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文学观察 //

浅析苏轼词的主要风格及其自由精神

◎王博雅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以其超人的魄力和才华,冲破传统的枷锁,创作了一系列风格独特的词作,提高了词品。他的词风不似柳词的清丽缠绵,也不像李清照词的婉约香软。苏词的风格自成一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或大气磅礴,或清旷浩然,或清新隽秀,或柔情婉约。苏轼词为词体的风格提供了更多可能,以词载道,抒发情感,使宋代文化的特征在词作中体现,并促进了词这种文学样式的快速发展。

现如今,许多关于苏轼词的研究认为,苏词的主要风格为豪放。然而,“豪放”这一特点仅仅存在于苏轼的部分词作中,仅仅以“豪放”来代表苏词的风格是不全面的,苏词中婉约风格的词作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不得不说,苏轼是一个作词的天才,下面我们就从这两种风格来具体感知苏词的特点。

一、苏轼词的主要风格

(一)苏轼的豪放词

苏轼的豪放词具有鲜明的色彩、壮丽的景象和辽阔的胸怀。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写的第一首豪放词,奠定了苏轼作为宋代豪放词派开创者的位置。他在词中记录了自己在密州的射猎过程,通过对打猎盛况的具体描写,抒发了自己一心报国、愿奔赴前线与敌军作战的英勇豪情。词的上阕中运用了三国时期“孙权射杀老虎”的故事。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开头,用一“狂”字笼罩全篇,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磊落之气。上阕描写了苏轼出发去射猎的场景,他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立着苍鹰,准备出发去打猎,全城的百姓都跟随太守去观看打猎,身边的守卫们都威武雄壮,千骑奔腾,腾空越野。下阕以感叹句开头:“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酒后爱国的情感升腾,纵然自己两鬓已经花白,但有什么关系呢?苏轼在下阕中运用丰富的意象,表现出自己想上前线为保卫国家尽自己的一分力量,体现了自己为国立功、亲自参与战斗、抗击敌人的愿望,表现出苏轼的壮志豪情。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是苏轼被贬居住在黄州时写给任鄂州太守友人朱寿昌的一首词。词中的“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描绘了大江自西而来,浩浩汤汤一路奔向大海,气势磅礴,而江边的黄鹤楼巍然屹立,注视着这奔腾的江水,无言却威严,不容侵犯。此二句写出了鄂州的地理特点,该词抓住了当地最有特色的胜景伟观,体现出雄伟的气势。词中寓情于景,直抒胸怀,谈论古今,表达出苍茫悲苦、不知前路、愤郁难平的情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在黄州时创作的豪放词,这首词更是苏词“壮阔辉煌”的代表作品。词一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把滚滚的长江和历史上的“风流人物”的伟业联系起来,将壮丽的景象和悠久的历史作为词的背景。从远景到近景的切换,描写出雄壮奇丽的画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让我们看到一幅奇异的画面:杂乱的石头高耸插入云霄之间,滔滔的江水怒嚎着,卷着一层又一层的似雪的浪花不断拍打江岸。这样的景色描写笔触极大,力道强劲,令人瞠目结舌,凸显出苏轼难以掩饰的豪情壮志。

(二)苏轼的婉约词

苏轼的婉约词与其他词人的婉约词作大有不同,苏轼在创作婉约词时加入了鲜明的个人色彩,突出了他的清旷豁达的个性,他还受到了“以诗为词”观念的影响,故其婉约词的词风独树一帜,与众不同。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密州时所写的,当时他已远离朝野多年,与自己的弟弟苏辙也已经七年没有相见了。又逢中秋佳节,想起自己在官场上多年的起起伏伏,想起许久未能相见的亲兄弟,他写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词作。词的上阕描写了当时中秋赏月的情景和苏轼因政治上的失意而矛盾不已的心情。词篇开头四句,作者趁醉举杯问青天、问年月,后又开始妄想天上景象。此处苏轼将人间与天上、现实与幻象放在一起,体现出他矛盾彷徨、不知去向如何的心理世界。词的下阕寓情于景,将写实化为写意,对景色的描写层层叠叠、婉转细腻,着重抒发了他对家人浓厚的思念之情。自然事物本无意,只是按照规律活动变化,人们却多情,思念总是能把人的脆弱一面展现出来。然而,谁又能改变这循环变化中的世界呢?只能释怀罢了,只能放下心中的悲伤,继续接下来要走的路。自古皆然,人有悲欢,月有圆缺。苏轼以他旷达脱俗的胸怀在词的结尾为天下人写出了最好的祝福:千里共婵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婉约词的佳作之一,讲述了苏轼与自己的夫人深深爱恋着彼此的故事。两个人生死相隔,已然十年,思念之情无处抒发,想让自己放下却无法克制自己的感情。夫人的坟冢远在千里之外,自己的心里话无处倾诉。词篇开头点出悲惨的事实,将生死一起提出,并直接抒情“自难忘”,表现出生者感情的厚度。这里曲笔描写,描述了词人十年以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遇,描述了对亡妻长期的思念,描述了十年以来的沧桑岁月与衰老身心。

下阕通过描写梦境转入正题,一切都是旧景重现,场景充满柔情蜜意却虚幻缥缈,悲从心生,泪水无法控制,只得咽下心中的万语千言,无言相对。该梦境具有实感,如心受其感,笔锋突转,由喜到悲。苏轼此首词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表达了夫妻间质朴的感情,境界也十分开阔,让人感同身受,令人耳目一新。

二、苏轼词中的自由精神

苏轼一生在官场上郁郁不得志,但他在作词方面展现出自己独特的自由清旷的精神世界。他对自由的向往、对自我的表现、对忘我境界的追求都体现在他的词作中。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是苏轼词中自由精神很好的体现。“自由”在苏轼的笔下被扩展,“自由”作为一种精神归宿,它可以让人安居在“寸田尺宅”而不再需要其他的欲望,所有痛苦、悲伤都被化解,所有快乐、幸福也都被升华。

苏轼不以征服世界、称霸朝野为自由,而是以回归自我的灵魂为自由。正是因为苏轼对于内在的肯定与重视,让他获得了与他人不同的视角,使他更能感受到生命的珍贵与其意义所在,即对自由的不断追求。

(一)孤独的自由精神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临江仙·送王缄》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思恋之情,从夫人王弗去世到夫人的弟弟王缄到来,隔了整整十年。十年来,苏轼对亡妻的思念从未停止,“忘却”并不是真的能让他忘记一切,而是将巨大的悲痛变成克制的、长期的习惯性思念。王缄的到来更是勾起苏轼对过往的回忆,只能任泪水洒落,毫无办法可言。既知故山好,难免想起自己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孤苦无依,心中苦涩。下阕切入送别的主题,王缄的到来让苏轼感到温暖,但奈何很快就又要离别了。纷杂的情绪又涌上心头,国家、故土、家庭,所有事情都很不顺,压得苏轼喘不过气,让他难以释怀。结尾两句是苏轼在一吐痛楚之后的释怀,他看透了人生,试着去释然。

这首词将离别的感伤、追悼亡妻的痛苦、政治上的不得志、对故乡的思念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苏轼难以抒发的哀伤和孤独的情绪。浓浓的孤单感与失落感因时光易逝变得如噩梦一般笼罩着苏轼,不知道何处才是归宿更让苏轼无助、不知所措。然而,有一点苏轼是坚定的,他不会为了官场上的得意而忽略或者违背自己内心的追求,他不会违背自己心灵的自由精神。这是一种孤独的自由精神,是对心灵自由精神的坚守,是苏轼自由精神最初的表现形式。

(二)超逸的自由精神

旷达作为苏轼豁达宏通性格的组成因素之一,与超逸有着紧密的关系。若没有旷达的性格,则不可能形成苏轼脱俗的品格,更不可能有其超逸的自由精神。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这首《满庭芳·蜗角虚名》以议论为主,苏轼的情感由讽刺到愤愤不平,再到自叹无奈,最后到超逸自我。首先,他通过看破世间俗事的利害面,突破眼前之境而通过整体的角度看待世间。“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体现出作者看透这纷扰,诚然释然的样子。他后又写道,趁年岁未老,何不放开禁锢,洒脱任性地活一场?人生有忧也有悲,去肆意张狂,去酒醉千场。在下阕中,苏轼在思量以后的态度仍是潇洒做自我,万千美好的事物在这世间等着去发掘,何必让悲伤的情绪围绕着自己呢?此处又一次显现出苏轼的放旷心怀,遂能够放下,能够达到乐境,体现出他脱俗飘逸的品格和其超逸的自由精神。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以朴素的笔触描写出乡村中的日常生活。词人在乡间的路上缓缓行走,簌簌的枣花掉落在衣裳上,村里传来南来北往车水马龙的声音,集市上熙熙攘攘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赶着马车赶路的马车夫酒后昏昏欲睡。词中有人有景,有声有色,田园气氛浓郁,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表现出天热人倦乏,但也传达出欣喜欢愉的情感,体现了苏轼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与体恤。

一系列细致的描写让乡野的朴质美好轻松地从文字中流淌出来。若没有发现美的眼睛、高尚的品格,如何发觉这普通却令人心生暖意的景象?让读者不禁沉入作者笔下极具感染力的美好单纯的世界中,人们彼此无隔阂,互帮互助,让人分外向往田园生活,向往澄澈自由的人际关系。词中些许醉意蒙眬,却让一个完美的世间展现在人们眼前,超然自在,飘逸空灵,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苏轼超逸的自由精神。

三、结语

苏轼的词作内涵丰富,从豪放到清秀,从孤寂到超逸,从爱情到亲情。苏词的特点鲜明,更是突出表现了他超凡脱俗的品格。他的性格中有“豪”,有“清”,有“逸”,呈现出苏轼面对人生的超逸态度。以词观人,是本文研究苏词的意义。随着苏词流芳千古,苏轼的高洁品格也会继续被后人赞颂。

[作者简介] 王博雅,女,回族,宁夏银川人,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 kmwQ1E9x/87g93NBT0sXw0LkKpVxq4mKUighYMFSWglkQIHTA3X7NYrW3CKMPyr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