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文学观察 //

老舍作品中的满族文化元素研究

◎黄飞霞 史丽霞

老舍是满族人,研究老舍作品中的满族文化元素,可以通过不同角色的生活百态、民俗风貌揭示社会的沧桑历史、民族的风雨历程,同时还可以见证满族文化在清末民初之时的变迁和社会认同的转变。

老舍出生于清朝末年,其父亲和大多数满族人一样平时在家务农,战时自带干粮随军打仗,其母亲在家操持一切家务并养育孩子。父亲报效祖国的精神深刻影响了老舍,他也相继产生了忠于祖国、忠于民族的家国情怀,明白满族男子的职责是保家卫国。老舍母亲勇敢、勤劳、体面,有善良的品行和坚韧不拔的性格,老舍身上的很多品德都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纯粹的满族家庭给予了老舍相应的满族教育。所以,从小生活在满族文化中的老舍,其作品中存在着满族的人物形象、风俗文化就不足为奇了。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他闭口不谈他的满族身份,但是他的作品无处不透露着满族文化情结及对满族这一民族身份认同的意识。

综观这些年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研究,更多的是研究其在戏曲方面的成就、其书法作品,以及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却很少从他作为满族人的民族身份角度去研究其作品,体会其少年时期的满族文化、青年时期的英国文化和汉文化对他的影响,很少带着老舍的人生遭遇去欣赏其作品中的隐式满族人物形象,品味老舍的满族文化情结。通过对老舍的经历和其作品中满族人形象进行研究,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清王朝倒台后底层的满族人民的生存情况,更加深刻地体会老舍的家国情怀,从而欣赏其作品中的隐式满族人物,品味各式各样的满族风俗礼仪,探讨满族文化、汉文化、英国文化对老舍品行的影响及作用,挖掘老舍的满族文化情结。

一、老舍作品中的满族人物形象

(一)显性满族人物形象

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显著的符号特征。老舍作为一个出生在满族家庭的满族作家,不可否认他的作品会受满族文化的影响,其中出现在老舍作品中的满族人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出现在老舍作品中的满族人没有得到特殊待遇,相反,他们却遭受着莫名的指责。这些人没有好逸恶劳、沾染恶习,他们为了生存要努力地赚钱。如《赵子曰》中的春二,以前是个只知道提着鸟笼、逗着蛐蛐,不从事生产劳动、只追求吃喝玩乐的“八旗子弟”,清朝灭亡后,满族人的社会地位骤降,春二变成了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求活命、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是他在街上卖应季农作物白薯,第二次是新年的时候,他在卖小孩子喜欢的小物品,比如糖葫芦和一些小玩具。第三次出现,他变成了一个卖体力的人力车夫。春二是当时底层的满族人的代表,因为满族建立清朝后,为了保持军事力量,制定了八旗常备兵制,规定八旗子弟不得从事当兵以外的工作,所以这些满族人大多不会其他工作。于是在清朝灭亡后,春二就只能做些零活儿,挣扎着过日子。

(二)隐式满族人物形象

作为满族作家的老舍,其创作了八十多篇小说、五百多个人物,但是明确指出其中人物是满族身份的少之又少。《正红旗下》中“我”的报效祖国的旗兵父亲、勤俭持家的满族母亲、最得体的小媳妇“大姐”是满族人的身份,但是更多的人物是没有指出其民族的,不过可以从人物所处社会背景、所从事的社会职业和最终的命运走向来判定哪些是满族人物。因为这些人没有被明确地指出是满族人物,所以称之为隐式满族人物形象。

为什么一个满族作家总是闭口不提自己的民族?那是因为在清朝时期,清政府和外国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同时加重了底层平民的负担。他是满族人更是中国人!这就造成了老舍先生在 1949 年之前都不敢提自己的满族人身份,在作品中也都是用隐式满族人物。

舒乙提出“隐式满族文学”的概念,那么就存在隐式满族人物。舒乙指出了区分满族人的几个要素:一是是否出生在北京,二是工作内容,三是生活经历,四是是否会才艺。例如《我这一辈子》中那个老巡警,他命运悲惨,同时又会点才艺,因此可以认定他是老舍笔下的隐式满族人形象。再如,《老张的哲学》中重情重义、甘愿为兄弟两肋插刀的赵四也是满族人;李静是满族底层女子的代表,她漂亮、温柔且纯洁,但最后还是不得不沦落到老张的手里;还有文中的姑母,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这些人从事的是最底层的职业,生存状况是最差的,老舍通过描写这样的隐式满族人物呼吁社会关注底层满族人,希望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充分表现了他的民族身份和民族情感。

二、老舍作品中的满族风俗文化

(一)喜事

满族人入主中原后,为了巩固统治,便以满族文化为基础,在汉文化中加入满族人的个性和情趣进行融合,可见,满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研究老舍,既要充分认识他跟汉文化的密切关系,也不能排除他跟满族文化的深厚联系。

满族人在未入关之前,崇尚早结婚,娶个年纪大点的妻子。所以,很多满族男子在入伍之前就把婚结了,并且生下孩子,以此留住自己的血脉。可是,在政权稳定后,打仗的次数减少了,与此同时满族也吸收了汉文化,满族男子结婚的年龄也渐渐推迟了七八岁,直到二十一岁才结婚。满族女子本来就比男子晚结婚,到了清末满族女子的结婚年龄随着满族男子适婚年龄的推延而推延,未婚女子年龄大在当时是很平常的。例如《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就比祥子大十五岁,老舍虽然有描写虎妞长相丑陋且吓人,可是并未带有歧视其年龄大的情绪,在他看来,祥子与虎妞之间的年龄差距是被理解的满族风俗,因为在那个时代的满族婚姻中就是妻子比丈夫大很多岁。在结婚的时候,虎妞用自己的私房钱筹备了婚礼,把自己风风光光地嫁给祥子。即使她知道这笔钱不是小数目,但是她还是要摆阔。这是因为满族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讲究排场的观念,就是“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一定要把面子做足。

(二)饮食文化

满族饮食文化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传播了满族的文化,更对中国东北餐饮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东北饮食文化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东北菜系。因为东北位于寒冷地区,所以食物味道较南方会更咸,更具有刺激性,食物中以肉为主,蔬菜为辅,那里的人们需要大量脂肪和盐分来保持身体的温度。

在入关之前,生活在东北的满族先民们长期从事渔猎生产,饮食花样繁多,夏季会尝野味,冬季爱吃甜食。烹饪方式也应时而生,有烧、烤、煮、涮,再结合中原地区的汉族烹饪方式,如煎、炒、炸、熘,就为清代出现满汉全席创造了更多可能。满汉全席汲取宫廷菜肴与地方风味的精华于一体,突出满族和汉族的特色风味,彰显中华菜系的最高境界。

满族和汉族相互融合的同时,饮食文化也在相互交流,于是形成了今天较稳定且独具特色的满族饮食文化。如满族特色食物猪肉炖粉条、锅包肉、黏豆包、白肉血肠、酱骨头。因为满族先民有嗜酒的习惯,结合汉族的酿酒技术再不断探索发展,就有了爽口饮品朱酒、奶子茶等。火锅也是满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骆驼祥子》中,刘四爷过大寿,招待客人和车厂的车夫们“六大碗,俩七寸,四个便碟,一个锅子”,招待亲友们“三个海碗,六个冷荤,六个炒菜,四大碗,一个锅子”。“锅子”就是火锅,老舍不直接点明人物的民族,但是用满族的饮食文化暗示其身份,显示了老舍对满族文化的回忆。

(三)娱乐文化

清朝统治者为了打仗时有充足的兵力,制定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规定了满族人所从事的工作,但是禁锢不了满族人热爱艺术的心。满族人的生活是充满艺术性的。光绪年间,京剧出现了繁荣景象,上至皇帝都爱粉墨登场,慈禧太后更是一个大戏迷,不仅爱听爱看,兴致极盛时还会和宫女太监们唱上几句;下至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艺人表演曲艺和杂耍。到民国时期,没有了八旗制度的压迫,进入梨园的满族人数不胜数,于是出现了许多艺术家,如史称“十全大净”的金少山、“红豆馆主”溥侗、“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评书大王”双厚坪、“人民艺术家”老舍。

满族人营造文化风尚的同时,还将艺术带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满族人一般会在房前屋后种上花草树木,以便自己可以一年四季都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四世同堂》中是这样描绘的:“整天整年地都消磨在生活艺术中。上自王侯,下至旗兵,他们都会唱二黄、单弦,大鼓与时调。他们会养鱼、养鸟、养狗、种花和斗蟋蟀。”由此可见,满族人的娱乐方式是花样百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三、结语

老舍作品题材多样、形式丰富,是一位高产的满族作家。童年时期潜移默化地接受满族文化的熏陶,让他的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内容更独具特色;青年时期在英国当教员必不可少地受到当地文化的刺激。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中,老舍逐渐明确自我的民族身份,坚定以满族文化为背景,融合汉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研究老舍作品中的显性满族人物形象、隐式满族人物形象,可以更加深刻理解老舍的满族身份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并逐步增加个体对民族身份的认同;讨论老舍作品中的婚丧嫁娶,可以揭示那段沧桑历史,让世人警醒,避免重蹈覆辙;研究其中的饮食文化,可以汲取满族饮食文化中的瑰宝,并有所发展与创新;研讨其中的娱乐文化,可以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

[作者简介] 黄飞霞,女,汉族,贵州遵义赤水人,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东北满族文化艺术;史丽霞,女,汉族,山东聊城人,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东北满族文化艺术。 6z7AevvOEJRJ7GnwfT4jw2buCeJzAqvcglgPR7G4hD2SRTy/rJ9pdiIqJdeNBE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