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想把这一小段文字献给百花文艺出版社创立六十五周年。

曾接受过一个采访,让我讲讲百花社文学期刊强劲生命力的来源。其实,文学期刊,只是百花社的一个侧面——当然,这个侧面是巨大而厚实的,从单一的出版机构而言,百花社,是中国拥有最多文学期刊品种的出版社。

善意、坚守、市场,就是凭着这三个关键词,百花社的期刊仍然旺盛地活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是中国文学期刊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的时期。那时,刚刚走出文化荒漠的人们,太需要表达与新的阅读了。那时常见的期刊故事是:许多刊物一开机印刷就是十万册起步,好一些的,数十万到百万册不等。1980 年,《小说月报》《散文》创刊,百花社并不是草率地要在时代风潮里分一杯羹,而是一开始就致力于为汉语文学的写作与阅读提供特别的服务。这种特别的善意,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市场淘洗中渐渐地显出了优势。这种特别的善意,就是放弃狭隘的地域、江湖观念,放弃浮泛的“综合性”,为写作者与读者提供更专业的园地。至于《散文》的特别善意,就是致力于重建“中华文学园林的园中之园”。

坚持做好一件事,是难的。《小说月报》《散文》是文学市场中按照国际化公平规则成长起来的。就个人而言,我反对权力对公平市场规则横加干预。我一向认为,对共同语来说,所谓文学的价值,是以其自身的自治能力为共同语提供创造力。而文学的语言自治能力,只有在真正市场的民间性中才能培育出来——这也是我期待的关于文学生产的中国式现代化。

在善意中坚守,也就是坚守着善意,然后,那个“强劲的生命力”就来了——百花社的期刊之特别,就特别在它是长期精神性求索的自然结果,它是一路行善积德的结果。

如果市场可以用“风云”这个词来形容,那么,百花社以六十五年的经历,以及它的期刊——如虎,则风从之;如龙,则云从之。 H1bSAZFJ2y6eiPIxe4uXh80UQrUcrys4LTXbJpUJnaecC3TDcYKiz2nvPL5LrJu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