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活在自己无知无觉的人生脚本之中。
人生脚本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提出的,他在《语意与心理分析》一书中对人生脚本作的定义是:“人生脚本是童年时针对一生的计划,被父母亲所强化,从生活的经验得到证明,经过选择而达到高潮。”人生脚本和心智策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心智策略更强调行动,而人生脚本探索的是我们为何会有这样的行动。
我们可以借助两个练习来理解人生脚本。
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以下场景:
1.小时候,爸爸是这样对待我的(写出直觉性的 6~8 个词语)。
2.小时候,妈妈是这样对待我的(写出直觉性的 6~8 个词语)。
你会写什么样的内容?或许是严格、指责、挑剔、重视、要求、呵护、不许哭、没有感觉……
保留父母对待自己的词语,用于形容以下场景:
1.现在,我也是这样对待伴侣和孩子的。
2.现在,我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
我们会发现,父母对待我们的语言方式跟我们现在的语言方式十分相通。也就是说,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通常就是现在我们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脚本。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参照脚本去行动。比如,如果父母对我们爱之深、责之切,那么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如果父母很重视我们的感觉,那么我们就很渴望被重视,也容易在集体中突出自己的重要性。
当我们想刻意屏蔽某些感觉时,我们会拼命朝着脚本的反方向行动。这时,我们受伤的情绪其实并没有真正地释放。如果从来访者疗愈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先让他再回到小孩子的状态,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即看见、体验后,情绪才会被释放。这也是我们常说的, 我们咨 询师要处理的不是事件,而是事件里没有完结的情绪、期待、渴望。事 件没有任何问题,那些未完结的情绪、期待、渴望卡住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