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害怕未知,害怕不确定的东西。我们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只是我们永远做不到。
一起回想一下。在我们上学的时候,每个班里都有爱钻牛角尖的人。他们认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应该“刨根问底”,要把一切都搞清楚才能罢休,并将这种态度当作不可放弃的真理一般对待。正因如此,他们全然无法忍受任何“未知”的存在,要“冥思苦想”“问个不休”,用上全部精力,以至没有意识到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问题上全知全晓。
大部分人多少有钻牛角尖的习惯,只是程度不同,原因在于对未知的恐惧早已根植在人类的基因中。人们害怕未知,一切未知的、不可知的因素都会严重威胁人们的安全感。
未知因素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力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假设有一个未知因素 X ,它可能导致 A 、 B 两种情况,这时“可能这样、可能那样”的犹豫或许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有第二个未知因素 Y ,也可能导致两种情况,即 C 、 D ,那么, X 和 Y 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有 AC 、 AD 、 BC 、 BD 这4种情况。如果有第三个未知因素 Z ,又可能导致 E 、 F 两种情况,这时就有2 3 ——也就是8种结果……也就是说,随着未知因素数量的增加,这些因素所引发的结果的数量将以几何级数飞速增加——这就是未知如此可怕的根源。
在进入任何一个新领域时,这种压力都能使新手窒息。而已经在那个领域里“浸泡”过一段时间的人,往往早已忘记了曾经面对的恐惧和压力,懒得(抑或不屑)开导或者帮助新手。其实,在更多时候,一些老手实际上不是“懒得”或者“不屑”,而是“没想到竟然连这个也需要解释”。这就像我们每个人小时候要挣扎很久才能学会系鞋带,可成年之后却早已忘记它竟然是一件需要挣扎才能学会的事情一样。而另外一些老手是因为“很快就学会了”所以没想到“竟然有人连这个都不会”。
例如,自学编程的人可能会在教程编纂者全然没想到的地方卡壳。当Google API的文档编纂者穷尽力气去写一个“想让任何人都看得懂”的文档时,他们不知道有些新手看到以下代码,就会先被“ foo ”“ bar ” [17] 这两个词卡住。这些新手会不由自主地问:它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取这样的名字?
事实上,许多“入门读物”中充斥着这两个“怪词”,却几乎从来没有人针对这样的疑问提供充分的解释。
再如,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 循环 [18] 代码块里的起始变量名是“i”。事实上,谁都不是很确定。据猜测,“i”可能是“index”这个单词的首字母。在循环嵌套的时候,第二层循环的起始变量名通常是“j”,但它不是某个单词的首字母,只是因为它在英文字母表中排在“i”之后。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在学英语时,很多初学者有过这个疑惑:“ 为什么‘John’这个名字会被翻译成‘约翰’? [19] 就算是音译,也差得太远了吧?”
这只是几个常见的例子。自学过任何一项技能的人,都能理解这种“牛角尖陷阱”几乎无处不在的事实。
然而,为了进步,我们必须忍受一定的未知。
首先,我们要承认自己不可能全知全晓。有些时候,有些问题没有答案,就好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而有些时候,即便有了答案,其原因也不见得是我们能搞懂的。例如,学编程学到 流程控制 [20] 的时候,会知道这样一个知识:除了“ 顺序 [21] ”,只用“ 分支 [22] ”和“循环”就能完成任何流程——初学者大多会好奇,这是如何证明的呢?这个结论当然是经过严谨的证明才被广泛接受的,但是, 究竟有多少初学者可以看懂证明过程呢? [23] 这时,并不是“反对问为什么”,而是“暂时不去问为什么”可能更划算。
其次,我们要了解未知分为两种:一种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另一种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也许能够解决的。对一个人来说,超过100年就可以算“永远”了,所以,第一种未知对个人来说意义不大,而第二种未知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学习的难度也在于此。“第一章的内容需要在掌握后面某一章的知识之后才能深入了解”,这几乎是所有高难知识体系的普遍特征。也就是说,在“第一章”,我们会有无数疑问,可这些疑问以当时的知识是无法全部解答的,需要我们继续学习,用接下来获得的知识来解答。这就是那些爱钻牛角尖的人最终常常吃亏的重要原因——他们总是想“马上解决当时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做人难”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我们从小时候开始就要做一些事情,而为什么要做,只有长大之后才会明白。记得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威逼利诱”,让我手抄《新华字典》——开始抵触,后来习惯,再后来因为认识很多别人不认识的字而洋洋自得,甚至多年后在课堂上讲“词频”这个概念时,我还常用“ 鬯 [24] ”这个字举例,而它就是那时候我学会的“怪”字之一。手抄字典这项任务我断断续续花了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才完成。现在想来,当年“学”过的那些怪字异词大部分早就还给《新华字典》了,其间获得的好处却享用至今——不怕枯燥,那么枯燥的事情都做过了,还有什么枯燥的事情承受不了?
再强调一次,我们必须接受这个现实——未知永远存在。而后,我们只能不断尝试,适应“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如果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无法忍受未知的存在,也会平添无数的焦虑。焦虑是导致时间浪费、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当人处于焦虑状态的时候,甚至可能出现一切理智都被清空的情况。另外,焦虑的情绪会让人觉得“必须要做点什么”,但是,在缺乏理智的状态下,任何决定和行为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注意,一定要把问题记下来。很多人没有记录的习惯,以至出现因为思考(问题就是思考的起点)后“忘了”而失去获得答案的机会的情况。继续前行,并不意味着忽略问题——它们已被记录在案,也由此获得了被重新审视的机会。不一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因什么由头,你对它们之中的一部分就突然有了明确的解决方案。当然,可能性最大的原因只有一个——你一直在前行,一直在积累,一直在成长。所以,等到答案水落石出的那一刻,你不再是当初无能为力的你,你已经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