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自从问世以来,一直受世人尊崇,以至出现了“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它凭借优美的语言、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主人公离奇悲惨的命运等在文坛上熠熠生辉。不止这些,《红楼梦》之所以流传至今,还因为它拥有笔下含情的艺术手法以及儒释道兼重的复杂思想。学界普遍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出身于没落的曹家,中年时生活潦倒困苦。读过这部小说的人都会清楚,曹雪芹读过很多书,非常有文学修养。《红楼梦》里的语言描写和情节描写,很多都显示出了作者写作技巧的别具匠心和语言风韵天然。而且通过《红楼梦》的语言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受佛学哲思的影响是很深的。佛学哲思成为《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的写作手法如同水中着盐,将佛学哲思融入小说叙事,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根据学界的主流观点《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但是这仅仅局限于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据说是文人高鹗续写的。曹雪芹幼年时有过一段丰衣足食的生活,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但后来家道没落,其生活便陷入困顿,以至于“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相当不幸。但是他认为自己记忆中的几个女子值得被写下来,传世留名,于是就有了书中所写的“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这个情节。但《红楼梦》尚未写完,曹雪芹就由于贫病交加离世。作者在《红楼梦》里的描写是笔下含情的,这是他真实情感的流露。
中国古代的学者、作家大都饱尝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动荡、生活的艰辛,这些经历都会在这些知识分子的作品中有所体现。通过读《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的思想是儒释道兼有的,是很复杂的,是当时社会背景的写照。小说里写的贾政是儒家的代表,他喜欢人才、大有祖父遗风,还奖掖后学,推荐了贾雨村。贾敬是道家的代表,虽然也是进士,但不问世事,年迈之后,躲进道观里潜修,最后因吞食“灵丹”中毒而死。小说里提到的跟中国的佛教文化有关的地方还是很多的,通灵宝玉是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的,后来又被他们带回,依旧放在青埂峰下;妙玉是带发修行的尼姑,她读过很多佛经,还会下棋写诗,很有才华,最后却“终陷淖泥中”;贾惜春在大观园众姐妹里面年龄几乎最小,但她也有点儿性子,一心想着洁身自好,不愿与他人同流合污,但最后也免不了出家做尼姑的命运。每个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绝不雷同,又感人至深。小说中的语言是饱含感情的,比如林黛玉的哭,整本书写了不止十几次,但没有一回哭是相似的。再比如王熙凤的诙谐、史湘云的豪爽、探春的精明、薛宝钗的大度等,绝不千人一面,每个人物都是呼之欲出的。
曹雪芹是平凡的,他的一生是当时普通文人不幸命运的缩影,但他又是伟大的,虽然家道败落,但是他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创作出了名著《红楼梦》的前八十回。《红楼梦》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虽然很多“红剧”“红戏”都是后人改编的(比如 1987 年版电视剧《红楼梦》是王扶林先生导演的,演员陈晓旭、欧阳奋强、邓婕等人都有出演,因为他们演得精彩,所以直到现在仍然还有很多受众),但是原著功不可没。直到现在,如果电视上播放 1987 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很多人都还是会看得津津有味。甚至很多小学生,都可以道出其中一些很有趣的情节,例如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的老实厚道、贫苦局促;后面二进贾府时,跟随诸艳、贾母游览大观园,她戴菊花时的幽默风趣,吃饭时的装傻充愣,尽显一个农家老妇的本色。所以说,作者写作《红楼梦》时是笔下含情的。小说里的角色,无论是重要的,还是次要的,作者都以一种饱含真挚感情的态度来书写。
曹雪芹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他拥有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和知音。甚至有人因为喜欢看《红楼梦》而得了相思之疾,虽然有点儿夸张,但是也在情理之中,这正反映了《红楼梦》的伟大与迷人之处。不同的人看《红楼梦》,会有不同的感受。《红楼梦》笔下含情的特点,让它与当时的一般小说拉开了距离。历来研究《红楼梦》的不乏其人,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红楼梦》的思想复杂,儒释道兼有,佛学哲思突出更是其一大特色。总的来说,《红楼梦》外在表现上是笔下含情的,内在表现上则是凸显佛教哲思的。
一部小说好不好,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哲理,都得从它的语言来分析。我们分析小说的作者、写作背景,都是为阅读文本服务的。小说的语言是我们解读它的最直接的一把钥匙。
《红楼梦》的语言非常独特,像诗,《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诗化小说。但是它的语言不仅仅优美,还有深刻的哲理,尤其是佛学哲思。小说第一回写道: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石头之所以凡心偶炽,想下界在温柔富贵之乡享受一番,就是因为听到了一僧一道的谈论,而且这块顽石下界也是被一僧一道带去的。这个情节不可忽略,没有这个情节,就没有后面整个故事,这些描写可以算是整部小说的点睛之笔。小说第二十五回又写了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到贾府为贾宝玉解除巫蛊之祸的事。可以说癞头和尚贯穿了整个故事,是个必不可少的人物,虽然他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对他的描写却很细致,他修长的眉毛、闪亮的眼睛、破旧的鞋子、满头的恶疮,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把顽石带入红尘的人中有癞头和尚,救贾宝玉于灾难中的人又有癞头和尚,这让整部小说披上了一种迷离的佛教的面纱。
小说第一回,有一位道人名为“空空道人”,也有“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观点,这体现了佛学哲思中的“空”和“色”的命题。还是在这一回,小说后写道跛足道人口里念了几句诗,即《好了歌》。这首《好了歌》把功名利禄、妻子儿女都看透、看淡了,只追求虚无,更是佛学消极遁世思想的表现。甄士隐又给它做了注解。“《好了歌》及其注解,既有对贾府以及贾府中一些人物未来命运的暗示,同时又是从佛学哲思层面对上述命运所做的解释。”
小说第五回写警幻仙姑让贾宝玉听红楼梦曲子,其中有一支《飞鸟各投林》,概括了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命运。这首曲子放在最后,其中的“看破”“遁入空门”“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受佛学哲思的影响。然而这些语汇不是生搬硬套地应用在曲子中的,而是跟其他词汇融合在一起,作者仅仅用几句话就写出了寒冬冷寂、肃杀的氛围。佛家讲究的“空”“寂”,正和这首曲子相呼应。所以说,《飞鸟各投林》这首曲子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前面十几首曲子的归纳和总结,暗合了佛家的哲思。
小说第二十二回写薛宝钗过生日,她为了迎合贾母的趣味,故意点了一些热闹戏,其中有一支叫《寄生草》的曲子,是写鲁智深的,其中的“剃度”“莲台”“破钵”等也都是佛学词汇,刻画的是一个豁达的和尚形象。薛宝钗和贾宝玉都喜欢这个,说明了当时接受、向往佛学哲思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还是在这一回,贾宝玉因与姐妹有矛盾,烦恼时写了一个偈语:“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后来林黛玉给他加了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然后薛宝钗给贾宝玉说了六祖慧能改写上座神秀偈语的典故。事情是这样的:一开始上座神秀做了一个偈语,很多人都赞叹,但是慧能仅仅改了几个字,却显示出更精深、更透彻的思想境界,所以后来慧能继承了五祖弘忍的衣钵。贾宝玉这才恍然大悟,暂时放弃了参禅的念头,接着他和姐妹冰释前嫌、和好如初。这说明,不但《红楼梦》里有佛学哲思,而且佛学哲思很重要,与小说情节浑然一体,成了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红楼梦》里出家的人有很多,例如甄士隐、柳湘莲等,当然更重要的就是贾宝玉跟贾惜春。
甄士隐出家主要是因为他的幼女英莲被拐走(后来卖给了“呆霸王”薛蟠,改名叫香菱)。他年近半百,只有英莲一个女儿,因女儿下落不明而伤心不已。后来,他的房子遇到了火灾,成了一片“瓦砾场”,然后他一家人去投奔他的岳父封肃,只得到几间破屋、几亩薄田,他又不善于稼穑,越发穷了下去,“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他贫病交加,最后注解了跛足道人的《好了歌》,跟随跛足道人飘然而去。甄士隐的故事在小说中前后照应,他可谓是贾宝玉经历的见证人,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柳湘莲是《红楼梦》中一个特殊的人物,他跟贾宝玉关系很好,但是也是眠花卧柳、萍踪浪迹。他曾经殴打薛蟠,逃走了一段时间。后来他又救了薛蟠一命,于是两人和好如初。他冷心冷面,委婉地拒绝了苦苦等待他的尤三姐。在尤三姐挥剑自刎后,他后悔不已,大哭一场,然后到了一个去处,挥剑割去万根烦恼丝,跟随一个道士,不知去了何方。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男性人物,出身名门,长相清秀,一出生就衔着一块晶莹的美玉。他爱博而心劳,没有一点儿架子,连小丫头的气都愿意受,不爱读“正经书”,不喜欢写八股文,最喜欢在女孩子堆里厮混。他有些才情,故大观园的很多对联、匾额,贾政都让他参与题写。他也喜欢作诗填词,虽然跟薛林不能比肩,但他的诗词也有可取之处。他敬重薛宝钗,但不喜欢她说的让他考取功名的话。只有林黛玉从未劝他参加科举,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林黛玉很有才华,具有“咏絮之才”,但她身体柔弱、敏感多疑、过于清高。而薛宝钗豁达大度,才华不下于林黛玉,且善于为人处世,所以很有人缘,从第五十六回我们可以看出她很有管家的能力。封建大家庭需要的不是多病的林黛玉,而是健康的薛宝钗。但是贾宝玉偏偏反抗这个,只追求与自己心灵相契的伴侣,不愿接受封建家长对他的安排。在续写的后四十回中,林黛玉死后,他虽然娶了薛宝钗,但终究“意难平”,他看透了人生,最后选择出家,当了和尚。虽然通灵宝玉享受了荣华富贵,但繁华看尽后,免不了回归顽石之身,只留下石头上刻的这番经历。
另一个出家的女性人物便是贾惜春。她本是宁国府贾珍的妹妹,后来住在荣国府,跟随贾母生活。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惜春“身材未足、形容尚小”。后来第七回,惜春跟智能儿说笑话,要剪了头发去做姑子,这说明她想出家不是一天两天了,也暗示她后来“独卧青灯古佛旁”的命运。在刘姥姥二进贾府的时候,听到惜春会画画,刘姥姥惊叹她的模样好又会画画,认为她是神仙托生的。在第七十四回,因为一个丫鬟,她不惜跟自己的嫂子尤氏吵嘴。惜春是个冷心冷面的人,但她的冷心冷面是有原因的。身为女孩家,她管不了别人,只好不与那些人同流合污。惜春也很有才华,除了会画画,还会下棋,更乐于抄写佛经。所以,依她的性子,贾家衰败后,出家当尼姑也是情理之中的。
通过小说《红楼梦》中上述人物出家的结局,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身处封建社会的悲哀与不幸。对贾宝玉和贾惜春而言,出家当和尚或尼姑虽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却是最好的归宿。他们离开了自己的亲人,远离尘嚣,追求虚静,达到了佛学“四大皆空”的哲思境界。所以说,整部小说情节曲折,且有佛学哲思蕴含其中。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长篇小说,它拥有高超的、诗化的、饱含深情的语言,且透露出佛学哲思的气息。《红楼梦》因为它的很多优点而伟大,它里面隐含的佛学哲思及其对人物命运的悲悯之情也是原因之一。
[作者简介] 范文涛,男,山东菏泽人,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与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