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爱梅里爱

从萌芽破土到曙光显露
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进化论

作者/飞氘

1936 年,正值民族危亡的关头,为了响应抗战呼声,文艺界纷纷奉献佳作。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新华影业公司在上海《申报》头版以特大篇幅发布了爱国影片《壮志凌云》的广告,同版还预告了一部“理想滑稽巨片”《六十年后上海滩》。就是报纸角落里这部不起眼的科幻电影,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扫荡烦恼之使命:首部国产科幻电影诞生

据《中国影片大典》记载,《六十年后上海滩》讲述的是两位公司职员在舞场寻欢作乐时被“虎妻”发现,并被关进阁楼,萌生改造世界之念,于梦中来到六十年后的世界,并闹出了一系列笑话,最后梦醒,回到现实。

就剧情和选角来看,影片主要走滑稽路线。这样的定位,正契合了特殊环境下观众消愁解闷的需要,正如新华影业旗下的《新华画报》所说,本片“将负起扫荡上海人一切烦恼之使命而问世”。影片的两位主演韩兰根与刘继群有“东方的劳莱与哈台”之誉,他们主演的香艳喜剧《桃源春梦》在当年大获成功,这让杨小仲导演得以再次与他们合作拍摄这部带有“寓言性质”的新片。

之后的两年,影片相关消息和剧照陆续见诸报章。日军全面侵华后,上海很快沦陷,但在人口激增的租界“孤岛”,出现了畸形的经济繁荣和对娱乐产业的强烈需求,电影生产逐渐恢复,《六十年后上海滩》的摄制也得以继续。

当然,除了喜剧元素,片名也自带看点。据说,为了能够表现出六十年后的上海,导演废寝忘食、闭门谢客,新华影业也调动了几乎所有人力、物力、财力,甚至雇佣了一百多名工人专门打造了片中提到的数十辆自动驾驶汽车。不仅如此,观众还在这部“科学化而又含有哲学味的理想影片”中看到许多新奇的未来发明:五秒种搞定发型的理发机、铺满玻璃地砖晶莹璀璨的地下城、木质机器人、能让警察监听人内心声音的心音机、能控制天气的气候晴雨机,等等。更厉害的是,由于两位主角误打误撞进入市政局后一番瞎鼓捣,导致机器故障,造成建筑塌陷、厂房爆炸、大桥陷落等灾难,“不仅国片从来未见,即舶来片《旧金山》……亦望尘莫及”。

《六十年后上海滩》电影海报

1947 年,上海交通阻塞严重,超载的汽车、有轨电车、众多的自行车和人力拖车

《五十年后之新世界》电影海报及剧照

如此大制作,自然耗时不菲。直到1939 年 1 月 18 日,影片才最终得以上映。

其间,《申报》等报刊进行了大力宣传,称之为“滑稽影片成功导演杨小仲得意之作”“空前伟大理想滑稽巨片”“电影界廿年来第一次大胆作”。既然号称以“时间的望远镜,用科学的分析法,透视到六十年后的一切”,片方也顺理成章地宣布“上海四百万人都是本片观众”,毕竟“六十年后上海一切大变不可不知”。

喜闻乐见与批评之声

《六十年后上海滩》电影胶片今已不存,这部最早的国产科幻片所展现的未来上海究竟有多震撼,现已无从判断。据《申报》广告报道,影片上映后,“每场拥挤不堪”。虽有夸张成分,但强大的阵容、新颖的题材、恢宏的场面,确实能够吸引观众的好奇心。

当然,中肯的批评意见很快出现了。1939 年 1 月 20 日,《申报》刊发评论,将本片与几年前上映的《五十年后之新世界》(大卫·巴特勒导演的 Just Imagine )相提并论,认为两者虽题材相似,但由于国内摄影场设备落后,制作的场面难以与好莱坞影片媲美,同时指出剧本方面略显松懈,主人公怕老婆的桥段也难免老套。之后,《电声》杂志也批评影片“滑稽中兼多幻想,实现象界与想象界尚欠调和之处”,最后只给了个“丙上”的评分。

批评归批评,影片强烈的娱乐性令人喜闻乐见,北京、浙江、安徽,乃至伪满洲国的黑龙江,抗战运动如火如荼的江西吉安,都曾放映过这部影片。1942 年 6 月 1 日,北京西单北仙宫电影院开幕时还把它作为开场电影,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其中的科学幻想也给不少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美术史家苏民生观影后感慨:“初讶其为真,继乃悟其为一种悬想也。”

据作家沈寂回忆,杨小仲之所以编导这部影片,是受清末上海名医陆士谔的《新中国》所启发。在这本清宣统二年(1910)出版的科幻小说里,主人公在梦中游览了立宪成功四十年后的中国,见识了上海翻天覆地的巨变。通过做梦游历未来,是晚清小说家描绘乌托邦的便捷手法,也为杨小仲所延用。

进口科幻电影汹涌入侵

当然,《六十年后上海滩》也受到了外国科幻电影的影响。实际上,民国时期的中国都市观众对科幻片并不陌生。1927 年,弗朗兹·朗的名作《大都会》( Metropolis )问世。1929 年,该片被引进国内,片名译作《科学世界》,当时被称为“全世界最神秘最伟大之唯一作品”。片中的女机器人角色也成为重要的宣传噱头:“利用科学,造成机械妖妇,迷惑忠实人类,其放浪形骸,热情狂欲”“机械造成妖美人,倾倒众生,妖言惑众”。

在被引进的科幻电影中,比较著名的当属由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肯斯坦》( Frankenstein )催生出的系列影片。由詹姆斯·惠尔指导的《科学怪人》于 1931 年上映后风靡全球,影星鲍里斯·卡洛夫扮演的人造怪物形象恐怖,但深入人心,成为影史经典。该片于 1932 年在中国上映,成为当年上海最卖座的影片之一。为了匹配片中的恐怖基调,广告语也是画风凶猛、思路清奇:“忘本灭性,好比白山淞沪的汉奸;十恶十凶,居然近代的军阀;并且恶劣狠毒,还具着政客的心肠!说它是人三分似!说它是怪十分凶!”因此,“胆小的朋友恕不招待,有胆量的儿童一样欢迎!”天津《电影周刊》则强调这部“德国影片检查会禁映之名片”在美国放映时,有观众因惊吓过度,三夜不能成眠。之后,同属“科学怪人”系列的《科学怪人的新娘》( Bride of Frankenstein )、《科学怪人之子》( Son of Frankenstein )、《科学怪人之死》( The Ghost of Frankenstein )等陆续上映,卡洛夫成为中国观众熟悉的影星,被称作“当世一致公认恐怖大王”,在各类影讯和花边新闻中,“科学怪人”也成为他本人的代称。

影星鲍里斯·卡洛夫扮演的人造怪物,形象十分恐怖

《大都会》电影剧照

《科学怪人》电影海报

《科学怪人的新娘》电影海报

“科学怪人”的形象也获得了儿童观众的喜爱。1935 年,先施公司举行儿童服装表演,不但邀请知名童星助阵,还特制了一个电力驱动的“科学怪人”,“尚为沪上所创见”。1936年,叶圣陶发表的小说《儿童节》里,一位小朋友也表达了观看《科学怪人》的快乐。当时的报刊上甚至有人以“科学怪人”作为笔名。这部影片也成为其他同类作品的参照物。例如,对于迈克尔·柯蒂斯执导的《恐怖窟》( Doctor X ,1932),有评论认为“那些科学试验室陈列,仪器很好,可以及得上《科学怪人》”。

《金刚》电影海报

就笔者目前所见,除了上面提到的影片,民国时期上映过的外国科幻电影还有以下这些:

讲述科学家发明人工胚胎的“德国奇情巨片”《荒唐恋爱》( Alraune ,1929);

斯蒂文森同名小说改编的“神秘奇幻肉感巨片”《化身博士》( Dr. Jekyll and Mr. Hyde ,1932);

“一切兽片之权威”的《人猿泰山》( Tarzan the Ape Man 1932);

“英国诸大明星合演科学机关奇情巨片”《科学侦探》( The Man They Couldn't Arrest ,1932);

根据威尔斯的小说《莫罗博士的岛》改编的“科学理想恐怖巨片”《豹姑娘》( Island of Lost Souls ,1933);

讲述科学发明毁灭世界的“奇情巨片”《死光》( Chandu the Magician ,1933);

“揭穿月宫秘密,表演科学万能”的《月里嫦娥》( Frau im Mond ,1929);

“旷古从未见过惊世怪兽巨片”《金刚》( King Kong ,1934);

讲述科学家非洲探险的“科学恐怖空前杰作”《隐身射线》( The Invisible Ray ,1936);

讲述罪犯手术后失忆导致人格变换的“科学神秘佳片”《灵肉再生》( The Man Who Lived Twice ,1937);

根据威尔斯的名著改编的《隐身术》( The Invisible Man ,1939);

《隐身术》的续作《新隐身术》( The Invisible Man Returns ,1940);

讲述高科技战争的“科学理想机关布景恐怖巨片”《海底电国》( Undersea Kingdom ,1940);

《人猿泰山》电影海报

讲述人脑被移植到猩猩体内的“恐怖奇情巨片”《金刚复仇》( The Monster and the Girl ,1941)。

可以看出,新奇的科学幻想与刺激的故事情节是这些影片的主要看点,其中的恐怖、艳情内容则在宣传中被大肆渲染,以迎合部分观众的趣味。当然,这种低俗的广告词,也成为进口影片诲淫诲盗、破坏中国社会和谐、引发不良风气、造成世道人心混乱的罪证,包括《科学怪人》在内的不少电影,都曾因“神怪”“迷信”等原因被官方禁映,同时也引起了严肃观众的批评和进步人士的声讨。

国产科幻电影萌芽破土

20 世纪 30 年代,正是好莱坞蓬勃发展、美国电影在全球攻城略地的时期。当时的中国电影市场,同样被美国电影占据,尽管其中不乏佳片,但确实充满了以表现犯罪、情欲、神怪为乐事的低俗之作——正因此,好莱坞才在这一时期确立通过了“海斯法典”进行自我审查——更不必说那些丑化中国人的影片,更是激起了国人强烈的抗议。

《科学世界》上映后,作家冯乃超撰文予以严厉批评,他认为影片虽然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却把解决方法归之于空洞的“爱”,与其说其描绘的是“科学世界”,不如说是“空想世界”。1933 年,茅盾也批评各种“神怪野兽片”及《科学世界》等表现“未来世界理想”的电影是没落的统治阶级对观众的麻痹,令小市民们逃避残酷的现实。之后,剧作家石凌鹤对《豹姑娘》大加批评,认为美国电影借助科学的美名大谈怪诞无聊之事,是把电影艺术送入坟墓之举。

《大都会》电影剧照

需要说明的是,批评意见不仅源自现实主义的艺术观,也有着对民族利益的考量。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时刻,电影的制作、审查和观赏,都不再是单纯的娱乐消费,更事关思想斗争与经济斗争。1931年11月11日,《申报》向影迷报告“好消息”:“中国乌发影片公司”将独家经理德国乌发公司出品《月里嫦娥》等影片。不过,几天后,《申报》就刊出了《上海市抗日救国会执行委员会公告第十六号》。据称,“中国乌发影片公司”的背后其实是日本的东和商事合资会社,值此国难临头,捐钱救国尤恐不及,岂能再以救国之资饱仇人之囊?因此抗日救国会通告全市华人影戏院不得开映相关影片,“凡属具有血气之华人”,亦不当购票观映。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月里嫦娥》直到 1933 年才在上海上映。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电影人经过种种努力,最早的国产科幻电影才由此萌芽破土。紧接着《六十年后上海滩》问世,由新华影业出品、杨小仲导演的另一部科幻电影《化身人猿》也在同年隆重登场。

《化身人猿》讲述了一位青年科研才俊与导师千金之间的爱情悲剧:由于爱慕女主的富家子弟从中作梗,青年被导师解聘,生无可恋,用导师发明的药物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化身人猿后兽性大发、犯下罪行,最终被警察杀死。影片很可能受到了《化身博士》《人猿泰山》《金刚》等国外同类影片的启发,广告语也不出意外地以挑逗官能刺激为宗旨:“女性出外当心!小儿不敢夜啼!中国影坛从来所不敢摄制!敢与任何科学片一决雌雄!”“兽性一发,抓住女人,不管什么,狂吻瞎摸。”虽然在今天看来太过低俗,但对于当时已然习惯了这类宣传风格的读者,也只是稀松平常。这部影片在沦陷区和国统区都曾上映,但似乎没有得到太多好评:《电声》周刊只给了个“丙等片”的打分;著名导演蔡楚生也对包括此片在内的众多神片充斥银幕深感不满。

《化身人猿》电影说明书正面

《陈查礼大破隐身盗》电影剧照

不过,就现存的情节梗概来看,也不能说此片毫无社会问题意识。毕竟,城市青年的爱情幻灭与人生末路是 20 世纪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就在去年,笔者参与组织了“清华大学朱自清文学奖”的评选,发现其中一篇学生参赛作品竟与八十年前的《化身人猿》在情节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一位医学行业的年轻从业者,由于爱情在大都市的残酷现实面前粉碎而把实验室中的药品注入体内,变成巨人后犯下了罪行。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狂飙的当下,这种跨世纪的遥相呼应,不免令人唏嘘。

《流浪地球》电影海报

无须讳言,杨小仲执导的《六十年后上海滩》《化身人猿》也好,徐欣夫执导的“科学侦探奇情巨片”《陈查礼大破隐身盗》(1941)也罢,与同时期那些反映现实、充满战斗精神的进步电影相比,在当时确有逃避现实、麻醉观众之嫌。不过,今天的人们回望过去,不得不承认这些早期尝试也有难能可贵之处。1939 年 12 月,《三六九画报》刊文评价了“中国影坛空前的第一部科学理想片”《六十年后上海滩》:“或许是因为初次的关系,成绩不算太好”,布景、道具都不差,就是情节方面太失败,但是,大体上还不坏,更重要的是,“说不定还有多少国产精彩科学片子要因它起头而继之出世呢!”没想到,中国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的期盼,一等就是八十年。

《流浪地球 2》电影海报

《疯狂的外星人》电影海报

“元年”曙光再次显露

八十多年来,中国电影人偶尔也推出一些科幻片,但可称佳作者寥寥无几。当好莱坞科幻大片在全球屡次刷新票房纪录、中国观众对美国大兵和超级英雄拯救地球的故事乐此不疲时,中国科幻电影的繁荣却至今仍未出现。曾经因为《三体》电影拍摄而在媒体上流传一时的“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说法,也因众多项目石沉大海成为科幻迷们的口中梗、心中痛,直到《流浪地球》系列影片激起空前好评,《疯狂的外星人》带来阵阵欢笑,“元年”的曙光才再次显露。

值此士气大振之际,我们也不应忘记,早在战火纷飞的 1939 年,面对进口影片的汹涌入侵,条件艰苦、设备有限的中国电影从业者就有了要拍摄六十年后中国的念头并且真的最终完成。这种在模仿、借鉴的基础上开创本土电影新类型的探索精神以及与美国电影一争高下的大胆勇气着实令人敬佩,值得后世铭记。 BGJAoTVOjbb3eJBEBno3L9h+XsjO6MyZOllBQwHZRrQkwNgYvH6L28qRyFnbUiu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