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偏差行为的背后是缺少心理营养

儿童心理学家菲尔·戈登博士通过40年的研究发现,很多父母往往只能看到孩子的逆反、攻击、欺凌、撒谎等偏差行为,却很难透过这些行为看到孩子的内在动机。如果父母能及时了解孩子背后的心理需要,多尝试几种方式满足孩子的内在动机,孩子的偏差行为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蒙台梭利为我们描述的正常儿童的模样是:有尊严,举止得体,热爱学习,有良好的控制行为和情感的能力,自信,善于思考,没有恐惧,没有过多的幻想,不迷恋玩具,也不说谎。其实,只要父母用对方法,就可以培养出这样的天使。

孩子的偏差行为往往有两种内在动机,分别是吸引父母的关注和争取权力。如果孩子的动机得不到满足,常表现出的偏差行为是叛逆、搞破坏、报复和自暴自弃。

只有得到父母的关注和重视,孩子才能获取充分的心理营养,进而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可是很多父母却常常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陪伴孩子,或者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照顾年幼的孩子(家庭有两个及以上的孩子)。那么孩子往往就会通过捣乱、犯错等叛逆的方式吸引父母的关注,并不断重复这类行为。这时候,父母需要忽视孩子的偏差行为,多关注孩子的正向行为,并主动地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关心和关注。

孩子在2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开始学会说“不”,开始尝试为自己“做主”。如果父母的控制欲比较强,习惯为孩子包办一切,那么孩子就容易因为争取权力而出现偏差行为。他们认为,只有和父母对着干,才能不受人控制,才能彰显出自己的重要性。比如天气很冷,父母要求孩子穿厚衣服,孩子偏偏不穿,或者通过拖延来折磨父母。这时候,父母要退出权力之争,放手让孩子自主去选择,并教会孩子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另外,孩子的性格也会影响内在动机的表现形式。如果孩子偏外向,他会通过干扰父母的方式来获取关注,比如当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时,他会跑到父母身边说话,要求父母配合自己、帮助自己等。如果父母没有给予及时回应,孩子就会发脾气、哭闹,惹父母生气。如果孩子偏内向,他们常常会通过被动反抗来吸引父母的关注,比如故意搞破坏,故意拖延,做事磨磨蹭蹭,或者变得懒惰,让父母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如果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深深的伤害,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举动,也就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比如他们会破坏父母的东西,和父母爆发冲突,甚至会通过伤害自己来惩罚父母。这时候,父母一定不要反击,不能再责怪和处罚孩子,而是要和孩子修复关系,重新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

如果父母有完美主义倾向,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但孩子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这时孩子就会有很低的自我评价,觉得自己很笨、很无能,未来也不敢去尝试新的事物,变得自暴自弃、习得性无助。这时候,父母应该降低对孩子的期待,积极地去寻找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鼓励孩子重塑信心。

习得性无助来源这样一个实验:实验者把狗关到一个笼子里,笼子内有一个踏板,狗只要一踏上去,就会被电击。这个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施电击,刺激狗能快速跑出笼子。但结果是,狗被电击以后,就因害怕而不再尝试跑出笼子。接下来,实验者将狗放在一个新的笼子里,踏板也没有电击,但狗却不再尝试出去。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现象。

需要提醒的是,这两种内在动机仅适用于解释童年期孩子的偏差行为。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内在动机会发生变化,比如更渴望理解和支持。这时候,父母就要承担起精神领袖的角色。当亲子双方发生冲突时,父母要有主动破冰的仪式。相比孩子,父母的心智更加成熟,更容易理解和找到问题所在,因此主动做出改变和调整,才能够引导孩子更积极地配合解决问题。 IieSF5iIfgl/JFcxGg2ddkiz0S/vfO0iqQdDw+YQq0dAblkoGDXKGYqmgkADTge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