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特别推荐

天光

◎王雪玉

小时候,跟随母亲回贤良港,住在外祖母家土坯后房。后房无门无窗,通往小厅的过道,仅用一块粗蓝麻木隔开,俨然一个幽闭的洞穴。屋外朗朗乾坤,人声鼎沸;屋内暗无天日,狭仄清冷。

一扇天窗,一道天光。当一间屋子没有了窗的存在,没有了天光,黑暗犹如潮水无边涌来,顿然让人喑哑失言,惶惶不安,顷刻逃离。

正午时分,回到家,我将大厢房板窗一开,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隔窗一望,一眼倾心:窗外合欢树形开张,冠大荫浓,花开如绒簇,花香沁人心脾;仰视屋顶正中央,一方玻璃天窗从高处投射天光,随之在地面移动,土墙上光影斑驳,尘埃在空气中弥散开来,让人梦幻、亲近,心上眼眸皆是光。

当你打开不一样的窗,就会看见不一样的风景。家中小厅上头搭一阁楼(兼作书房),阁楼安装三扇窗。其中倚立东面的长方形木窗,俨然一个取景框:农人荷锄扛犁、牵牛割草,孩童追逐嬉闹,货郎拨浪鼓摇摇,匠人吆喝补鼎补铝锅、架笠卷炊,小贩卖山楂、打糖条、收鸡蛋……一年四季,这些人物行走在晨光夕露之间,将生活过成十四行诗,吟唱专属于窗牖的歌谣,让人凝神注目,倾心谛听。

呈曲尺状的楼板上方,嵌一扇粗石条八角形窗。每每午后的阳光斜照窗内,我踏着木板阶梯,咚咚作响;看光影在脚下游弋,“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诗句浮现脑海,深切感悟为学不可怠惰,应当惜时勤勉,不由得加快了步伐!

最喜欢阁楼楼顶这一扇玻璃天窗,它清澈、透亮。

夏夜,躺在竹簟上,看月光如水银倾泻而下,屋内一切仿佛流动起来,迷幻浪漫:星子是长在高处的眼睛,如钻石般闪闪发光,璀璨夺目。尤其在台风雨大作之时,听雨打天窗,似明快的鼓点,铿锵有声;若雷霆万钧,有万马奔腾之势。以此观照,总有些生命,酣畅淋漓地恣意挥洒,哪怕遍体鳞伤。

综观莆仙传统民居的窗户,材质制式不一,分为木窗和石窗、水泥窗。丰富多彩的窗户图案、栩栩如生的砖雕艺术、精巧自然的装饰之道,在给予大众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在悄然展示蕴藏其中的传统文化的地域符号。

其中,传统民居雕饰的木窗制式大抵分为格扇窗、支摘窗、栏杆窗三个类别。格扇窗中间主体作格芯,两头配板肚雕饰,一般作四扇,亦有两扇的;支摘窗,一般为横长方形,分上下两片,下片固定,上下可撑可摘,两片合起为一整体的格芯图案;栏杆窗,即窗栏固定竖插在窗框中,俗称“窗齿”,这种造型最是简约朴素,日常通用。格芯多作菱花、古币、双喜字、鱼纹、莲花纹、书条纹、方形纹、步步锦纹、龟背等饰样。窗牖不仅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其审美意趣远胜于实用功能。

透过一扇窗,人们看见的是风景,意会的却是诗情画意。

宗亲文殊家祖上的五间厢始建于清末,五间厢两旁,隔一“路弄”,再建一对称的横向房子,俗称“护厝”。五间厢左右厢房各安一对木制格扇窗,书条纹的纹饰,给人明净疏朗之感。

院中植有两株紫薇,蓬茂葳蕤,风吹花动,幽香徐来,萦绕满院。紫薇是夏日之花,花枝娉娉婷婷,尽显纤柔之美,掩映书条纹窗棂,影影绰绰,律动十足。

让人痛惜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房屋主人后辈先后在二〇一五年和二〇一八年间,两次分拆旧厝新建洋楼。那些墙体、砖瓦、檩条、横梁、榫卯、斗拱、柱础等建筑构件,被推土机一律碾轧、铲除,不知所终,唯独一方木制格扇窗不知被谁丢弃在一堆海蛎壳旁,任凭风吹雨打,蒙尘纳垢,竟然完好无缺。一日,我骑电动车打那经过,如获至宝般将这扇木窗带回家中,精心擦洗之后,还一门心思找一个匹配它的容身之所。

一段时间后,一友人家中开画馆,其馆中清供古玩字画等风雅物件,我便将木窗赠予友人,友人欣然接纳,将其安置一门楣上方,拙雅古朴、自然天成的风格契合办画馆的理念。学员们在这里习画练字,打开一扇“艺术之窗”,濡染“艺术之光”,是对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最好的搭配与诠释。

打开窗牖,引入天光。让我们靠近光,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坚守心中那一道光,照亮生命前行的路。

飞鸟相与还

家中院埕靠着田地,一年四季花木葱茏、五谷丰稔、果甜瓜香、菜蔬繁茂,吸引一拨拨麻雀、山斑鸠、鹧鸪、鸽子、喜鹊、八哥、白头鹎、白鹭、画眉,还有一只不知名的红嘴小鸟,常在院埕出没。

它们啄食枇杷、无花果、杨梅、火龙果、龙眼、木瓜、南瓜、西瓜,以及黄豆、绿豆、玉米、花生等谷物,甚至连蜀葵、向日葵、百日草、朱顶红花籽、松子也不放过,还有那晒在埕中央的海蛎干、百合粉、地瓜干、地瓜粉,有时还停歇在菜地里,大肆衔着大白菜、芥蓝菜、卷心菜、菜花、红苋菜等菜蔬叶及虫子,还时不时留下一团团或一簇簇、一圈圈淡绿、青白、黄褐相间的鸟粪,让人忍俊不禁,哑然失笑。尤其是那白鹭,时常趁着清晨,旁若无人似的饱餐景观池中的金鱼和草鲢,一听开门声响,便机警若离弦之箭,穿过围墙栏杆,倏然飞逝。

我和姐姐瞧见这些放肆的鸟儿,立马驱逐。父亲母亲连连制止,老两口念叨:以前地里一年四季种庄稼,鸟儿有的吃,现今种地的人少了,五谷种欠缺,也难怪鸟儿讨吃到家里来了,鸟都比人勤。我和姐姐听后,便默然不语了,不作驱逐。

麻雀是留鸟,不会迁徙。它体形矮圆,像一团蓬松小绒球;小嘴呈圆锥形,油黑油黑的;前额、头顶至后颈部栗褐色,头侧和颈侧纯白色;颏及喉黑色,颈背具完整灰白色领环;上体棕褐色,腹背及羽翼灰黑、黄褐色粗纵纹相间;腹部黄灰色;尾巴棕色,羽缘褐色;脚趾粉褐色。通身色彩反复与调和相结合,俨然一面调色板。

它不惧人,常集群活动,时不时一字排开,齐整地停歇在电杆线上、围墙根或埕尾鸭舍砖瓦上方。有时在草地及灌木丛中觅食,发出“叽叽喳喳”的叫声;有时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你面前,齐足跳动,你脚步一迈,它们又逃得无踪影。

然而在午间用餐时候,三五只麻雀又冷不丁出现在门槛或厅内,有时也跳上桌面,啄掉落地上或桌上的碎米粒或菜叶,与人心性相通。

家中各楼层外阳台一律安装陶瓷锦鲤排水口。几只麻雀因地制宜,利用二楼一向阳的排水口织巢安家:它们分工合作,有的衔来茅草、羽毛,有的衔来狗尾巴草、棉絮、碎布条等,忙不迭地把这些建筑材料逐一填充鱼肚至管口,织就了一张松软的暖床,用于哺育下一代。

织巢时,我站在阳台后玻璃窗观望,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惊扰到它们,随即轻手轻脚退回了房间,心里冒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个句子来。

飞鸟相与还。生命因缘而起,因善念而美好,感谢这些鸟儿给予我和家人美好的缘起。

银饰里的流年

对于很多人来说,老银饰是年少记忆里熟悉而悠远的一角。

儿时在手腕上戴过的小镯子,脚踝处嵌入的银环,脖颈上挂过的长命锁、套过的银项圈;在母亲手腕上把玩过的麻花银镯子;在奶奶低垂的耳际拨弄着的长银穗子;甚至偷偷在外婆泛黄老旧的镜奁中,翻出她陪嫁的凤吹牡丹摇头钗、蝴蝶罩、压襟、银簪、鱼钗、银梳子……

这一件件老银饰在逝水流年中仍摇曳生姿,装饰着忠门半岛一代代人的生活,惹人无限爱恋。

它们形制大小不一,用料考究,制作精工,有的繁丽,有的素简,造型独特优美,蕴含中国古典文化的雅韵和意境,承载着银匠们一生的智慧。

历经常年打磨,银匠们练就一双巧手,采用熔炼、浇铸、焊接、压模、掐丝、镏金、包金、点翠、烤蓝、镀金、镶嵌等匠心独运的手工技艺,并且把自己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錾刻其上,赋予一件小小的银饰人的情感,寄托了许多美好的寓意,广泛渗透到礼俗节庆当中,成为最亲切最生活化的物件。

其中,婴孩送出月或做四月、对晬,以及子女嫁娶、老人做寿、金榜题名等这些礼俗中,银饰作为贺礼,寄寓深远。人们选用麒麟送子、富贵花开、凤穿牡丹、祥云白鹤、喜鹊登梅、双蝶恋花、和合二仙、龙凤呈祥、福禄寿喜、松鹤延年、仙鹤衔梅、龟鹤遐龄、八仙过海、榴实登科、岁寒三友等图案及纹饰,祝福婴孩长命百岁,男女婚配百年好合、幸福美满,长者福寿双全,晚辈成学成才及有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追求。

忠门半岛一带,婚嫁礼俗大抵在年末春初举办。至今,仍有部分人家到忠门老街银饰铺,定制压襟系列银质胸饰及头饰,给女儿作为嫁妆,部分让其佩戴,部分压箱底,取意父母祝愿女儿生活吉祥如意,并作为传家宝代代流传。

压襟俗称“牙托”,造型最为独特。款式分为大、中、小三样。最大的牙托有十九杆,其中分为十八般武器,作为婚嫁喜庆辟邪的装饰物件。牙托结构层次繁多,分为内套和外套,造型逼真,主图案有喜鹊登梅,寓意喜上眉梢、好事成双。

佩戴压襟可令婚服平顺,线条流畅,体现新嫁娘的装束优雅和仪态丰美。在迈开碎步时,压襟的坠饰彼此相触,发出低回轻柔的声响,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审美感受。

忠门老街系列银饰,最讨沿海女子喜欢。过年节庆——正月闹元宵,村头厝尾里,无论哪户乡民荣当元宵福首,当日家中门庭必定张灯结彩,一团喜庆祥和。

只见福首家中大厅前置办香案,围系着金玉满堂桌裙的长案上红烛高燃,供奉果盒馔盒、五果六斋、三牲五礼等供品。亲戚担来红盘担、红幛、红炮团等贺礼。大吹笙长奏,古雅高亢。爆竹声响中,全家老少衣色一新,擎香跪立,恭迎神祇。其间妯娌、姑嫂、婆媳一身红衣红上裤套褂裙,一致盘起复古发髻,簪上红绸花、珠翠及经年压箱底的凤吹牡丹摇头钗、蝴蝶罩、鱼钗、凤钗等头饰,耳朵上分别戴着福禄寿三多、二十四叶长银穗子、鱼龙、蟠桃式的耳珰,一枚枚轻巧灵动,别致流丽。她们庄重恭敬地向天地神灵行三跪九叩大礼,伏祈人寿年丰,喜乐长安。颔首低眉间,写满虔诚与敬畏,让人无不为之动容。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们虽然常常喟叹韶华易逝,红颜易老,但妆匣里珍藏着这一件件精致的老银饰,却盛满了无尽风情,让忠门半岛一代代女子为之倾心,深挚而热烈地爱着,一颦一笑一回眸,最是芳华。

三婶嫲的铰花情结

三婶嫲秀梅二十岁嫁入林家后,就吃素修行,绾起帆船髻,常年穿红裳、海蓝裤。每逢纪念祖姑妈祖农历三月廿三诞辰、九月初九羽化升天日前夕,她四十二年如一日为祖祠大殿妈祖宝像换装、整装,备办“天下妈祖回娘家”“妈祖海祭”典礼系列宴桌,宴桌上每道贡品皆按古礼贴上红纸花。每回见她,总是一边忙碌一边乐呵呵说:“为祖姑做事,人乐观,胸怀阔。”

为人乐观、容易亲近,乡里婶娘、婶嫲们一致这么评价她。

婶娘、婶嫲们只要一得空,总爱往她家里凑,一块学做裁缝、编织、钩花、做宴桌、铰花等手工艺或交流心得。连我母亲也经常上门向她讨教铰花技艺,每回我必定跟着去,那铰花的场景令人赏心悦目,驻足流连。

三婶嫲家中,八仙桌四角,婶娘们或坐着或站着。她们左手捏着红纸,右手搭着铰子,在一张圆形的样板花上仔细地绣剪着图案,有说有笑,好不热闹。

三婶嫲的铰花技艺源自其母亲。小时候,她在母亲传授下,再加上天生的禀赋,学会多种铰花花样和款式,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铰花经验了。婶娘们称她“铰花能人”,这不,只要谁家中有喜事,都会上门力邀她到家中铰花添彩——铰出个金玉满堂、铰出个龙凤呈祥……

我细品三婶嫲铰花的整个过程:她熟练地摆出了各种铰花的工具,告诉我铰花最不可缺的就是剪刀。首先,铰花的剪刀较于普通的剪刀更加小巧锋利,剪柄要宽,刀口却要薄,因为红纸花的花样图案精细,有些纹条甚至细微到0.02 厘米,所以剪刀口必须要尖细,才能剪出绝美鲜活的花样图案。其次,铰花用的纸,就是普通的红纸,不过对纸的厚薄也有选择,太厚了剪不出纹路,太薄了花案容易破损,一般都采用厚薄分明的油红纸;纸的颜色多选朱红或者桃红色,寓意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除了剪刀和红纸,剪花还用到辅助小工具——煤油灯、蜡烛、针线、书本。用煤油烟或者蜡烛烟熏样板,针线将样板和红纸中心点四角固定稳妥,便于照样铰花,书本必不可少,将铰好的纸花夹在书页中压实压平,让其外形更加圆融。

铰花分为熏样、定样、剪样三大步骤。准备好了工具,三婶嫲就开始铰她的红纸花了。她选择了辞年、元宵使用率最多的“五果六斋供花”来剪。

三婶嫲说,五果六斋供花共十一枚,由五盘鲜果和六碗素菜组成一个系列,需先裁好红纸,用两种样板,各自将红纸固定住,再进行裁剪,裁剪出来的红纸花大小如一,纹路一致,更整齐美观。五果共有五枚,呈宝葫芦状;六斋共有六枚,每张有中碗大小。

说着,她已经点好了熏样用的蜡烛。先将要用于蜡烛上熏样的纸喷湿,以防止火的温度太高将纸烧到。随后将挑选好的样板花贴于样板纸上,置于蜡烛上端,利用蜡烛的油烟进行熏样。两三分钟的时间,白纸上已有了一副整齐的纸花样板,接着将纸花样板固定在已经准备好的红纸之上,用针线对红纸四个角进行缝定固样后,就可以用剪子照着样板上的花样进行裁剪。

聊天仅半个小时,一幅完整的五果六斋供花活灵活现:剪纸构图饱满,又不失均衡和谐,线条华美而不繁杂。她说最喜欢的就是“喜龙抱寿”这个花样了,花样里有大大的红双喜,有象征着吉祥的游龙,以及象征长寿的蟠桃。

除了五果六斋供花,三婶嫲常常帮办喜事人家裁剪圆形的“牙支花”。牙支花,多用于送嫁,俗称搬牙支。婚礼的前一日,男方必须备办与女方商定的彩礼,并挑去已定的聘礼四大件,即线面、猪肉、龟、菜丸,上方各贴一枚喜庆的红纸花。

红纸花花样“喜上眉梢”,即一双喜鹊立于梅花枝头春意闹,寓意喜上眉梢;“金玉满堂”花样上有金银珠宝、鲜花盛开,寓意财源滚滚,繁荣景盛;还有“龙凤呈祥”,花样上有游龙戏凤,寓意夫妻琴瑟和鸣、相随到老。

三婶嫲说,凡是生活中有的物品和景象,她都会剪出来。因为喜欢铰花,常常去别人家串门,看到自己喜欢的花样,总会跟人家讨要、收藏,空闲的时候,拿出红纸和剪刀将花样剪出来,久而久之花样就印在脑子里了。

“如今会铰花的老一辈婶嫲越来越少,年轻的一辈,大多外出打工,很少有人闲下心来在家铰花。为了不让这铰花手艺断了,我叫上左邻右舍婶娘一块儿铰花,多希望年轻人多多来学……”她感慨道。

铰花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轻盈、通透之感,极具艺术魅力,且走入寻常百姓家:在民间辞年拜天地、元宵出游祭神或娶媳嫁女、诞辰寿庆、过厝乔迁等民俗活动系列礼仪中,喜气洋洋地贴在果龛、馔盒、清茶米酒、水龙饭、赏丁饼、五果六斋、五丁牲礼、礼盘、花篮、面箩等上方,映衬出“花香入室春风霭,瑞气盈门淑景新”的美好光景。

铰花,源于美好生活。红纸花花样繁多,大多取材于乡土风物,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寄托着乡民质朴的情感。

湄洲湾境内的铰花种类繁多,除了贴在供品上的五果六斋供花、结婚装饰各种用品上的双喜花,还有贴在窗上的窗花、放在礼品上的礼花、挂在门楣上的门顶花、挂在罗帐上的蚊帐花等。纸花图案,如梅花、桃花、牡丹、合桂、兰花等,配上“百年偕老”“寿比南山”“欢腾彩凤”“鸳鸯双栖”“早生贵子”等吉祥字句,无不涵盖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铰花这种手工技艺,在承袭传统手工艺基础上不断翻新变化,花样繁多;不变的是以三婶嫲为代表的老一代手工艺人,仍坚守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诚挚情怀。

三婶嫲,把铰花融入生活,把精致带给流年。

(选自 2024 年第 4 期《福建文学》)
原刊责编 陈美者 OpABGudxnOp99C7vmQukhxQON1pF5PttVkG//dOfPJonlnaR3d0o5MLlBMAsvKC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