的钦佩。卢森堡对俄国文学的喜爱归根结底在于俄国文学是为反对现存制度而诞生的,蕴含着丰富的斗争精神和创造性的能动作用。在沙皇专制政府的统治下,俄国文学为被统治人民带来一丝光亮和力量,它揭露专制政府与现实的黑暗,激励黑暗中的人们拿起手中的武器去斗争,这便是俄国文学的独特之处。卢森堡对俄国文学做出如是评价:“整整一个世纪,它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直到人民群众的物质力量取代了它,直到语言变成了血肉。”俄国文学就像那黑暗中的一面光辉无比的旗帜,指引着人们摧毁黑暗与专制的压迫。

其次,卢森堡强调文艺创作的人民性,文艺创作服务的对象是人民,要扎根于人民和寄情于人民。在《社会思想家托尔斯泰》一文中,卢森堡指出,我们在许多世纪里只有伪艺术而没有“真的”艺术(即人民的艺术),大多数艺术依然是社会的广大群众(即劳动人民)所不能理解的。上等阶级所欣赏的艺术作品,如颂歌、歌剧、绘画、古典诗歌等从未为广大人民群众所重视,因为它们始终是富人娱乐与消遣的对象。这些艺术作品非劳动群众所创造而是在容许他们接触这种艺术的那些公共场所强加于他们的。它们所创作的基础离劳动群众的生活是遥远的,它们所表达的内容和所蕴含的感情对于劳动者来说是不可理解的,由此,上等阶级的艺术永远不能成为人民群众的艺术。并且卢森堡认为,只有怀着现实主义者宽大的气度才能创造出具有伟大艺术价值的属于人民的作品,那些伟大的艺术家无不是通过自己的道路去践行心中的信念与真理。卢森堡曾多次肯定与赞赏托尔斯泰的伟大人格以及具有批判性与人民性的文学作品。在她眼里,伟大的思想家托尔斯泰始终保持着充沛的艺术力量,带着无限忠于被剥削被压迫劳动人民的心,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普通大众的苦难,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进行了无情与激烈的批判。这种将情与思沉于人民的创作是卢森堡所赞赏的,而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而给诗人一个“人民的诗人”的称号是伪善的假仁假义的谎言。正如罗莎·卢森堡在《反社会民主党的优利安》一文中所说:“任何一家社会民主党的报纸所发表的并且表现了欣喜与感激之情的有关席勒的文章……比起资产阶级报刊为诗人所唱的那些装腔作势的炫学的赞歌,都要无比地真实和公正。”由此可以看出,卢森堡始终推崇为了人民群众而批判的文学作品,这也是卢森堡关于创作要扎根人民以及服务人民这一信念的有效表达。

最后,在文艺创作的形式与内容性的辩证关系上,卢森堡指出,为了更好地促进无产阶级思想的发展,必须团结一致地反对“追求虚张声势和华而不实的作风、追求说得天花乱坠但实际上内容极为贫乏的思想”。卢森堡在点评俄国文学时也表达了这一观点。乌斯宾斯基进入文学界的时期是内部矛盾极其复杂、新旧因素交织碰撞的时期,是新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逐步被瓦解的时期。基于特殊社会现实的变化,新的文学方式与内容也应运而生,文艺作品内容、文艺的对象转变为嘈杂的街道、破旧的乡村和底层的农民。尽管这些文学作品形式并不规范,它们并非小说也不是随笔,而是听来的谈话、非连贯的故事以及摘录的日记等,但是却真实客观地反映了 19 世纪 60 年代和 70年代俄国社会的特点。正如卢森堡所说:“表现改革后的俄国的不协调、新与旧的冲突、劳动的和日益贫困的俄国的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她那‘病态的灵魂、病态的良心’——这就是乌斯宾斯基的任务之所在。但使人惊奇的是,他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像果戈理早在 19 世纪 40 年代所劝告的那样,去精雕细琢自己的作品。”面对内容充实和形式完美的作品,卢森堡称有如身临仙境之感;面对华而不实的作品,卢森堡称其萎靡苍白,不乏矫揉造作之感。卢森堡对文学作品始终保持一种自由与民主的态度,不论形式与规范只论其内在内容的思想性和启发性,这样民主与开放的视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卢森堡文艺观的独特之处。

(三)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文艺价值: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卢森堡,在表达文学观点时并不是单纯地从学术的角度来探讨,而是结合社会现实与革命实践来进行文学目的的重建。卢森堡在进行文学艺术研究时并不在意文章辞藻华丽、形式多样,相反,她更欣赏质朴的文学,欣赏将情与思寄情于人民的作家,旨在通过文字的力量在社会领域掀起一场革命,将文学与艺术转化为武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卢森堡认为文学的革命性力量主要体现在它的批判性和思想性,她在伟大作品中看到了作家针对社会现实的腐朽与压制,从多个方面展开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批判,正是这些伟大的作品唤醒了群众心中被压制的心理根源,为被奴役的人民与无产阶级举起了指引其前进的明灯。由此可见,卢森堡始终将文艺思想的发展与其社会主义理想紧密结合,在欣赏研究文学作品时始终秉承着促进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价值取向,对具有人民性与现实批判性的文章不吝赞赏,对阻碍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作品进行批判。

三、结语

在资本主义全球化带来的消费文化背景下,技术不断发展与革新,文化生产变得规模化和同质化,文化的内在个性和外在多样性不断丧失。这种文化工业的产生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文化与资本相互渗透,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息息相关。文化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使得人被迫消费同质化的文化产品,每个人都无法逃脱意识形态和消费文化的隐形暴力,因此人的个性化和选择权不断丧失。在文化异化的今天,我们如何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卢森堡的批判性人民文艺思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我们答案与启发。卢森堡在文学中对唯物史观的运用告诉我们应当站在广大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的立场去审视文学作品和创作文学作品,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应当反映社会现实、启发人民群众。在文化异化的今天,我们应打破资产阶级文化消费的话语体系,建立新的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创作与消费体系,在文化欣赏与创作中,不断促进人民群众发挥首创精神,做到为人民创作,推动文艺朝着有利于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 何贵,女,汉族,湖北鄂州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 gYJgaKirya/pEoRJq0+/OPgFDFpk+r5cNLA8mDyGPl50vhDXJcvSsaU60bI3/0x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