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角色成瘾:为何我们会顽固地待在受害者三角里

很显然,受害者三角是一个恶性循环,不管我们处在受害者、加害 者还是拯救者的角色上,都走不出内心的囚笼。除非“切换”到责任者 三角里,我们的人生才开始拨开阴霾见月明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其实并不愿意去转化,他们会努力去巩固自己的位置和心智策略。很多受害者学习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解救自己,而一些拯救者选择治病救人的工作是为了巩固自己的位置和强化某种感觉。这样的个体一旦陷入某个剧本,就会稳定地扮演着特定的角色,无论他们遇到什么样的人,都能使对方配合自己扮演好这一角色。相对来说,受害者的内在顽固性更强,因为这一角色的潜在好处有很多,这些便利使受害者处在心理舒适区内,改变起来就会非常困难。

从本质上来说,加害者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让我们 受害,只有我们自己 。如果加害者这一角色有存在的意义,一定是我们允许它存在于这个位置。很多待在受害者位置的人活得很痛苦,他们期望可以通过惩罚自己来惩罚对方。所以,不放过对方,其实就是不放过自己。从这个意义来看,拯救者、加害者、受害者都是我们自己。我们的痛苦本身就是自找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想要借助外力来走出痛苦,往往难有成效。

我有一个个案,她对自己的原生家庭不满意,觉得家庭里没有爱,只有伤害。她常常暗自嗟叹:我怎么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我渴望有一个人可以救我于水火之中。事实上,在她的戏剧三角里,她一直扮演的是受害者角色,想找一个拯救者来帮助自己。她在内心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角色,并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一旦找到,她就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当遇到这样一个符合理想角色的人后,她便不顾父母的阻拦,义无反顾地离开了觉得没有爱的家庭。这样的案例很多,面对这样的婚姻,我们需要探索一点:这种婚姻中真的有爱吗?如果有爱,那除了爱,还有其他成分吗?

从角色动机上来看,这名个案结婚的动机是为了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这从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在证明父母对自己的加害。如果她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位置上,把伴侣放在拯救者的位置上,那新家庭中必然还会出现一个加害者,这样的恶性循环还是会在她身上延续。

还有一种现象,很多人明明到了适婚年龄,却迟迟不结婚,不想离开原生家庭。这种人在戏剧三角中常常是一个拯救者,也许父母的婚姻并不那么幸福,在他们的心里,父母中有一个是受害者,有一个是加害者,自己就扮演着拯救者的角色。他们希望通过继续留在家里来完成对父亲或者母亲的拯救。在他们的心智策略层面,拯救了父母一方,就等于拯救了父母的婚姻。父母的婚姻完整了,自己的家庭也就完整了,这也就等于拯救了自己。但是事实上,他们谁也拯救不了,这样的角色认知会影响到成年后他们对男人和女人的关系认知,进而影响到自己的亲密关系。

在戏剧三角里,当我们身处其中一个角色时,总是会无意识地在生活中去抓取或筛选符合自我价值和自我拯救的那些角色。从这点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在玩这样的心理游戏。我们不自觉地各自玩着各自的心理游戏,这导致我们没有办法去真正了解他人。所以,我们常说的关系不好或者在关系中不幸福,并不是因为关系无效,而是因为游戏的互动太无效了。

关于离婚,也有三种常见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坚守婚姻型。 这种人的婚姻已经非常糟糕,完全没有爱可言了。但是他们就是坚决不离婚,还会拼命讨好、迁就对方,通过各种方式挽救婚姻,哪怕自己的尊严被对方践踏。这种人的内部动力有部分源自父母的婚姻不幸福,而自己想要通过婚姻的完整来防止步父母的后尘。这是一种对父母婚姻和自己人生的拯救。

第二种类型是必须离婚型。 这种人自身的婚姻并没有多大问题,却执意要离婚。他们的内在动力有一部分是源自对父母生活模式的反抗。比如,父母明明彼此伤害,却就是不离婚,而自己果断选择离婚,也并非是自己的内在需要,而是想要“示范”给父母看:自己离了婚也可以活得很好。这是对父母中受害者一方的拯救。

第三种类型是迫切回归型。 这种人的婚姻并没什么问题,却执意要离婚,因为离婚后的自己就又可以回归父母的家庭中,去满足父母对自己的需要。这种人跟执意不结婚的人内心有相同的动力,就是想要去拯救父母,去维系父母的婚姻和家庭的完整。这些策略都是“孩童策略”,如果一个成年人依旧存在这样的心理动力,说明他的心理年龄还很小。 ETlCdDKgOM4CICwOD/s1m6z18Fa8/V5az189kG9/hxWYpJu+eT8sFxXuXaTCQLD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