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味着夫妻双方通过孩子建立了一个终身的连接。即使这对夫妻未来要分开,三人之间的结构也一直保持着“心理铁三角”关系。在三角关系中,只要两条线的位置不变,结构就不会被改变。作为生命结晶的孩子,他与父亲和母亲的关系是恒定的,即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是不会改变的,那么夫妻二人也就建立了一个永久的心理连接。所以,夫妻二人的直线关系结构是比较不稳定的、简单的,而有孩子后三方组建的三角结构是更复杂的、稳定的、紧密的。
当夫妻有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所有家庭成员的心理结构都会发生本质变化,但大多数父母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往往会措手不及,在心理、思想、认知、能力、技能等很多方面都没有真正做好成为父母的准备。一来社会缺乏对父母这一转型期的心理建设,二来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为人父母是一个专业的事情,需要投入学习,储备专业的养育知识,因而不知道如何科学育儿。这就造成孩子的教育需求和父母的匮乏准备之间的鸿沟。
如果夫妻没有准备好,那么孩子的到来反而成为夫妻关系的第一次创伤,夫妻关系会受到很大的挑战。例如,新手妈妈在生育后常会产生焦虑、急躁、抑郁等情绪,她会非常需要丈夫的支持,然而很多丈夫却不知道该如何提供支持。这时,新手妈妈就会产生诸多抱怨,从而导致关系疏离,很多夫妻之间的“战斗”随着第一个孩子的出生便拉来了帷幕。
在没有孩子的时候,夫妻关系尚可,都还能顾及彼此的需要,但一旦有了孩子,就会出现夫妻双方给彼此的支持力不够、互不理解的情况。加之,夫妻二人因孩子的到来需要承担更多的角色和任务,二人问题也变成三人问题,局面更加复杂、错乱,让人应接不暇。
家庭有了孩子以后,夫妻两人都拥有了三重核心身份。男人在单身时只需要赚钱养活自己就好;等结婚后,他新添了一个身份,就是别人的丈夫;等到有了孩子后,他又新添了一个身份,就是孩子的父亲。所以,对于父母双方来说,他们需要同时扮演好多重身份:丈夫/妻子、父亲/母亲与自我。三重身份之间相互影响,如果一个男人在父亲这个角色上做得不好,那么妻子就会对他作为丈夫这个角色上的表现大打折扣;如果一个男人在工作上表现不佳,比如被裁员,那么妻子会对他在丈夫和父亲两个角色上的表现有更严苛的要求和评判。
女性也是一样的,她们不仅要做好妻子和母亲的角色,还要做一个支持者去教会丈夫如何做一位父亲。所以,如果夫妻两个人都能成为彼此的支持者,丈夫支持妻子做妈妈做得更加温暖,妻子支持丈夫做爸爸做得更有力量,这个家庭就会更和谐。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夫妻往往不仅没有支持对方,还在评判对方,从而导致家庭矛盾的发生,给夫妻关系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很多女性学员来上课时也会抱怨:为什么是我在学心理学?为什么丈夫不学呢?她们在学习心理学后没有得到更多的支持力,而是有了更多评判的武器。更可怕的是,她们刚开始的评判还不是专业的,学习心理学后的评判会更专业。妻子会评判丈夫:“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中断,孩子没力量全是你的原因。”这可能也是很多人并不支持伴侣学习心理学的原因,因为伴侣在学习之后会把心理学当作武器来评判自己。
学习如何当父母,是为了让自己更有力量,而不是让自己凌驾于对方之上,对对方横加指责和批判。也就是说,我们学习是为了有能力转化自己的生命状态,去觉知以前在生活中没有看见的爱,变成一个更温暖、更有爱的力量的人,这样我们就能带着更多的温暖和爱回到家庭中。
在没有孕育孩子之前,很多女性都没有得到别人对自己即将成为母亲这个角色的支持,也没有人告诉她们应该如何做母亲,应该有哪些心理力量,更没有人告诉她们应该如何照顾自己。她们了解的更多是一些实际技能,例如分娩的技能、照顾孩子的技能、关照孩子心理的技能。因此我特别建议女性能主动学习这些重要却缺失的知识,能够在孕育孩子之前、之后,乃至整个人生中支持自己,并引导别人支持自己。其实这个过程是学会自我身份定位的过程,能让自己有更清晰的身份去支持自己,应对生活。
一旦女性被赋予母亲这个身份,这对自我身份的扰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当她们作为母亲全身心地支持孩子,而自己却得不到支持的时候,心灵就会出现一些空洞。这时候,她们会生发出许多委屈、抱怨的情绪,在心理上处于受害者的状态。很多女性做了母亲就变成怨妇,原因就是她们把注意力只放在做母亲这一个角色上,而丢掉了其他角色的支持力。这时候丈夫应该更关注妻子,因为孩子在小时候对父亲的需求是很少的,如果他们能够多多支持妻子的话,整个家庭的味道会变得非常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