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与时间做朋友

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很简单: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正确的方法究竟是什么稍后再说,这里先说说什么是正确的事情。最可怕的不是效率不高,而是干脆做错了事情。如果做的事情是错误的,那么效率越高,结果就越糟。如果做的事情是正确的,那么效率低一点也没关系,因为做一点是一点,多收获一点,多进步一点,动力就会更强一点,进而更容易持续做下去。怎样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核心只有一个:看看它是否现实。

几乎一切愚蠢的行为都来自否定现实、逃避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有可能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如果我们把成功朴素地定义为“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并在最后期限之前漂亮地完成”,那么,大多数所谓的“时间管理技巧”实际上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只不过是“花拳绣腿”。真正有用的往往是简单而又朴素的道理,例如“现实只能接受”。

接受现实并不容易。有一个例子可供参考。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这个世界上的资源并非平均分布在每个人的身上,有一种 数学 [29] 曲线能够比较好地呈现这种分布情况,它就是 正态分布曲线 [30] 。正态分布是概率论中最重要的分布。大量的实践结果与理论分析表明,大多数随机变量是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例如测量的误差、学生的成绩、人类的身高和体重、产品质量数据、投资收益率等。

用一个相对简单的例子解释一下正态分布: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把世界上所有的人放在这个坐标系里,横轴表示一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源的总量,纵轴表示与横轴对应的人数(可以想象为占有资源量相当的人在横轴的一个点上“叠罗汉”),据此画出的曲线应该非常接近正态分布曲线。这就是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只有极少数人在资源上极端贫困,也只有极少数人在资源上极端富有,绝大多数人处于中等水平。

这种资源分布上自然的“不均匀”,看上去简单易懂,但古今中外有很多人拒绝理解和接受它。他们甚至拒绝使用“不均匀”这个词,而用“不公平”取而代之。历史上有无数次战争、无数次掠夺,但从本质上看,不过是因为把“均匀”理解成“公平”造成的——把“不均匀”理解成“不公平”,就可以理直气壮打着“公平正义”的旗号为所欲为。

资源原本是有限的,经济学里将这种现象描述为“ 资源稀缺 [31] ”。在整体上资源稀缺的前提下,“资源并非均匀分布”体现在每个人身上,直接的结果就是“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拥有的不够多”。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里,资源稀缺是客观现实,恰因如此,人们的主观愿望肯定不可能全部得到满足。

虽然理解这种现象貌似不难,但在理解之后还能平静地接受就不那么容易了。无法接受这种现象的人直到今天还随处可见。对那些无法接受现实的人来说,其实只剩下一个选择——逃避。和 苏格拉底 [32] 生活在同一时代的 第欧根尼 [33] ,在意识到资源稀缺的时候选择了逃避,他采取的逃避方式是限制自己的主观愿望。第欧根尼对这个世界说:“你不是资源稀缺吗?那我不消费了。我没有欲望总可以了吧?”所以,他主张清心寡欲,累了随便找个木桶住下,饿了到垃圾堆里找点剩饭。他也喜欢享受,但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进而只享受真正零成本的所谓“消费”——例如晒太阳。在这种情况下,他曾对专程来拜访他的马其顿国王 亚历山大大帝 [34] 非常不耐烦:“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大帝曾允诺,会满足他的一个愿望。

2000多年后, 卡尔·马克思 [35] 选择了另外一种形式的逃避——使用幻想。他虽然注意到了资源“分配不公”(准确地讲应该是“分配不均”),但无法接受“资源分配与人性并无关系”这个事实。他认为,“资源的配置应该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在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解释自己对世界的观察之后,他开始幻想,对这个世界说:“你不是资源稀缺吗?没关系。别看现在是这样的,但是,早晚有一天,物质会极端丰富。到那个时候,人们就可以各取所需了!”事实上,在马克思去世100多年后的今天,物质和他做出以上论述时比已经极端丰富,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物质依然稀缺且依然分配不均。

现代西方经济学缘起 亚当·斯密 [36] 的学说,经过 大卫·李嘉图 [37] 的补充,直至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38] ,才算彻底正视了资源的稀缺性,明确了经济学的根本目的——研究“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换言之,要在承认资源稀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提高“效用”。

平静且理性地接受“资源稀缺”这个现实,其困难程度超乎想象,以至从人类整体的角度看,理解并接受这个现实花费了将近2500年——从第欧根尼到凯恩斯。

尽管现实总是让人难以接受,坚强的你却应该坦然。以上种种现实,包括“速成绝无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都既清楚又简单,你必须要接受——不仅要接受,还要牢记;不仅要牢记,还要坚信,不容半点动摇。

最好时常把自己的一些念头记下来,然后与这几条现实对照,看看它们是否与这些现实相符。之后,你会和所有这样做过的人一样,发现自己常常在不知不觉间被一些实际上完全不现实的念头左右。这是正常的。但是,通过不时记录、思考与反省,你会越来越善于甄别那些不现实的念头,进而摆脱它们的影响。这就是差别。很多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么不现实。之前提到的“既勤奋又懒惰”的人群,基本上会把这些现实当作老生常谈的道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不记录、从不反省,才常常作出荒唐的决定,最终堕落到那分田地。

百分之百地接受现实,也许痛苦,但要醒悟——没有其他办法,就像凤凰涅槃,只有浴火才能重生一样。

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时间并非故意要这样做,只因事实就是如此。

[1] 《圣经》:希伯来文הילביב,拉丁文Biblia,英文Bible,原文意为“书”,是犹太教与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的宗教经典。参见链接 2-1

[2] 布兰奇弗劳尔:David Graham Blanchflower,1952年3月2日—。参见链接 2-2

[3] 数据来源:《幸福》( Happiness ,英国沃里克大学安德鲁·奥斯瓦德教授2006年的演讲)。参见链接2-3。

[4] 生活中类似的死循环非常多。例如,在找工作的时候,招聘方要求应聘者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应聘者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而无法获得这份工作,进而没有工作经验……好像永远无法找到工作。再如,你到银行贷款,银行说贷款得有抵押,有东西可供抵押的意思是“你是有资产的人”,而你很可能恰恰因为没有资产才急需贷款……好像永远无法获得贷款。

[5] 大不列颠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简称BNC。极具代表性的当代英语语料库,语料库词数超过1亿。参见链接 2-4

[6] 注意,很多实干家也是这么说并且这么做的。正如本书前面提到的,“做出截然相反决定的理由竟然是一模一样的。”另见本书第1章“何谓心智”一节。

[7] 詹姆斯·卡梅隆:James Francis Cameron,1954年8月16日—。参见链接 2-5

[8] 《阿凡达》: Avatar ,2009。美国科幻史诗电影。参见链接 2-6 、链接 2-7 、链接 2-8

[9] 《泰坦尼克号》: Titanic ,1997。美国灾难爱情史诗电影。参见链接 2-9 、链接 2-10 、链接 2-11

[10] 《终结者》: The Terminator ,1984。美国科幻动作电影。参见链接 2-12 、链接 2-13

[11] 《地心历险记》: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2008。美国科幻动作电影。参见链接 2-14

[12] 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1970年7月30日—。参见链接 2-15

[13] 《盗梦空间》: Inception ,2010。美国科幻动作电影。参见链接 2-16 、链接 2-17

[14] 蝙蝠侠:Batman,美国漫画形象,与超人合称“美式英雄漫画中最广为人知也最受欢迎的两个角色”。其故事曾被改编为电视剧及多部电影。参见链接 2-18

[15] 《开战时刻》: Batman Begins ,2005。美国超级英雄电影。参见链接 2-19 、链接 2-20

[16] 《黑暗骑士》: The Dark Knight ,2008。美国超级英雄电影。参见链接 2-21 、链接 2-22

[17] 代码中的“ foo ”“ bar ”类似于中文里的“张三”“李四”,是一个无特别含义的名字。参见链接 2-23

[18] 循环:Loop。

[19] 尝试到Google上搜索一下“为什么John约翰”(参见链接 2-24 ),通过返回结果的数量就能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曾为此疑惑了。

[20] 流程控制:Control Flow。

[21] 顺序:Sequence。

[22] 分支:Branch。

[23] 可参考Böhm和Jacopini于1966年发表的相关论文: Flow Diagrams,Turing Machines And Languages With Only Two Formation Rules 。参见链接 2-25

[24] 鬯:chàng。①始见之于商代的一种香酒。是用鬯(一种香草)与秬(黑黍)酿制而成的高级酒。用于祭祀、宴饮。②同“畅”。

[25] 其实,更多时候,这句话被孤立地提出来就已经是断章取义了。

[26] 顾长卫:1957年12月12日—,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人,电影摄影师、电影导演。参见链接 2-26

[27] 蒋雯丽:1966年6月20日—,中国安徽省蚌埠市人,演员、电影导演,曾获得众多专业奖项。参见链接 2-27

[28] 《立春》: And the Spring Comes ,2007。中国文艺电影。参见链接 2-28 、链接 2-29

[29] 数学一直是心智相对发达的人类所特有的、不断进步发展的、描述这个世界最为精确的工具——甚至不应该在后面加上“之一”。

[30] 正态分布曲线:Normal Distribution Curve。参见链接 2-30

[31] 资源稀缺:Scarcity。

[32] 苏格拉底:希腊文Σωκράτης,拉丁文Socrates,约前470年—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参见链接 2-31

[33] 第欧根尼:希腊文Διογένης ὁ Σινωπεύς,英文Diogenes of Sinope,前412年或前404年—前323年,古希腊哲学家,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参见链接 2-32

[34] 亚历山大大帝:希腊文Μέγας λέξανδρος,英文Alexander the Great,前356年7月20日或21日—前323年6月10日或11日,即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他被认为是历史上重要的军事家之一。参见链接 2-33

[35] 卡尔·马克思:德文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犹太裔德国人,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革命理论家、历史学者、革命社会主义者。参见链接 2-34

[36]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年6月16日(受洗)—1790年7月17日,英国苏格兰哲学家、经济学家。参见链接 2-35

[37]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年4月18日—1823年9月11日,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对经济学作出了系统的贡献。参见链接 2-36

[38]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年6月5日—1946年4月21日,英国经济学家。他在宏观经济学上有卓越的贡献。参见链接 2-37 nq9ImtFANCJq3fPhZsmZF85QBZHAY9IhrAxZibNh+4Qcu46BlO4MN9aDP/LxRgG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