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文学观察 //

人类“命运共同”意识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精神
——评黄怒波“二十一世纪人类脸谱行动”系列大文化散文

◎张 陵

2013 年 8 月,中国作家黄怒波开始实施由他本人策划的“二十一世纪人类脸谱行动”。这个行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在设定的时间内,考察访问国外所有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并沿途考察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风土人情,随机采访相关城镇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具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意义的“脸谱”。十年过去了,这个旅程还没有结束,继续向前延伸,“脸谱行动”当时引发的社会反响热度至今仍然不减。而黄怒波的几部大文化散文《德国,你如此优雅》(2014)、《法国,你如此迷人》(2022)、《南美,你如此悲怆》(待出版)作为“脸谱行动”的文学成果,陆续呈现或即将呈现在社会读者面前。

黄怒波以骆英为笔名出版过多部诗集,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不久前,他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珠峰海螺》,引起评论家的关注。纪实散文创作,则是他的又一艺术尝试与探索。

《德国,你如此优雅》《法国,你如此迷人》以及即将出版的《南美,你如此悲怆》都是一个思想者的文化之旅,也是一个思想者的精神之旅。

简单梳理西方文化艺术史,我们不难发现两条主要的历史文化线索格外清晰:一条是源于《圣经》的宗教文化,一条是源于古希腊的神话文化。这两条线索通过文艺复兴的推动力量深刻而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个科学人文思想和欧洲文学艺术辉煌灿烂并深刻影响世界的时代。今天,我们在欧洲所看到的世界文化遗产,多数是这个时代的产物,都能从这两条线索追根溯源。因此,要完成这样的文化之旅,不光要有敬畏之心、崇敬之情,还必须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和思想积累。我们能够看出,黄怒波的思想文化准备相当充足,特别是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有着扎实的学术功底。所以,每一处遗产,都能激活他内心的情怀,引发无穷的感慨,都能让他的心中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这些火花,到处发光发热,似乎使古老冰冷的教堂、王宫、城堡有了些许的暖意——来自中国人内心的暖意。有意思的是,他每次都会在这些充满诗意的地方安排一次个人的“行为艺术”,通过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表示一个诗人对人类文明的深深敬意,就像他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珠穆朗玛峰顶上读诗的诗人一样。

可以说,这几部文化大散文所描写的每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在作家生动的描述中,都是令人难以忘怀的文化亮点。每当这些亮点通过作家的眼睛与当地社会文化交融在一起时,亮点就更加耀眼炫目。

《德国,你如此优雅》由汉学家阿克曼翻译成德文,在奥姆斯出版社出版,引起了德国读者和媒体的关注。在书里,作家拜访了特里尔这座德国最古老的城市,参观了著名的黑门。这个建筑是罗马帝国时期留下来的,至今已有1700 多年的历史,文化价值不言而喻。然而,作家没有忘记特里尔还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故乡,专门前去寻找这位伟人的故居。“马克思真正的出生地就是黑门旁边街道的一个小房子里”,“游客不细看不知道这是马克思的出生地故居,细看,上面钉着一个铜牌,在二楼的高度,上面标明马克思出生地故居”。伟人出生的故居很不显眼,但并不妨碍中国人民心中的“高山仰止”。

作家还访问了德累斯顿这座在“二战”时被大轰炸全部摧毁的城市,它在“二战”后重建获得新生,成为德国重要的工业区并以城市整体“申遗”成功,但很快又被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取消了资格。探其原因,就是这座城市新建了一座钢铁大桥,体量过大,破坏了城市的景观。作家通过与市长交流后发现,关于城市“申遗”形成了两派不同的观点。其中起主要作用的观点认为“不应该因为世界文化遗产就致使这个城市不能再发展了”,因而无视文化保护有关专家的警告与建议,坚持按自己的思路建桥,结果,交通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品牌还丢了。由此可见,欧洲这样文化深厚的地区,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仍然很突出。

《法国,你如此迷人》讲述了作者走访法国境内所有承载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城市的经历。与《德国,你如此优雅》一书相比,这部作品的问题导向更为精准,主题更为鲜明,思想走向更为明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家更为深刻意识到,自己不光是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者,更是一个来自中国这样发展中国家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不仅带着人类的共同问题意识,也带着中国自身的问题意识。在枫丹白露宫的中国馆,作者看到那么多中国文物,都是 19 世纪八国联军强行抢夺而来的,“其中有一个香炉被改造了一番,装饰了水晶和灯泡,之后再倒过来,被当成豪华的水晶灯吊在了屋顶。我心中郁结难忍,感觉我们的文物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由此,他不禁萌生总有一天要让流落在海外的国宝回到祖国的冲动。虽然这不是此次文化之旅的任务,但爱国者之心让人感动。

特别让人动情的是作家在索姆河畔瞻仰祭拜悼念“华工墓地”。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索姆河战役打响,英法联军与德军在这个地区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惨烈的阵地绞杀战。为了弥补后勤保障严重不足,英法两国在中国山东等地招募多达 14 万的中国劳工。在法国战场上,华工的主要任务是挖战壕、架桥梁,还要负责大量的排雷工作。到后来,有部分华工加入法国部队,直接参战。到德国宣布投降时,已有 2 万多名华人劳工为这场战争付出了生命。而索姆河的“华工墓地”仅埋葬了其中的 849 名。这场世界大战是欧洲列强的利益争夺之战,夺去了数以百万计的军人和老百姓的生命,而中国人的牺牲更是无辜。今天我们祭奠他们,也是对自己民族历史的深刻反思。“我面对墓园,朗读了《穿过世界静静地回家》,希望这些华工的精神和灵魂能够穿越时空,安安静静回到故乡。”

在法国南部的卡尔卡松,在考察了一座中世纪要塞的建筑后,作家终于把自己又变回一个历史文化保护专家,以中国人的立场专业地讨论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这座城堡于1803 年曾准备转卖。但是,“法国人民文保意识非常强烈”,“他们无法接受一个历史长达2500 年而且至今依然完好的古堡被轻易卖掉”。在以法国浪漫主义作家梅里美为首的有识之士的抗议下,要塞城堡交易被中止。由此,黄怒波想到自己大量投入“宏村”的保护工作,到“申遗”成功,也碰到过类似的境遇。考察古堡,进而加深了在《威尼斯宪章》基础上对《北京文件》的认知和理解。这个文件强调了与欧洲石头建筑不同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特性特点,由此按照木结构古建筑的保护规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保护标准。在卡尔卡松,黄怒波似乎更加坚定自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信念与信心。这种理念和心态传递到创作上,深化了作为大散文的《法国,你如此迷人》以及系列作品的主题。

访古人,寻古迹,说到底是为了今天,看清我们走过来的路,也对焦好未来的方向。保护人类的遗产,就是为了今天更加美好。黄怒波的世界文化遗产之旅,着眼点就是“二十一世纪人类脸谱行动”,就是要通过“脸谱”看看当今世界,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有怎样的心态,会有什么样的精神和追求?今天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以后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到哪里去。他最初也是最朴素的动机就是把这些随机捕捉到的“脸谱”呈现出来,然而,随着寻古的进程,这种朴素的想法渐渐变得具有思想意味和文化意味。

我们从《德国,你如此优雅》《法国,你如此迷人》这两部书里可以看到,作家有条件接触一大批的政治家、企业家、政府官员、教授学者、社会精英等高端人士,也把他们当中许多人列入“脸谱”。不过,我们不难发现,真正有意思、有意义、有魅力、吸引人的“脸谱”,是作家沿途走访到的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生活,那些像蜜蜂一样忙碌却在创造自己生活的人,他们才是“脸谱行动”的重心。

法国著名品牌巴卡拉水晶制作工厂里的一个“法国劳模”米歇尔先生的“脸谱”被作家适时捕捉到了。他的故事让人很感兴趣。他从17 岁进厂当学徒,学习水晶制品的打磨工序,一干就是四十年,如今,在这道工序上,只剩下他一个人在坚持了。他的打磨技术一流,也是最优秀的水晶制作专家之一。1986 年,全法国“技术大比武”中,他获得“劳动模范”的称号。他每个月工资 2000 多欧元,多年来一直就这样。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也非常热爱传统工艺、传统文化。不过,作家发现:“米歇尔先生谈工资色变,甚至不敢碰这个话题。我们很感慨,在法国,像他这样的技术能手,工作了几十年,确实到了快退休的年龄。而以后,像他这样的人才会越来越少,甚至可能不会再有了。但是,从待遇上看,他们并没有得到尊重。”通过这个法国“劳模”的“脸谱”,我们得到的信息可能会远远超过一般的待遇不公正,也许还可以想到整个世界传统工业,工人阶级的真实状况。

作家没有忘记到广阔的田野里去寻找农民的“脸谱”。这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农民和他的两个哥哥共同种植了 160 公顷的蔬菜。每年到了采摘季节,他们都要雇十多个波兰人、罗马尼亚人来帮忙。法国人不干这些农活,他们都被福利养懒了。现在法国蔬菜产品的产量列入世界前列,标志着“社会饮食结构的改变和社会进步的程度”,法国人对蔬菜的需求越来越大,他们兄弟三人每天都要在地里忙 6 到 8 个小时,劳动强度很大,但他说:“我们家六代农民,我很热爱这片土地。而且,我也是本地农业高中毕业的,这是我们的专业,所以,我会在这里扎根,永远不会离开。”这种质朴乐观的法国农民形象,在我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里很难读到。

有较强思想启迪作用的是,作家拜访了法国著名的古罗马历史学家保罗·韦纳。他的专著《古罗马的性与权力》曾被翻译到中国。这个八十多岁的智者饶有兴味地和中国客人讨论起他的朋友福柯以及法国诗人勒内·夏尔。他甚至把这位诗人的诗与此前读过的黄怒波的诗作进行了比较,从中看出法国人如何通过诗歌想象中国。作家由此感慨道:“在批判的现代性上,其实我们与西方人是同频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诗歌真正是国际化的文化。”

在法国,作家一共考察了 34 个文化遗产,围绕文化遗产讲述了丰富的法国历史和历史人物故事,但更为丰富的是留下了一系列当代“脸谱”。有了活生生的人物,“命运共同”的文化理念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精神就变得立体可感,似乎就可以被触摸到。这不仅反映了当代人的真实生活,也提炼出作家富有哲理的思想:“现代性让我们选择了推崇理性,推崇理性后果是人类以为我们可以设计自己,可以设计一切,可以设计自然,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种现代性批判思考也许还可以更深刻,但已经意味深长。

“二十一世纪脸谱行动”的这些散文至少在两个方面给当代散文创作带来新鲜的气息。一是视野向世界扩展。中国散文题材的特殊性,注定了散文会更多地关注和体味本土的传统文化,表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心理和情感,很少建立起打破传统题材圈子的意识。这是中国散文的优势,也可能是中国散文的局限。当然,整个现当代散文创作中,不乏有作家涉足域外题材,不过,我们能够读到的这些散文,绝大多数属于游记散文,都带着旅游者个人化的心态,表现的是个人化的情怀,极少有如黄怒波这样,在实施一项具有人类文化保护重大意义的公益性活动里完成散文的创作。我们很少如此关注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当代“脸谱”。而黄怒波第一次把这样的“关注”上升到全球文化行动的高度,这就意味着,中国散文在这方面的创作已经大大突破了个人视角、情怀和境界,视野大大拓展了,格局也大大升华了,也意味着品质有大大提高的可能。二是创造了一种与传统散文不同的“在场”表达方式。多年前,黄怒波的诗歌创作理念就力主“在场”,强调诗歌要回到现实生活的现场,不可脱离“在场”想象生活。很显然,作家也试图把这种“在场”意识带到散文创作里来。如果把第三部《拉美,你如此悲怆》也算上,那么,作家以近 90个世界文化遗产构成一个场域,以“二十一世纪脸谱行动”为魂,构成一个几乎无人可以企及的“散文场”。每到一处,作家都会现场描述,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这种“在场”的生气通过录音鲜活地保存下来,形成如此宽广密集、信息量如此大的散文表达。从黄怒波的这些创作里,我们可以认定这种“在场”的表现方式独一无二,几乎不可模仿、不可复制。

实际上,黄怒波的这几部散文之所以恰逢其时,就在于,在世界出现新的变局之际,作家通过一个漫长的文化之旅,一路向世界传递出美好的信息:中国是开放发展的国度,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人民。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局面。继续改革开放,中国才能破解当前世界困局,抓住新发展的历史机遇,才能为世界文化保护和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有了这个明确的意识,作品的主题也就更有思想张力,更有文化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黄怒波写了一部部积极反映和追求人类共同命运、共同价值、共同理想的书。

[作者简介] 张陵,文学评论家,曾任作家出版社总编辑、《文艺报》副主编。 1/+SFUQhsePevBeeZI3vb+ZtYRH7FhCjhV/4PCNbgHF4+MBK3W/wSM0vtQfb/Nl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