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家视野

汉字的荣光

◎姜 明

若干年以后,当我们回望二〇二三年盛夏的时候,除了东安湖上空大运会璀璨的烟花以外,一定还可以看到天府广场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文物特展的万千气象。

这是成都博物馆建馆以来规格最高的一次文物特展,220 件展品来自全国多家文博机构,90%以上都是珍贵文物,光国家一级文物就有七十多件。国宝云集,重器林立,而在文物的形制和盛名之外,从表意叙事,到书法审美,再到价值观共识,一枚枚汉字串联起方寸之间的中华文明,构建起三四千年来不中断不漫漶、挺立如松坚贞似铁的中国精神。“一眼数千年,目睹即成长”,文物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视觉震撼,更是长久的精神濡养。

何以汉字?何以中国?

排队两小时,只为十秒钟,展厅里最大的爆款,无疑是赵孟頫临《兰亭序》。展厅空间有限,队伍蜿蜒,以N形或W形多处转折变向,给其他展柜展板观摩造成不便。好在观众都通情达理,前挪后移,绕过队伍,或者稍加思量,加入队伍。《兰亭序》的魔力在一千六百多年以后,依然腾芳飞誉,冠绝古今。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所有中国人心中最温煦的春色,像是精神的后花园。那里不光花木扶疏,曲径通幽,更重要的是提供风雅范本、精神滋养。它集合了几乎所有汉字的荣光,造型之美、表意之美、抒情之美、书写之美、传习之美、盛世之美……历代文人无不奉之为绝世明珠,宝爱之、抢夺之、临摹之、赞誉之、神化之,甚至献身于之。后世代代演绎的《兰亭序》传奇,精彩程度丝毫不逊于墨宝本身,甚至可以这样说,《兰亭序》之所以能够百世流芳,号称神品,除了其本身的内在魅力以外,恰恰在于其身后王公贵族及文人墨客青蓝以继接续演绎这部传奇。

最有意思的是,以不堪的手段骗得了《兰亭序》真迹,唐太宗不仅自己奉若神明,手摩心追,还诏令当时书家遍临法帖以传其韵。最夸张的是,临终之际,他竟然请求太子将《兰亭序》真迹陪葬于自己的陵墓里,真是爱到了骨子里,死了都要爱。太子李治能说什么呢?老子将江山社稷都托付给了自己,自己难道连一幅字画都舍不得给威风凛凛的父皇吗?给。葬。《兰亭序》所谓真迹就此隐于尘烟。

这次我们见到的是赵孟頫的摹本,不是冯承素的摹本,还是有些遗憾。据说冯承素的摹本最精美,高保真地再现了王羲之遒媚多姿、神清骨秀的书法精髓,神形兼备,实为上品,历来都是临摹者的首选法帖。冯承素在书法史上名气并不太大,除了这个摹本,留下来的书法作品并不多。也许他更类似一个工匠,一丝不苟,准确传神,有些类似今天的摄影,其价值就在于高度还原、超清写实。赵孟頫是元代卓有风标的大家,玻璃展柜里他的作品就那样安静地铺张开来。眼前是绝世美色,我想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好好欣赏一番,毕竟机会太过珍贵,但是,人流簇拥着我往前走,根本容不得丝毫驻足。完全来不及定睛细看,我已经被驱离了摹本展柜。有一个瞬间我十分恍惚:我真的看到了《兰亭序》吗?我真的看到了代代相陈、口口相传的精品《兰亭序》吗?稍一愣神,又有一种冲动,想再次加入排队长龙,只为再见一次心上之欢。

我见到了什么?只记得纸本上字迹磊落,飒爽有神采,墨迹与红印夹杂,一枚枚汉字饱满成型,铺锦列绣,巧色交叠,各逞其妍。迷离之中,似见烟水芳草,浓荫匝地,雅士高人,曲水流觞,在永和九年(353)的暮春里,黄莺深鸣,名士高诵。我见到了整饬之中的秩序,喧哗之中的静穆,会饮之中的低回,欣然之中的惆怅。我看见王羲之微醺之下的一挥而就,我看见他在波澜微漾之下的泪流满面。我看见死生之局促、朝夕之流变、古今之转圜、爱与哀愁之聚散。物象万千,山高水长,纸短墨重,醉醒飘摇,我看见一个智者的哲思和困局、一个迷者的蹇滞与挣扎、一个饮者的迷离与顿悟、一个书家的欢快与沉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巨细之间已见出生入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死生之间标注古今气象。我相信,但凡是中国人,或者是对中国文化有基本了解的友邦人士,睹见《兰亭序》,一定会心潮澎湃,不能自已,原因无他,盖因其美其幻灭人之共情也。

这又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兰亭序》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式优美的代言?凭什么让书家弦歌不辍,代代续笔?凭什么让观者欣然有会、豁然有得?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兰亭序》把中国文字之美展现得无以复加,让原本就崇拜汉字的国人没有办法不五体投地。

何以汉字?何以中国?

从甲骨文开始,历代汉字镌刻者筚路蓝缕,历代汉字书写者持恒不辍,书法艺术渐成方圆气象,臻至化境。几千年来,汉字体现出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无一不是与汉字凝聚的中国精神相互生发、相互成就的,这,才是中华文明几千年不中断不衰落、日日新又日新的本质原因。

二〇二三年七月七日,小暑节气,成都气温 35 摄氏度。原本在大学参加军训的女儿,利用因为气温过高暂缓军训的半天时间,坐地铁心急火燎地赶到成都博物馆,观看《汉字中国》特展。特展是要持续到九月份的,但是有一件展品会在一天后撤展,这就是女儿马不停蹄赶往成博观展的原因。

这件展品,就是辛弃疾的行楷书《去国帖》。

《去国帖》是辛弃疾唯一存世的遗墨,为致友小札,仅 10 行 110 字,系其在江西提刑任上平定“茶寇”之后所书。大意是自从去年秋天离开京城,已是一年有余,现在又已经是冬天了,因为忙于平叛,疏于问候,神魂盼归。跟其他书法家留存于世的小札一样,这封信也写得极为率性,不修文辞,书写随意,甚至笔墨局促,不见豪放。说实话,这件作品与我们想象中的豪纵恣意有很大出入,但我在认真品读这件作品后(很幸运,特别瞩目此作品的人不是太多,故我有较充裕的时间来观看),还是被深深折服。《去国帖》看似拘谨,却笔笔合乎法度,筋骨劲道。我感觉辛弃疾是在刻意收敛笔法控制自己的情感,峥嵘之气确乎不在,但在笔法的敛藏收束之间,依然可见洪波涌起,剑气森森。想来大将军的胸中丘壑,到底是意难平的。

明代著名书法家祝允明的草书作品《岳阳楼记》展柜前人头攒动。我观展时,听见一个老师模样的人正在提问:“你们谁能把范仲淹的名句找出来?对,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喧嚷之中,若干个手指在展柜上方指点,可是老师似乎不大认可,毕竟草书难辨,学生们多半是在蒙猜。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一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传诵,其名句除了刚才那位老师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外,还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及篇末感叹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等等。当然,文章前面部分状写洞庭四时景致的文辞,也很是典雅蕴藉、节奏铿锵,读来一波三折、爽气西来。通常认为此篇写景抒情议论完美结合,展现出中国传统士大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逸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精神。年少时在课堂上读到此篇,只感到文辞华美,意境壮阔。等到实地登临,已是鬓已星星的中年,观洞庭豪水天来,水天一色,始悟天地博大,人生渺小,迫切地想抓到一点儿什么,证明生命曾经到场,小我也曾发光。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濡染的范仲淹等人,学而优则仕,他们唯一的价值取向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忠君为民,精忠报国。但是文人为官,多不如意,于是贬官盛行,举目可见。遭到贬黜的官员心中是有委屈的,但又没法跟皇帝讲道理,于是将行迹托付山水,在悠游与述志之中达成与朝廷的和解、与自我的和解。旷达豪迈如苏东坡,在反复遭贬和再三提掖的人生起伏中,留下了很多故作轻松的诗篇,但是骨子里面还是希望皇上明察秋毫,重用自己。苏东坡之所以为千古一人,不仅因为他的胸襟大于常人,更是因为他善于劝慰自己,从而使自己珍惜每一个岗位,珍爱每一处的日常生活,努力发光发热。不像有些官员,一旦遭贬就随波逐流、自暴自弃。

范仲淹此篇也有劝慰好友滕子京之意,只是写着写着,把气象写大了,把格局写大了,把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家国情怀,用最轩快明了的句子写出来了。历代文人、历代官员一下子就看到了自己的心志情怀,不由自主地将文章中的名句涵咏默会,内化心中,反过来又指导自己的官宦人生或平民人生。中国文字的奇妙,往往就在于说出了人人都明白的道理,成为人生道路上的明灯。

祝允明有高才,也想当官,却屡试不第,考到五十三岁,终于放弃了科举考试,后来只当了很小的官,他心中的不甘和委屈,我们是可以想见的。于是我们看到的这幅《岳阳楼记》,是用草书写就的。我始终认为,草书是书法最高级最优美的形态,草书是文字的舞蹈和线条的狂欢,草书是书家毕生功力的磅礴告白和激情写意,只是,对书法文本是有讲究的。比如《岳阳楼记》,不激不厉,风过微澜起,似乎更适合行书。但祝允明用了狂草。狂草该有的风樯阵马狂飙突进势如破竹果敢坚决,此篇都有了,书势恣意放纵,并没有受到文本本身的节奏拘囿。初看时我有些许遗憾,倒是在离开展柜之后心结释然。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最高标、最纯粹的人生品质,读书而不能致仕,活着而不能报国,这就是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是人生的最大苦闷和终极死穴。祝允明是没有办法化解的,唯有以狂草一抒胸臆。笔意连绵,波涛翻滚,庙堂高远,心事苍茫,一个落拓书生将对江山社稷的忠诚,写进了洞庭湖的万顷碧波之中。

古人做官,固然有光宗耀祖、养家糊口的现实考量,但这只是最低级的层级,终极追求还是学以致用,为国为民。这也是那么多的士大夫不畏强权、舍生取义的原因。比如司马迁,身遭腐刑,蒙受奇耻而矢志不渝,潜心修史,至暗人生,生不如死而笑面古人、震烁后人,他是逆境中的奇葩、史书中的强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文章之高峰,司马迁通过写史而名垂青史。

再如文天祥。他是状元,文韬武略独步天下;他是忠臣,倾尽家财只为抗敌。以国为家,保家卫国,以家为国,国破家亡。身陷囹圄依然气冲霄汉,面对利诱我自秋霜凛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视死如归,映照的是整个民族的气节和豪情。

我们看到,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最终拯救或者成全他们的,让他们在历史长河里熠熠闪光的,一定是一个又一个的文字。

再比如颜真卿——想到颜真卿,颜真卿的作品赫然出现在眼前,是《颜勤礼碑》拓本,顶天立地,皇皇大观,密密麻麻的文字如满天星斗,晃人眼目,惊心动魄。无论动用哪个词汇,都难以描述碑文的风骨。晚年颜真卿,以恭虔之心,敬书祖上的功勋,相对于早年作品的端庄肃穆、雍容正大,此碑结体更为宽绰舒展,拙中见巧,态势更加雄浑有力,英姿郁勃。睹见此碑,这是怎样的恩宠,怎样的幸运!

颜真卿是我最敬重的书法家,或者说,是我最敬重的古代文化人。

没有之一。

安史之乱中,颜家满门忠烈,三十余口家人喋血兵燹;七十七岁高龄,颜真卿以钦差大臣身份劝降叛军李希烈,险些被李希烈活活烧死,以刚毅之身演绎“赴汤蹈火”的本质意义。字如其人,颜字体楷模天下;人如其字,颜真卿华表丹青。

他是书法家。历史上的书法家灿若星辰,他们各自以自家的笔墨趣味和性情铺陈,为历代市民生活和中国艺术史添增色彩。他上追“二王”,近学褚遂良、张旭,熔铸百家,自成一体,卓然大家,深受同时代文士官僚追捧。及至身后,哀荣加身,代代传颂,其人其字,更被赋予字如其人、正大光明的加持。临摹其字就是学习其人,点线追索即是正气修炼。他让后人在读书与做人方面找到了高度契合的道场——练习“颜体”。

他是楷模。他以书法名世,尤擅楷体,开宗立派之举,后世以“颜体”名之。楷书大家代有高人,颜体迥异于诸公的是,他能在历朝历代,始终以一种无可辩驳的正统身份,成为读书人的启蒙法帖,更为大多数人终身摩习。

他以精金美玉的人品,成就了精金美玉的书法,换过来说也可以。他以正大光明的书法,成就了正大光明的人生。心性见诸事功,心性方为圆满,他把学与行高度契合,把修身治国平天下高度统一起来,完成了知行合一、心志书写与定危安邦之间的双向奔赴,提交了儒家文化濡养下的中国传统士大夫人生最圆满的答卷。

楷书萌生于秦汉,流行于魏晋,成熟于唐朝,是汉字字体在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之后的又一种视觉造型,是最能体现汉字传承发展的庄重凝铸,也是最能体现大唐盛世中兴勃发的雍容字体。唐朝楷书大家众多,精品辈出,共同构筑起了书法史上的大唐华章。颜真卿不仅是楷书的杰出代表,更在中华文明史上风标独具——以一己之力,让楷书示范天下,让楷模九州共仰。

法度森森劲弩筋节之中,一个“楷”字,标注出一个民族的体温和深情。

何以汉字?何以中国?

在不曾中断的汉字演进和文明进程中,在古今接续的伟大奔赴中,一个古老的民族,骎骎日上,生生不息。

这是汉字的荣光,也是所有中国人的荣光。

(选自 2023 年第 10 期《美文》)
原刊责编 孙 婷 RWGLeCXtl3+CsR7I0qeeO+xfHDsSl1U8E++PgoE6ruhm71Np9lsWNMS8XpKkccG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