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受害者三角:受害者、拯救者、加害者

如果一个人在心理世界中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那么在他的人际关系中,就总会有人扮演加害者和拯救者的角色,以此来形成相对稳定、轻易不会改变的关系模式。受害者所感知到的生活都是不公平的,关系是令人心累乏力的,世界是残酷的,甚至所有人都是不善良的,都想要操纵和利用自己的,他们会长时间处于焦虑、害怕、羞愧等情绪状态里。他们最擅长的心智策略是抱怨、指责、合理化等。

加害者对世界和关系都存有敌意,为了获得关系中的安全感和掌控权,他们会通过言语和行为去控制对方,让对方感受到压抑、自我贬低和产生无力感。他们呈现出的情绪状态常常是烦躁的、易怒的、不平静的。

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关系就仿佛一个跷跷板的两端,彼此一直在促进、 强化和共生,而拯救者的存在则使得这段“施虐—受虐”的关系更加 稳固。 拯救者为受害者和加害者而奔波,他们会怜悯、心疼受害者,并因此迁怒于加害者。拯救者把拯救别人的人生当作自己的人生使命,并在为他人解决生活冲突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和价值感。扮演拯救者的个体其实是自我加冕,因为没有人来要求他们拯救别人,他们只不过是放大了自己的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理解这三个角色概念。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给孩子的感觉一直是对立的、分裂的,特别是妈妈很强势,爸爸很弱势,那孩子就会在心里对父母下一个定义:爸爸是受害者,妈妈是加害者。接下来,他自然而然会产生这样的内部动力:我要做拯救者,去拯救处于受害者角色上的爸爸。这样,这段三角戏剧就上演了。

事实上,父母的这种关系模式常常是相互强化的,处在弱势地位的爸爸在“诱导”妈妈“欺负”自己,扮演受害者;处在强势地位的妈妈在被“鼓励”去“欺负”爸爸,扮演加害者。如果从这种更深的层次来分析的话,双方是在相互加害,相互受害。但是孩子看不到这个层面,他只会从自己的直观感觉、肉眼看到的事实来分析,所以他会扮演拯救者,并介入父母的关系中,去巩固和强化这个三角模型。

再比如,现在有很多二胎家庭,如果父母都很严厉的话,老大的性格就很容易自卑、敏感。等到老二出生后,老大就更会觉得孤单。这时候,老大特别容易将自己定义为受害者,并将父母和老二视为加害者。在有了这样的角色定位后,老大更会自怨自艾,抱怨父母的不公,埋怨老二的出生,再也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 KCpP9rLUWZHDkRtJyg7QV66JdQFMSR37g/i92u6w1luSbjorTkb81FFK6PhwqUk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