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早年心理营养喂饱一生

弗洛伊德认为,6岁以后没有新鲜事。孩子的心灵在6岁以前是完全打开的状态,外界向他植入什么信息,他就接受什么信息。这就意味着,一个孩子在6岁前所接触和吸收的心理营养构成了整个人格的原型,而心理营养是不良还是富足,主要取决于亲子关系的好坏。因此,我们在一直强调,亲子关系是孩子未来与整个世界的关系原型。

孩子所获得的心理营养决定了他与世界的交流方式,包括面对挫折时是如何反应的,面对喜欢的东西是如何争取的,面对不想做的事情是如何拒绝的。如果一个孩子在面对喜欢的物品时会积极争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那么长大后他也会运用这套策略去捍卫自己的权益。而一个面对挫折时胆怯、退缩的孩子,在长大后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勇士。所以,孩子的心理营养对其整个人生都至关重要。

心理营养不足的孩子很容易出现激烈的情绪反应。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都会引起躯体的反应。喜伤害心脏,怒和悲伤害肝脏,思伤害脾,忧伤害肺,惊和恐伤害肾脏。每一种长期存在或者剧烈产生的情绪都会给身体带来一些疾病,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心身疾病。

有位妈妈带着孩子来找我(徐秋秋)做咨询,这个孩子正在读幼儿园,但是每个月只能去三五天,其余时间都要在家打点滴。通过诊断,我发现孩子在通过生病来回避上学,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属于症状获益。所以,我这样跟孩子对话:“如果你不想上幼儿园,你可以直接告诉妈妈和爸爸,不需要用生病的方式。”

在我表达出孩子的行为动机后,孩子沉默了片刻,突然站起来走到妈妈身边哭起来。她一边哭,一边抱怨:“我跟你说过好多次不想去幼儿园,你都不同意。”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孩子的思维中,她自己能做的都已经尝试过了,但是依然没有实现自己的目的。于是,她最终寻求到生病这个方式迫使父母满足自己的愿望。这个孩子之所以会如此频繁地生病,并非是装出来的,而是她在与父母的关系中积压了很强烈的情绪,情绪借助身体表现出自己的求助信号。

在亲子关系这种心灵契约中,如果父母能够及时补充孩子的心理营养,懂得在互动中时刻重视孩子的心理变化,那么他们在经营亲子关系这一课题上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好的心理营养是什么?

既然心理营养如此重要,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什么呢?是爱。更直观来说,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有爱的、温暖的、支持性的环境。所以,一个家庭的味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不相爱、脾气暴躁、没有耐心、常常吵架,那么他们给孩子提供的家就是一个战场,家里的味道也是糟糕的、压抑的、血腥的。如果父母相爱、彼此支持、相互理解,那家里就会充满爱的流动,孩子所感受到的家的味道也一定是甜的、美好的。这两种家庭味道会养育出截然不同的孩子。

小练习

我们可以做一个练习来回味自己家庭的味道:

拿出一张纸,根据你的直觉,用3~5个形容词来描述家的味道。

做完这个练习后,我们也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向外人渲染自己的家庭是美好的、有爱的,但是此刻写下的却都是一些消极的形容词,比如冷漠的、压抑的、无聊的、伤害的、吵闹的。

有对父母带着孩子来找我(徐秋秋)做咨询,这个孩子表现得特别沉默,不爱说话,也不愿意跟人有眼神交流。他们做这个练习时,孩子写出的形容词是抗拒、冷漠、冲突。这其实就是孩子真实感受到的家的味道。如果孩子所感受到的家庭环境是冷漠的,那么他也很难在其他情境中呈现出温暖、阳光的性格。

家庭的味道是可以经营出来的。父母要重视亲密关系,而且要认识到亲密关系甚至比亲子关系还重要。父母相爱的家庭一定有美好的味道,但是父母都爱孩子的家庭却不一定有美好的味道。对于孩子来说,他来到世界上所认识的第一段关系就是父母的亲密关系,他会从父母的相处细节来学习如何跟他人相处。比如:

父母平时是如何互动的?

当有冲突时,父母是如何化解的?

当意见不一致时,父母是如何沟通的?

父母双方对彼此的评价是怎样的?

如果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是相互贬低、冲突、争吵、仇恨,孩子就会觉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这样的,自然也会将这种相处模式复制到未来的各种关系中。

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是父母能量的结合。每个孩子的潜意识中都有这样一个使命:维护父母之间的爱。如果父母不相爱,孩子就会出场,通过自己的方式维系父母的感情,让父母回归到爱中。我们在前文提到的症状获益就是孩子常会无意识选择的一种出场方式。当孩子察觉到父母之间出现问题时,他们可能会生病,比如得抑郁症。他们通过疾病的方式来吸引父母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使父母重新建立合作关系。所以,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如果父母真的不相爱了,却为了孩子还要继续生活在一起。即便是父母离婚了,双方也可以给孩子提供好的心理营养。如果是妈妈在独立抚养着孩子,那对孩子来说,“好爸爸”的形象就是需要妈妈去塑造的,这样孩子才能获得来自父母双方完整的爱。但如果妈妈对前夫还有恨意,她就极有可能把孩子当作战友,引导孩子仇视自己的爸爸,这样孩子就无法真实感受到爸爸对自己的爱,那么来自爸爸的能量供给就中断了。

一个家庭的味道,除了需要父母用心经营外,还跟父母的人格状态相关。我们可以理解为,父母的人格状态决定了孩子的人格状态。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多父母不喜欢自己孩子的性格,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性格中就有这样的部分。从投射的角度来说,父母所不喜欢的孩子的部分,恰恰是自己无法接纳的部分自我。

有位父亲总是抱怨孩子在同伴面前太懦弱,但事实上,这位父亲在单位就是个受气包。他从不敢争取自己的利益,也不敢表达自己,却希望孩子成为跟自己相反的人。这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孩子从父亲身上习得的就是懦弱、自卑的人格。

还有些父母觉得孩子整日心事重重、苦大仇深,不懂得表达和调节情绪,那就要反思一下自己处理情绪的方式。也许是因为孩子在看到妈妈心情不好时询问:“妈妈,你今天不开心吗?”妈妈却回复说:“没有啊,我今天很开心。”父母当然是出于善意,不想给孩子徒增负担和烦恼,但是给孩子示范的却是言行不一,掩饰情绪。

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人格状态,孩子自然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U155lrk/8ss1jK1F8sT2hsLGpaMVGdnEhQ/O41Msbtnez38wo3eRqkCDeah+S4s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