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切换”游戏:心理辅导的本质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谈到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方法——治疗者需要首先进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世界,这样才能做到完全和患者处在同一个世界里,也才有机会摧毁这个世界。同理,在戏剧三角的世界里,我们也可以采取相似的方法。来访者可能沉浸于戏剧三角的心理游戏以及角色扮演中,咨询师不妨就和来访者在咨询室里痛快地把这个游戏进行到底,直到来访者真的觉得这个游戏无聊了,角色扮演玩够了,咨询师再建议他把这个游戏丢开,换个其他玩法。

心理辅导就是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游戏不好玩了,开始对咨询师的游戏感到好奇,他才可以尝试这个新游戏,并长期有效地玩下去,那辅导基本上就比较成功了。传统的心理咨询使用共情这项技术,通过共情,咨询师能设身处地理解来访者,甚至比来访者更了解自己。心理咨询师的一部分功能就是引导来访者看见未被觉察的那部分自我。从这个角度来讲,没有有问题的人和不被理解的人。很多人之所以出现心理问题,是因为他们在关系中的能量是被卡住的,一旦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认可、被理解,他们的能量就释放了。进入到来访者的心理游戏,才能对其产生共情。刚开始,来访者也许并没有明显变化——顽固的惯性认知并不会因一句认可的话而产生变化。但是不知不觉间,新的可能性产生了,然后角色也开始发生变化,他们开始从受害者角色向着责任者角色迈进。

从心理能量角度来说,对来访者而言,咨询师其实好比生活里某些能量的代表。可能代表理解,这是来访者认为不理解自己的那些人所不能给予的;可能代表匮乏,能明确帮助来访者表达自己的需求;可能代表未来,与来访者的现在聊聊天。如果咨询师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咨询工作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咨询师借助视觉制造出一个来访者作为受害者的画面,来访者会发现自己在这个画面中缺乏成长的动力。其次,咨询师引导来访者在游戏中将所看到的东西进行重组和强化,并亲自制造一幅责任者的画面。这时来访者会发现,原来在这个有效三角里才有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只有这样行动才能获得想要的理想生活。

其实,这种做法的本质是咨询师给来访者呈现一些不同画面,是他未来的生活可能呈现出来的美好景象,咨询师只是提前让他去感受、去预演。这就好像这是一个剧本,来访者并不需要在真实生活里用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演出来,而是由咨询师直接“放映”给他看。看完后,他就明白需要从中学习什么,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结合下面的引导反思自己、观察自己。

自己的生活里有哪些部分还处在受害者三角里面?

在哪一种关系中,自己还在玩受害者三角游戏?

这个游戏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好处?

这个好处是自己真的想要的还是虚幻的?

自己是想要被理解、被认同、被看见,所以才玩这个游戏吗?

自己如何用责任者的游戏替换受害者的游戏?

如果玩责任者的游戏,自己又会得到什么?

受害者三角和责任者三角恰好对应着两种心智策略:无效的环境可变策略和有效的决策可变策略。我们要从熟悉的受害者三角游戏中跳出来,进入责任者三角里,并从旧的被动策略切换到新的主动策略里——我为自己的人生做主,我去创造自己想要的人生。当我们迸发出这种主动性的时候,内心的力量会变得强大。

活在受害者角色中的人并不会在生活的每个维度都不出色、不成功,相反,很多人甚至在某个维度异常成功,比如事业。这说明受害者角色其实也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从这种角度来看,我们要看见受害者角色的巨大力量,他们实际上是用了无比强大的力量捍卫了自己的位置,引导他们从受害者角色转化成责任者三角,是能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咨询师的任务不是对来访者表示同情或者惋惜,而是要看到他人生的巨大生命力,认识到他不是没有生命力,只是用在了错误的方向,通过转换,他可以朝着崭新的方向出发。对于那些抗拒走出来的人,我们不要强迫他,而是允许他维持这种状态。这就是一种反向的力量,当来访者从咨询师这里得到抱持时,他们会消除抗拒,产生改变的意识。

其实,受害者“不想出来”这一行为背后有它的价值和意义。咨询师的工作不是拉他们出来,而是带他看到成为一个受害者的动机,让他明白是什么吸引自己持续扮演这样的角色。当他真正看透这些,他就不会通过受害这一形式来获得益处,而是带着觉察的状态通过其他方式获益。比如我们前文讲到的“孤独的小女孩”,这好像是一个受害者的故事,其实她得到的益处就在于可以表达对父母的不满。一旦成为责任者,就意味着要放过人生中的加害者,所以很多人不愿意转化到上三角中就是不愿意放过加害者。反过来,不放过别人,使自己一直待在受害者角色上,也就意味着不放过自己。

改写人生故事练习

1.从受害者三角的角度讲一段自己的人生故事。

2.带着觉知,从责任者的角度重新讲述这一段故事。

3.从创造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这段故事。

4.思考不同的戏剧三角带来的觉知和新的行动是什么。

一个个案做完练习后这样分享:我有一个受害者故事,小时候我喜欢唱歌、跳舞,但弟弟不喜欢,妈妈从来不鼓励我、表扬我。我觉得妈妈特别不公平(1.自我讲述)。当我这样说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是渺小的、不被看到的(2.觉知)。当我作为责任者的时候,我意识到即使妈妈不表扬我、鼓励我,我也有能力嘉奖自己(3.重新审视)。我终于有一种存在感,我感觉自己正在绽放(4.新觉知)。

这个个案给我们呈现的画面是:在我们的人生里,我们常把自己变成了配角,而一旦我们明确“我”是人生里的主角,“我”来演绎我的人生,“我”所蕴含的力量就迸发出来了。

因此,在戏剧上三角中,责任者角色表达的是:“我”是人生的主角,而受害者角色往往把“我”放在人生的配角位置上。 TLuQYsmKWecmB8WfEbmudqZdtWabhjRuGr47zRghXJ4XO1jjTuuxyCqdPFlZ4pR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