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年总有那么几回,卷首是在外出的路上写的。一开始,我当然是不习惯的,文章无论长短,最好是在安静中完成才好。后来就慢慢习惯了,一是因为工作的节奏不是我个人能够把控的,二是也体会到“在路上”给予写作的良性支持的一面。

对个体而言,如何对抗孤独与自闭倾向,办法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想方设法,或深或浅地接受社会性干预。文学叙事之所以被优先称为“人”的叙事,其根本原因即在于,其话语方式摆脱了职场话语及其他伦理话语的单向指令性、实用价值交换性,而赋予话语以丰富的社会性。接受社会性干预,是个体得以进行社会性对话的前提,正基于此,文学话语所具有的丰富的对话性、无限广阔的可阐释性才得以成立。

“在路上”的状态,无疑打破了生活的种种计划和安排,我们要迎接的,是种种的未曾想、未曾遇、未曾听,这的确会造成种种不便,却也是个体接受社会性干预的好机会。我们大概永远不会在询问中主动承认,我们其实有孤独与自闭的倾向,尤其是在我们走出家庭、走出职场、走出我们赖以安身立命之所、走出我们的文化路径的时候。

我们是碳基生命,如果真有硅基生命,并且,某一天,如果我们真的“在路上”遇见它,我们该怎么办?可以想象,那一刻,我们既有的所有关于个体与世界的认知和管理经验都会失效——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也将获得新的收获,一种关于宇宙的陌生的社会性将走入我们的视野。

如果某种“先在”的伟大智慧真的存在的话,它也许只会给我们留下这样一点启迪:不要以“先在”之名拒绝想象、相遇与听取。 NSiusKIPPnA166b+M1ImuuNjlFExk7fwmPpVtBgdTo6fzP74tDi2fG/384BniT2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