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是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提出者是法国语言学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组合和转化。互文性在译者身上体现在主体性发挥方面。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会结合自身经历和生活背景,译者的意识、联想等一系列心理活动都会影响翻译的过程。文本经过译者的层层变换,对内容和形式不断修改、完善,其中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与原文作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个人经历等内容。译者所处的时代不同,自身修养、经历有所差异,对原文的理解不同,所创作的译文也就大不相同。互文性在不同文化间也有一定体现。语言文字虽然不同,但人类的心理有共通之处,不同文化之间也有相似之处,人们在面临某些问题时会在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方面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埃兹拉·庞德是美国著名诗人、意象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一生作品颇多,其中最广为中国人知晓的是英译中国古代诗歌编成的诗集《华夏集》。翻译《华夏集》时,庞德不懂中文,而是借助了欧内斯特·费诺罗萨的手稿进行翻译。费诺罗萨的手稿中标注了每一个汉字的英语翻译以及一些解释。《华夏集》收录了庞德英译的十九首中国古诗,涵盖《诗经》、乐府诗、魏晋南北朝诗、唐诗等多种类型的诗歌。庞德在《阅读ABC》中认为,“中国人处理他们表意文字或缩略图形的方式”是“诗歌的方法”,不同于“哲学讨论”的方法。在翻译中国诗歌时,庞德在把握了每首诗的脉络与情感的基础上,尽量还原原诗的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中心,言作者所言,将中国诗歌的意境美展现给另一种文化的读者,这种诗意的重现在《华夏集》中有多处体现。
《停云》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的一首仿《诗经》的古诗,句句四言,借景抒情,在描绘自己田园生活的同时,营造了一种悠闲却孤单的氛围,充分抒发作者对故人的思念,感情真挚。
在意象的使用方面,庞德翻译中国古代诗歌时,在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中注入了自己的理解,这可以看成一种“再创作”。第二句“八表同昏,平路伊阻”,本意为外面昏暗无光,道路阻塞,而这里庞德的译文“the eight ply of the heavens are all folded into one darkness”则将“同”字作为重点进行翻译(八表固然广袤,而目前则是处在相同的昏暗之中),渲染出一片暗淡无光的画面,让人仿佛能够看到下雨时天色阴沉、雨滴连续不绝的景象,奠定了全诗的氛围基础。而此时的诗人“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诗句说的是诗人安静地坐在东边的房间里,独自一人抚摸着酒杯,杯中有春天酿好的新酒;“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好朋友未能前来与诗人同饮,身在远方,诗人感到分外孤单,分外思念,久久站立。庞德在此处进行了微妙的变化:“I stop in my room towards the east/ quiet quiet/ I pat my cast of wine/ my friends are estranged, or far distant/ I bow my head and stand still”。译文中使用了叠词,两个“quiet(安静)”连用,描写屋中的安静,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寂寞。无人在侧,诗人只得独自饮酒,十分孤独苦闷,并且思念友人相伴的日子。庞德将原诗中的搔首改为颔首,虽然动作变化了,但仍然传达出诗人的思念,原诗中要表达的孤独寂寞的情感丝毫未减。庞德在翻译中将这样的细节一一呈现出来,并且放大了作者的意图。
第四章中,诗人见到了来院子中休息的飞鸟,听到了鸟鸣之声,庞德将此译为“the birds flutter to rest in my tree/ and I think I have heard them saying”。飞鸟是陶渊明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而鸟是田园生活的象征,也寄托着他热爱自然的情感。鸟鸣是寻常声音,在庞德所译版本中,鸟儿似乎是在私语,而诗人独自思念友人,仿佛听到了它们的交谈声,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近景通感到声音,画面更加动态,也表现出译者丰富的想象力。庞德没有逐句翻译,而是将其内容浓缩,省去了一部分修饰词,反而更简洁真切地表现出飞鸟在院中啼叫而诗人对窗伤感的景象。
在修辞手法方面,诗的第一句“霭霭停云,濛濛时雨”中出现了叠词,采用起兴的手法,是《诗经》中多次出现的写法,庞德的译文为“the clouds have gathered and gathered and the rain falls and falls”。诗的题目中也出现了停云,词句在诗中反复出现,是单纯写景的一句。在译文中,庞德保留了原文的叠词(云层不断聚集,雨不停地下),动词的重复使用描绘了一幅动态的画面。从译文可以看出,庞德保留了原文的形式,也保留了这些意象,并且直接展示。此外,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的反复修辞手法也得到了保留。第二章首句,原诗将叠词放在停云之后,改换了句式,这在《诗经》中较为少见。庞德译为“rain, rain, and the clouds gathered”,稍微改动了句式,与原诗相契合,却仍然保留了叠词,描绘了雨不停歇的场景。有时他甚至会主动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译文的表现力。“八表同昏,平陆成江”,天色仍然昏暗,平路上流成了河,诗人仍在东窗下饮酒:“wine, wine, here is wine/ I drink by my eastern window”,这一句中庞德仍然使用了叠词,与原文的句式保持一致,增强了译文的节奏感。
庞德选择的主要原则是他的意象派诗歌标准,而非诗歌的字面意义。虽然根据费诺罗萨的注解和翻译,庞德可以了解诗文的直译,但庞德并没有全部采用,而是在原意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解读。《停云》的第三章描写了春天风和日丽的景象,树木萌发新枝,令人眼前一亮,庞德的译文为“the trees in my eastlooking garden/ are bursting out with new twigs/they try to stir my new affection”,也将原文中欣欣向荣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并且写景带动了诗人的情绪,在春天的自然风光中与友人相聚,那该有多么美好,然而友人却不在身边与自己交谈。在这一句中,庞德修改了费诺罗萨原稿中“荣”(即“flourish”)的翻译,而是将静态的“欣欣向荣”转化为动态的“bursting out new twigs”——“怒发新枝”,生动描绘了春天枝条萌发的那个瞬间。虽然彼时的庞德不懂汉语,但这句中译者的理解丝丝入扣,处理得当,也生动体现了中国古诗词的精髓之一——炼字。
在第四章末尾,费诺罗萨的注释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根据费诺罗萨的注释,可以认为庞德采纳了费诺罗萨的理解,并且加以精简。费诺罗萨将后面的句子理解为诗人对鸟鸣声的想象与幻听,因此以引用的形式进行注解,受此影响,庞德也以鸟儿的视角来抒发“我”的心情。最后两句,原诗中直抒胸臆,诉说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并非没有其他人一起喝酒,但是只想念你,可是我们却无法相见,实在遗憾。庞德的译文却没有延续“我”的视角,以鸟看“我”的视角,借助鸟的角色真挚地抒发了这种心情,“it is not that there are no other men/but we like this fellow best/ yet however we long to speak/ he cannot know of our sorrow”。“并不是没有其他人可以陪伴我,但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可无论我们多渴望相见,别人都不了解我们的伤感。”译文中仍然留有淡淡的愁绪,而且更加直白地点明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陶渊明在诗中的情绪是仿照《诗经》抒发的,尚显含蓄。庞德的抒情更加直白,强烈地表达了想念之情。庞德将原诗中仍然有些隐忍的情绪放大,虽然对文义做了一定改动,但是表达的情感更加真挚,诗人的愁绪更加清晰,用未加雕饰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力量,让读者代入诗人的哀愁,译文创造性的改动很好地传达了陶渊明在诗中描绘的意境。庞德的译文受到了费诺罗萨原稿的影响,有些地方并不遵循中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有些地方的改写则是有意为之。而对庞德译文的评价,要关注的也并非对诗歌字面意思的误读,而是它们对中国文化的曲解。正如乔治·斯坦纳在《巴别塔之后》中认为的,这些诗句中所营造的氛围是一种“西方发明的中国”,这些译本都是极为复杂多变的原文相互关联的剪影。反之,中国艺术家描绘欧洲的城市和风光时,也会出现一样的情况,“从他们中生出了微妙的、独特的统一”。这是所有翻译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问题,值得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作者简介] 甘雨茜,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天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