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文学观察 //

《诗经》中“比兴”审美艺术价值研究

◎潘 帅

《诗经》被看作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在两汉时期,《诗经》最常见的名称是“韩诗”“齐诗”“鲁诗”和“毛诗”,前三者并称为“三家诗”,口耳相传后在西汉时用文字记录下来,属于“今文经”,而后者是汉景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搜罗发现的古本,被称为“古文经”。最后流传下来的是“毛诗”,东汉大儒郑玄作《笺》,唐太宗时孔颖达作正义,陆德明作音义,现在我们所说的《诗经》就是唐代为科举取士而由颜师古所核定的文本。其共有 311 篇,其中 6 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其他则分为《风》(160 篇)、《雅》(105 篇)、《颂》(40 篇)三部分,共计 305 篇,因此《诗经》也被称作《诗三百》《三百篇》,反映了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作为《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被高度概括的赋、比、兴与囊括《诗经》主要内容的风、雅、颂被合称为“六义”。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也为后世诗歌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发。

一、比兴的概念

最早提出比兴概念的是《周礼·春官》:“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这里所说的应该是以宣扬人的高尚德行为主要内容,通过音律配合展现出来的乐歌。汉代《毛诗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诗之六义”的说法:“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后来,赋、比、兴成为《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元代诗人杨载将比兴艺术手法的重要性概括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

比兴的解释,古代《诗经》的研究学者都有所研究,《周礼·春官》中郑众注:“比者,比方与物也;兴者,托物于事。”郑玄则认为:“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这里,二郑从不同的角度对比兴进行了解释,郑众从句式句法入手,郑玄则从篇章主旨入手。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从句式和修辞上加以分析阐释,这种说法最为人所接受。简而言之,“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先言他物再引出所要表达的人、事、物。

《诗经》的篇章中有用“比”的,如《小雅·斯干》《小雅·大东》《卫风·硕人》《邶风·谷风》《魏风·硕鼠》等;有用“兴”的,如《唐风·椒聊》《周南·桃夭》等;也有“比兴”兼用的,如《小雅·采薇》《周南·关雎》《卫风·氓》等。从这种朴素的归纳背后,更应该看到文字表达最本质的意义,那就是表情达意。高尔基说:“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语言是描述事实和表达思想的途径之一,而语言的表达实际上一定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可以说,情感是诗歌表达的原始动力,也是终极目标。在《诗经》具体篇章中,透过语言寓情于景物。

朱熹《诗集传》所标注的比兴,各有 116章和 271 章。其中“国风”484 章中,比兴各有 73 章和 135 章,“雅”586 章中各有 43 章和 132 章,而“颂”71 章中只有兴 4 章。而“小雅”又以 41 章的比和 106 章的兴远远超过了“大雅”(“大雅”中仅有比 2 章和兴 26 章)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比兴多集中于“风”“雅”之中,并且诗篇中大量运用这种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

二、比兴中原始思维特征的体现

著名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在他的《原始思维》一书中提到古代人的思维是“神秘的、原逻辑的”,“以互渗律作为最高的指导与分配的原则”,而这种“互渗也是先民原始信仰的基础”,并进一步解释“互渗律”是“在原始人的思维的集体表象中,客体、存在物、现象能够以我们不可思议的方式同时是它们自身,又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它们也以差不多同样不可思议的方式触发和接受那些在它们之外被感觉的,继续留在它们里面的神秘力量、能力、性质、作用。” 吕思勉在其所著《先秦史》中提出“古代之文明在宗教,后世之文明在学术,学术主智、宗教主情”,宗教信仰在一个民族早期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由于认知、技术的有限,中国先民们的生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自然而然地体察天地人和山川万物,并把这些所见所感的自然万物化入诗中,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借助最朴素的感性认识来解释世界,并建构起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形成了朴素的自然观、哲学观,也自觉不自觉地去践行“互渗律”,彼此呼应和影响。

水是万物之源,并由此化作古人的一种精神特质被进一步阐释。在《诗经》中关于“水”的表达,如《邶风·泉水》的“我心悠悠”、《卫风·竹竿》的“淇水”、《曹风·下泉》中“冽彼下泉,浸彼苞稂”、《王风·扬之水》里“扬之水,不流束薪”、《小雅·谷风之什·鼓钟》里“鼓钟将将,淮水汤汤”等,既是对实际流水的描写,也是诗人表达人事、家国忧思情怀的具体展现,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物我合一,或以“水”起兴,或把诗人的情感比作“水”,反复吟咏以抒怀。

除此之外,日月星辰、山川土地、花鸟鱼虫等都可以化入诗中,如《邶风·匏有苦叶》的旭日初升、《陈风·月出》的皎洁月光、《小雅·南山有台》的南山和北山、《周南·卷耳》的高冈、《邶风·燕燕》的“燕燕于飞”、《卫风·木瓜》的木瓜和琼琚、《小雅·甫田之什》的鸳鸯、《大雅·荡之什》的柔桑和大风、《小雅·南有嘉鱼》的美鱼和鹁鸪、《商颂·玄鸟》的玄鸟等等,这些意象内涵丰富。

在《诗经》中存在着大量反映古人宗教信仰的意象,如熊、鹿、麒麟、蛇、狐、鸟、马等,从中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思想情感、逻辑思维和文化特征。“狐”在文学作品中多有表现,如《卫风·有狐》中则有“有狐绥绥,在彼淇梁”,把“狐”与情爱联系在一起,写出了女子对离家丈夫的思念。在《齐风·南山》中有“南山崔崔,雄狐绥绥”,以“狐”起兴作比,从男女之爱延展开来讽刺齐襄公、文姜兄妹暧昧淫乱的生活,诗作讽喻现实,主旨深刻而具批判性。

《召南·野有死麇》中的麇、《周南·麟之趾》中的麟、《小雅·吉日》中的马、《小雅·斯干》中的罴和虺、《大雅·韩奕》中的“鲂甫甫,麀鹿噳噳”、《大雅·灵台》中的“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等被看作是吉祥、生育的象征,表达出古人一段时期内的动物崇拜和生育崇拜。古人认为鹿温顺灵动,有固定配偶,属群居动物,被看作忠诚忠贞、吉祥和顺的象征,以《小雅·鹿鸣》为例: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诗篇共三章,每章八句,运用比兴手法,开头以“呦呦鹿鸣”起兴,营造出一种和谐热闹的氛围,同时把友爱伙伴的“鹿”比作君子,展现了宾客庄重沉稳、谦恭礼让的君子风范。朝堂上的君臣在宴席上通过鼓瑟吹笙、承筐是将、我有旨酒、鼓瑟鼓琴展现出主、宾的祥和喜乐。全诗音韵和谐,节奏自然美妙,展现了琴瑟和谐、主宾相乐的礼乐文化。朱熹在《诗集传》中评论道:“于朝日群臣焉,于宴日宾主焉,先王以礼使臣之厚,于此见矣。”朱熹认为这首和悦相乐的诗体现了周朝的礼仪文明,可谓评论恰当。

从诗歌内容出发,历来各研究者对该诗争议比较大,一些认为是讽刺诗,一些将其看作是“宴飨群臣”的礼乐教化诗,目前后者得到一致认可。《关雎》(风之始)、《鹿鸣》(小雅始)、《文王》(大雅始)、《清庙》(颂之始),这四首被看作是祭典之乐。《鹿鸣》为小雅始,与《关雎》一起作为春祭之歌。以农耕文明化天下的周朝,讲求天命,即人类的行为要与自然相和谐。春时祭天意为遵天道,顺应四时变化。春日可以安排农业活动,君主赐酒宴,君臣同乐,万民同欢。“野之苹”“野之蒿”“野之芩”这些随处生长的植物、琴瑟、美酒被列入诗中反复吟咏,表达了古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朴素自然观。

三、用比兴表达生活

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古国,先民们经历了从采集、狩猎到耕种的一系列历史变迁,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身边熟悉的鱼虫鸟兽等与自身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产生关联,他们把这些随处可见的事物融入诗歌之中,来表达作诗之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如《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贲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以“桃之夭夭”起兴,第一章写艳美桃花盛放,美丽女子出嫁,彼此相应和,渲染出欢乐热闹的婚礼场面。第二章用桃花成熟结果来比喻女子婚后家庭幸福、多子多福,这里暗含诗人对新人的美好祝福。第三章以桃叶繁茂永不凋落作比,祝愿新人家庭和美、子孙兴旺。从“灼灼其华”“有贲其实”到“其叶蓁蓁”,表示由花到果至叶的自然变化,再加上诗句兼用比兴,句式结构齐整,读之回环往复,呈现出诗句韵律之美,用来喻指美丽娇艳的姑娘出嫁后,就要为人妻、为人母,女子一定要贤良淑德、经营家庭。全诗通过打比方,先言他物来自比,选取某一节点的重要片段,描写女子婚嫁,并给予美好祝福,营造出一种含蓄隽永的意境之美。

再如《周南·兔罝》: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全书三章,每章四句。以“肃肃兔罝”起兴,并把“兔罝”比作“赳赳武夫”,描写出一场紧张、勇猛的狩猎活动。古代狩猎一方面是为了获得食物,并得到捕获的快乐,另一方面也是为保卫家园而进行的操练,起到鼓舞士气、强化军事力量的作用。这里紧张的捕猎活动,实际上是对赳赳武夫勇猛强健、果敢坚毅品质的赞美和推崇。

《邶风·简兮》对舞者高超技术的赞美,《郑风·大叔于田》对狩猎者娴熟技艺的称扬,《大雅·生民》,颂扬后稷的诞生和其发展农业、开创祭祀礼仪等丰功伟业;《大雅·皇矣》赞美太王、太伯、王季的美德和记述文王伐崇、克敌制胜的历史功绩等。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健康质朴的审美原则。《鄘风·相鼠》和《魏风·硕鼠》以鼠作比,痛斥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残暴;《小雅·巧言》讽刺狡猾奸邪之人;《小雅·巷伯》则是揭露嚣张、巧诈的进谗言作恶之人;《邶风·新台》中用癞蛤蟆比喻荒淫无道的卫宣公;《豳风·狼跋》用狼前进后退的丑态讽刺骄奢淫逸的王公贵族;《豳风·鸱鸮》将猫头鹰比作残暴无度的统治者;等等。这些反映了古人对黑暗势力的清醒认识和严厉批驳,诗人采用比兴手法联系自然万物隐晦曲折地讽刺现实,这种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比”的灵活性、多样性、生动性,“兴”的丰富性、含蓄性、深刻性,构筑了诗歌内容独特的审美价值。《诗经》三百篇,包含了夫妇、父子、亲友、主客、君臣的人伦关系,在人际交往中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描写了自然灾害给民众带来的恐惧,也有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对大自然的敬畏。诗歌从生产、生活入手,通过兴烘托气氛,创设情境,运用比对人物、事件进行细致生动的刻画,意蕴丰富,表达了古人敬畏生死的生命哲学。

[作者简介] 潘帅,女,河北衡水人,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双师型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xL0OVV2w8tpb2oS3pCA10vdibQPgth/XtBriMdZTrxUvHCBhgj+cU4WI4pW+4D1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