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特别企划

从火种到星河
中国高校科幻协会简史

作者/河流

高校科幻协会是中国科幻迷群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孕育着中国科幻的新生力量,记录了无数前辈和先人的付出与努力,也伴随着中国科幻度过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青年学子们以科学精神为炬,用想象力描绘人类文明蓝图。他们不仅是科幻迷,更是科学精神的践行者:举办征文、沙龙、讲座……科幻火种在年轻的血液中燃烧,这些仰望星空的年轻人以开放的胸怀拥抱未来,用创新思维探索未知,在科幻创作中贡献青春力量。科幻的火种,在一代代青年手中接力传递。

高校社团一般是由大学生自发组织的爱好者聚集地,受各校社团联合会管辖。中国高校科幻协会至今已有 31 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 1993 年成立的四川大学电脑协会下的科幻部。由此开始,中国高校社团不断蓬勃发展,汇聚起热爱科幻的年轻人。基于兴趣而生的科幻社团,因为这份热爱和成长的共同体悟,展现了勃勃生机。

中国高校科幻协会现况

目前中国颇为强盛的高校科幻协会是四川大学科幻协会,2007 年他们在成都国际科幻·奇幻大会上表演“人列计算机”节目,2012 年又增加了小组制改革,2013 年制作了二十周年纪念会刊《临界点》。现在他们的规模常年维持在一千余人,举办过幻想文化节等优质活动,承办星火杯全国高校科幻征文大赛,曾四获中国科幻银河奖。

中国大部分高校科幻协会的规模都处于50—300人之间,主要的招新方式是线下的百团大战。他们主要举办读书会、征文、讲座、故事接龙、茶话会和桌游等活动。

高校科幻社团中,有的社团对外联络很频繁,如 2024年刚刚重新建立的西安交通大学科幻协会,刚成立便在 6 月举办星痕杯多校科幻联合征文大赛;有的社团对内联络频繁,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幻协会、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幻协会和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等。

2007 年 8 月 24 日,四川大学科幻协会在成都国际科幻·奇幻大会开幕式上表演“人列计算机”节目

各高校社团之间日常联络也比较紧密。上海市各高校科幻协会在 2021 年 8 月举办了一次科幻故事接龙活动,每个社团分别派人参与接龙;2022 年 3 月又重启了第 11 届上海高校幻想文化节,此前因各种原因在 2018 年停办;在笔者的组织下,南京市各高校科幻协会社长在 2022 年 3 月举办了一次联合会议,湖北省和湖南省各高校科幻协会在 4 月举办了一次联合会议,广东高校科幻社团在 2022 年 12 月举办了一次会议,北京高校科幻社团在 2024 年 5 月举办了一次线下会议,上海高校科幻社团在 2024 年 10 月举办了一次线下聚会,五次会议都旨在讨论联合活动的可能性,同时介绍了各个社团的现况,从而对其他协会有更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三次全国性科幻协会的联盟组织,分别是高校科幻同盟(1999—2002)、全国大学生科幻爱好者联谊会(2011—2015)和高校科幻平台(2019—),创建这些组织的人大都是在校学生。高校科幻同盟在中国高校科幻协会萌芽阶段便建立官网,组织人手记载各校的科幻活动,为现在的研究提供了丰富史料。全国大学生科幻爱好者联谊会,共举办四届“科联奖”全国高校科幻联合征文,后与征文奖项“水滴奖”合并。高校科幻平台联合创办了季刊《舱外》粉丝杂志,支持高校科幻的创作力量。除此之外,2022 年 4 月份成立的“高校科幻写作互助小组”,其目的也同他们一样。

2024 年 4 月 28 日,笔者组织的北京高校科幻协会聚会

《舱外》杂志

高校科幻协会的自办刊物史

一般情况下,中国的高中生在考上大学之后有一定时间和丰富的精力去参与校内的社团活动与社团建设,但毕业参加工作后就很难再接触自己曾感兴趣的事物,这一现象也被称为“公交车现象”,即在大学生活短暂地上了兴趣的公交车,工作后又被迫下车的现象。繁忙的工作让人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经营社会性科幻组织、编辑科幻迷刊物,也正因如此,中国的科幻迷杂志有一半的比例出自高校科幻社团。截至 2024 年 10 月,在 207 种科幻迷杂志中,有 102 种来自高校。这些杂志有会刊(89 种)和会报(13 种)两种形式,包括征文作品集、社员创作合集、周年纪念刊、社团史记和资讯五种类型。然而,受社团人数和社团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科幻协会自身也并不稳定,往往每次换届后都会有相当大的变化。

2024 年 10 月 13 日,笔者组织的上海高校科幻协会聚会

大部分学校对社团自发组织制作的刊物是支持的。有少部分高校科幻社团的科幻迷刊物只在社内线上传播,如中南大学飞越科幻协会制作的社员作品集《幻萤卷》,共 180 面,记载了社团成员创作的小说以及前会长采访。

国内最早的高校科幻协会会刊可以追溯到 1994 年由天津大学科幻协会社长制作的四面小报,这一说法最早来源于一位出版界人士,但暂无实物证据。目前,公认的第一本高校科幻协会会刊是四川大学科幻协会于 1998 年制作的《奇点》,共 21 面,以A5 纸印刷成实体刊物,包涵“社员科幻评论”“小说练笔”及“脑洞”栏目,目前杂志原本还保存在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那时《科幻世界》正处于发行量最大的鼎盛时期,其在 1998 年 10 月刊上发出“200个科幻迷团体共迎 2000 年到来”的倡议,这时中国的科幻协会才刚刚开始起步,数量上只有堪堪十余个,《奇点》创刊词明确提出“要为稚嫩的中国科幻献出自己的力量”。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国的高校科幻协会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每年都有会刊创刊,如成都大学科幻协会《第三只眼》(1998,纸质)、石家庄铁道大学科幻协会《星愿》(1998,纸质)、四川工业大学科幻协会《第五季度》(1999,纸质,34 面)、北京大学(昌平校区)科幻协会《昆仑》(2000,纸质)、武汉大学科幻协会《回到未来》(2001,网络,8 面)、复旦大学科幻协会《鸿蒙》(2002,纸质,30 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幻协会《幻翔》(2005,网络,4 面)等。因受限于各种因素,大部分会刊只出了一两期,但这些杂志仍然是目前中国科幻迷群最为重要的记录与研究资料。

四川大学科幻协会会刊《奇点/临界点》,图片由谢云宁提供

《第三只眼》和《第五季度》

《昆仑》与《鸿蒙》

1.《十一维》和《幻思维》

2.《光斑》和《大工科幻》

2000 年,云南大学科幻协会曾同科海故事博览杂志社联合制作过一本《科海故事博览·科幻版》,是目前唯一一本由全国各高校科幻协会联合制作的杂志,但没有制作实体版本,由于时间久远,未能保存杂志原本。

2003 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幻协会举办“原创之星”全国高校科幻征文大赛,有不少后来的中国科幻作家也参加了这一次比赛,那时候他们还是大学生。比如,第一届征文大赛中,夏笳的《关妖精的瓶子》获得大赛首奖“特别奖”,陈楸帆的非虚构作品《选择野兽之美》和小说《坟》获“原创之星奖”。第二届征文大赛中,郝景芳的《谷神的飞翔》获得一等奖,长铗的《百里溪山庄》获得二等奖,七月的《撬动世界的哈林达姆》获得了本次大赛赞助方九州幻想杂志社设置的“九州奖”。该大赛两年一届,举办到 2009 年第四届后停办。

阿缺的作品《与机器人同行》

谢云宁的作品《宇宙涟漪中的孩子》

2006 年正处于中国互联网的爆发增长阶段,国内网民用户高达一亿多,中国科幻粉丝杂志又掀起一波创建潮,这些杂志大多是在线上论坛制作的电子刊物。高校科幻协会也不例外,如北京理工大学科幻协会的《十一维》(2006,网络,49 面),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联合中国人民大学科幻协会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科幻协会共同制作了第一本地域性高校科幻协会杂志《幻思维》(2007,纸质),尽管这三本杂志均只出了一期,从内容上看它们包含小说、评论、资讯和社团历史,从排版质量上看已经超越了此前的任何一本粉丝杂志,均达到了专业和成熟标准,尤其是《幻思维》。

2011 年,北京大学科幻协会社长和复旦大学科幻协会社长关系十分要好,便制作联合会刊《光斑》(2011,纸质,共30 面),共发行两期,内容包括社员作品、小说翻译、评论和微小说。2012 年大连理工大学科幻协会制作的年度会刊《大工科幻》(2012,纸质,共 96 面)、2013 年四川大学科幻协会制作的二十周年纪念刊《临界点》(2013,纸质,共 86 面)可以说是国内科幻协会社刊制作的标杆,记录了社员优秀作品、前社员采访、社团历史及社员书评等内容。四川大学科幻协会的部分社员也逐渐成为著名科幻作家和从业人士,如谢云宁(1999 级)、阿缺(2010 级)和孙悦(2011 级)等。

2018 年,南开大学灵南科幻协会集成社员常见的科幻概念和梗,共同制作了一本《科幻手册》(2018,网络,58 面),反响热烈。2021 年,清华大学科幻协会会刊《无名者之国》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是中国第一本获取正式书号得以出版的高校科幻协会会刊,完成了从粉丝到专业的转变。这背后主要依靠创作部部长杨枫,他集合了原创部和翻译部的力量共同打造会刊,一共出版了三本。

清华大学科幻协会会刊《无名者之国》和《E=mc 3 :边角料科研奇思录》

哈尔滨工业大学思飞科幻协会制作的 10 周年纪念刊《未来历史档案局》(2022,纸质,177 页)记载了历任会长口述史、社员作品等内容,以A4 纸印刷成实体刊物,共打印 60 余本赠予许多老成员留做纪念。西南交通大学科幻协会的《深空》(2022,纸质,66 页)一经发出就收到了外界的许多祝福语,他们系统整理了自己的历史,还收录了很多社员的优质作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幻协会在制作的《星野航迹》(2024,纸质,230 页)收录了许多社员的科幻评论与科幻练笔作品,还有社团过去一年的活动记录。

北京大学科幻协会制作的《湖底》(2024,纸质)、华中农业大学科幻协会制作的《BOOK幻》(2024,纸质,81 页)、郑州大学科技协会科幻部的《科幻会刊》(2023,纸质,53 页)、重庆大学科幻协会的《渐行》(2017,纸质)和《C=Q/U》(2023,纸质,54 页)、徐州工程学院星轨科幻协会的《星轨杯科幻征文大赛优秀作品集》(2022,纸质,130 页)等会刊都收录了许多社员的优质作品。

《未来历史档案局》和《星野航迹》

《湖底》

还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大学星弦科幻协会的《本周科幻新闻和报纸摘要》(2023—2024,网络)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二十余期,主要报道国内外科幻资讯。2017 年合肥工业大学斛兵群星科幻协会社长“空调”还撰写了《高校科幻管理思路》(2022,网络,58页)并更新到了第六版,其系统性地介绍自己在任期间对社团的各种感受和看法。成都信息工程大学Foto科幻协会早期成员子旋撰写了《科幻聚会举办指南》(2023,纸质,54 页),为科幻迷举办线下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总结与参考资料。

《深空》第 0 期

说到这里,也不得不提到笔者在 2021 年 5 月所发起的“高校科幻协会历史考古与建档计划”。笔者多方联系了许多前辈,并制作了一本《高校科幻协会发展史》,向国内所有社团(目前共 98 个)都邮寄了一本。正依托于这一工作,笔者也顺势将中国科幻粉丝杂志的统计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完善。目前,笔者编选了《高校科幻协会史料汇编》(第一版),将迄今收集到的社团资料做成PDF形式在网络上公开发布,以进一步增加史料的丰富度,也方便大众查阅。

科幻协会前成员后来从事了哪些工作

那么,曾经加入过科幻协会的社团成员们后来都做了什么工作?

他们之中有人做了老师,如浙江大学科幻协会 2000 年负责人现任职于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科幻协会创社社长现就职于中央财经大学。有人在做研究,如成都理工大学奇点科普科幻协会创社社长正在做基础科学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科幻协会创社社长现就职于广东省深圳市的华大基因研究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科幻协会 2004 年创社社长现从事南海政治形势研究,清华大学科幻协会 2003 年创社社长现从事航天发射工作。此外,还有一些管理性的职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幻协会 2001 年社长现从事民航工作,西北工业大学科幻协会 2004 年社长现从事铁路管理工作,湖南师范大学科幻协会创社社长创建了护肤科普平台“成分控”……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多方了解后笔者发现,当年的科幻思维确实给他们后来的一些工作带来了更多创新点和新思路,科幻逐渐变成了一种基因并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更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发展。

2018 年 3 月,科幻作家王侃瑜的科幻作品集《云雾 2.2》出版

有许多科幻研究者曾经也有过在科幻协会的经历。科幻研究者李广益曾是北京大学科幻协会 2003 年创建人之一,编过协会小报《星虹》(2004,网络,共 4 面),现在担任重庆大学科幻协会指导老师;姜振宇曾是 2009 年浙江大学科幻协会创建人,参与过协会会刊《∞》(2010,网络,共 52 面)的编辑,现就职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科幻研究院。

许多科幻活动家也有同样的经历。科幻作家、活动家王侃瑜曾是复旦大学科幻协会 2009 年的社员,发起并组织过多届“上海高校幻想节”;经常发表科普文章的魏然曾是北京大学科幻协会 2005 年图书管理员。赛凡科幻空间创始人孙悦曾是四川大学科幻协会 2011 年社长,马门溪龙科幻图书馆馆长华文曾是华中科技大学科幻协会 2011 年社长,中文科幻学术工坊创始人“天洛_奇”曾是西南交通大学科幻协会2014年社长。

2024 年 3 月,李广益主编的《地火行天:中国科幻研究十年精选(2011—2020)》(上下册)出版

科幻作家念语曾是上海交通大学科幻协会会长。科幻作家贾煜曾担任四川农业大学科幻协会 2002 年会长,科幻作家杨平曾是南京大学科幻协会 1994 年负责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幻协会创始人饶骏和何海江曾在《科幻世界》发表作品并获得过银河奖,科幻作家江波曾参与过清华大学科幻协会在1998 年的征文,科幻作家阳曦曾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幻协会 2002 年社长,科幻作家分形橙子曾是华中科技大学科幻协会 2006 年副社长,科幻作家谭钢曾是华南理工大学科幻协会 2014 级成员,科幻评论者伊库塔曾是浙江大学科幻协会2016 年创社社长。

2024 年 6 月 15 日,赛凡科幻空间在成都科幻馆举办“宇宙尽头的派对”系列活动兼第十一届未来科幻大师奖颁奖典礼

2024 年 7 月 27 日,成都科幻迷在马门溪龙科幻图书馆聚会

科幻编辑也是一样。科幻编辑说书人和彭柳蓉曾在 1998年参加了四川师范大学科幻协会的创建;科幻编辑宇镭曾是北京师范大学科幻协会 2002 年社长,现就职于未来事务管理局,不仅如此,北京师范大学科幻协会有许多历任社长都就职于该科幻组织;日语科幻翻译者田雅菲曾是北京师范大学科幻协会 2015 年社长;编辑孟捷曾于 2007 年担任过四川外国语大学科幻协会首任副社长,现就职于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翻译者刘壮也曾和孟捷一起参与了四川外国语大学科幻协会的创建。科幻编辑贾添元曾是西南交通大学科幻协会社员,现任职于科幻世界杂志社;科幻编辑汪欣宇曾是合肥工业大学斛兵群星科幻协会 2017 年社长,现就职于八光分文化;咪咕文化科幻厂牌负责人徐韧泽曾是北京邮电大学科幻协会2004 年创社社长,他还招入了华中农业大学科幻协会 2017年社长纤维担任编辑。

这类例子比比皆是,他们都为中国科幻默默奉献,贡献出属于自己的力量。

如何在中国高校成立一个科幻协会

从整体上看,同其他的校内社团一样,科幻协会的活跃程度主要取决于校内社团政策。社团政策由松向紧转变,主要表现在禁止在校内收取会费、禁止在校外拉取赞助,而经费主要由会长垫付。

目前,想要在中国成立一个校内社团组织,大多数情况下要满足三个条件:有 20 名及以上本校在读学生、有社团基本信息(规范名称、组织机构和章程等)、1 名指导教师和 1 个挂靠单位(校内学院),这三大条件满足后便可以向学校社团联合会(也叫社团管理委员会或社团服务中心)递交社团成立申请书,这是第一步。有的学校规定社团负责人、指导老师和挂靠单位必须在同一个学院,还有的学校规定社团负责人GPA或综测成绩排名均需位于本专业的前百分比,要视各校政策而定。

图书馆藏书

在提交社团申请书后,接下来会由社团联合会审核相关信息,审核完毕后会提交给校团委再审核,需要凑齐社团负责人、指导老师、社联、团委四大负责人的签名才能完成社团注册的第二步。假如都能拿到,再进行第三步,也就是最后一步社团答辩。在答辩通过后,社团就可以成立了。

社团在被批准成立之后,要在规定时间内召开会员大会,产生执行机构和负责人;每隔一段时间要向社联报告社团情况(包括社团负责人和活动情况等);招新需要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每年在规定时间内进行。

假如社团存在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定期提交材料、多次年审不合格、举办活动数量和成员数量未能达标、违规拉取校外赞助等违反规定的情况,社团就会被社联强制注销。部分学校设置量化考核表,对社团进行排名,每年注销一定数量排名靠后的社团,被注销的社团不能再以学校的名义正常活动。

此外,假如校内已有相同性质的社团,那么同性质的新社团大多不会被允许成立。但科普类协会与科幻类协会二者之间的定位较模糊,如河北工程大学曾在 2008 年有一个科幻协会筹备组,邀请当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幻协会的副社长覃政帮忙写信求援,校方以社团性质相同为由不允许科幻协会成立。当然,科幻从业人士的声音对打破这种偏见的确有一定帮助,如 2013 年中山大学科幻奇幻协会(东校区)在筹备时得到了许多科幻作家和学者的声援,如陈楸帆、飞氘、吴岩等,这些力量均帮助协会顺利成立。

如果条件不够成熟,也不一定非要成立科幻协会。部分负责人选择在科普类社团下挂靠科幻部门,这种方式相对比较简便,只需要和相关社团的负责人商量好即可,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思飞科幻社就采取了这种做法。除此以外,还有直接以天文和科幻两种性质至多种性质兼备的社团,如河北大学天文与科幻协会。他们偏向于举办与未来科技有关的活动,如沙龙、征文、观星等,大部分情况下举办科普活动。

各高校科幻协会

作者简介

河流

河流,粉丝科幻杂志《零重力报》创始人,主持“零重力访谈”和外国科幻历史及文化的翻译工作,整理编写《高校科幻协会发展史》和《高校科幻协会史料汇编》,主要进行以国内外科幻社群和粉丝杂志、组织为代表的粉丝社群历史资料整理及介绍。非虚构文章见于《科幻世界》《世界科幻动态》和机核网等杂志及媒体,作品被译为英语、日语、俄语、德语、孟加拉语、西班牙语六种语言,在《科幻杂志》《奇异视野》《胶囊》《幻想世界》等海外科幻杂志发表。编辑的《零重力报》曾获第 69 届雨果奖最佳粉丝杂志奖以及最佳粉丝作者提名,为亚洲人首次在该奖项该粉丝类别获奖,作品曾获第 13 届和第 15 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非虚构作品奖银奖。

由于日本动漫作品中广泛存在科幻奇幻元素,许多动漫社团的日常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纳入科幻活动的范畴,但一般情况下,这些社团及其社员不会有科幻迷的自觉,也不会将其参加的活动与阅读、观看的作品有意定为科幻作品,但这并不影响科幻迷喜欢动漫作品,这种兴趣和身份可以是多重的。

总的来说,高校科幻协会是中国科幻迷群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记录了无数前辈和先人的付出与努力,也伴随着中国科幻度过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

注:本文所注明的刊物数据均为第一期杂志或可考杂志的发布时间及页数。 bF9dLCdmtdggsmzp3BfDp+qGwD7FAeuvLcu7sAPhTX1JMkupha+b4tJrXb/Z3A+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