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顿悟与渐修

中国人大都听说过“一指禅”这三个字,也大都在一些影视剧中见过它的强大威力,但很少有人知道,最早的“一指禅”不是指功夫,而是源自一个著名的禅门典故。

话说唐武宗年间,浙江金华有个僧人,单独结庐修行,因为人们对他的俗家姓名、家乡等信息一概不知,只晓得他经常念《俱胝观音咒》,便称他为俱胝和尚。

有一天,俱胝和尚正在自己的草庵里打坐,忽然闯进来一个尼姑,这个尼姑自报法号“实际”,然后绕着俱胝和尚的禅床连走三圈,接着用挑衅的口吻对俱胝和尚说:“听说你修为很高,我且问你,我刚才这是什么意思?你若说对了,我就把头上的斗笠摘下来,给你施礼!”

她绕着我的床走三圈,是什么意思呢?这问题可把俱胝和尚难住了。尽管他明知里面蕴含着无限禅机,但一时之间怎么也捉摸不住。俱胝和尚很好学,当下向对方虚心请教。对方却咄咄逼人,又问了几遍,见俱胝实在不知,便合掌一礼,转身离去。

这让俱胝和尚很受刺激,他心想,亏我还是堂堂大丈夫,见识竟然不如一个比丘尼,我明天就去云游四方,一定要找到答案。说来也怪,当天晚上,俱胝和尚竟做了个怪梦,梦中有一个声音告诉他:“你不必云游,十天之后,就会有肉身菩萨(简单来说就是还在世的出家人)来指点你。”梦做到这里,俱胝和尚就醒了,觉得那个声音似乎还在耳旁,便打消了云游之心。

十天后,果然来了一位高僧——早已名满天下的天龙禅师。俱胝就问天龙,什么是佛法?天龙禅师并不回答,只伸出右手食指,向空中一指,俱胝就大彻大悟了。从此之后,俱胝的名气也渐渐遍布天下,但凡有人来问他,佛法是什么,他便伸出一指,一个字也不说。说来也怪,那些人见了他的一指,也像当初的他一样,立刻晓悟。天长日久,得了个“一指禅”的美名。

后来有一天,俱胝和尚有事外出,适逢有人来参访,见俱胝不在,只有一个小沙弥,非常失望。不料这个小沙弥说:“你有什么问题直接问我吧,我自幼跟师父修行。”那人见小沙弥挺有自信,就问他什么是佛法?小沙弥当即效仿师父的样子,竖起一指,说“就是‘这个’。”那人见了非常高兴,马上跪下来道谢,离开后又广为传诵。没多久,俱胝和尚就听说了这事,因此特意提前回庵,把小沙弥叫到身边,问他:“听说你会佛法,是吗?”“是。”“那你告诉我什么是佛法?”小沙弥立即伸出一只手指——但伸出来就缩不回去了,俱胝把这只手指按在桌上,拿出一把刀子,竟把它割断了!小沙弥哭得撕心裂肺,未几奔向庵外,准备去外面抹眼泪。这时,俱胝忽然叫住他,又问:“什么是佛法?”小沙弥再次下意识地伸出指头,但一看,原先那根指头早已不见了,顿时明白了什么,高兴得拜倒在地。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也。那个小沙弥到底明白什么宝贵的道理,竟然被割了指头还挺高兴?先哲并未明示,这里不便妄说。我们只问:俱胝为什么要割掉小沙弥的手指呢?

在我看来,俱胝多半是认定小沙弥根本不懂佛法,却装作精通,这对别人是误导,对自己是自欺,比无知更可恨。不管是禅门中人,还是红尘中人,这都是做人的大忌。如果我们再结合其中的禅意来看这件事,就更能认同俱胝对小沙弥的教导了。伸出一根手指头到底是什么意思?无非是“万法归一”四个字。后世禅宗据此总结认为,那根手指的意思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俱胝一指,即是全宇宙,指天指地指人间,指永恒,指生命,指无限,比上一节中故事中提到的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佛祖的手指还更包罗万象,这岂是一个小小沙弥所能完全领悟得了的?而俱胝以及那些见到俱胝及小沙弥伸出手指就能顿悟的人,之所以能领悟,在于他们在此之前做足了功课,苦思良久,只差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绝不是任何人见到一根手指就能悟道的。对于那个小沙弥来说,如果不让他懂得这些,可能只会害他一辈子也悟不到真谛。所以,禅宗提起俱胝那把割手指的刀,不称其为杀人刀,而是认定其为大慈悲的“活人剑”。当然,这种“活人剑”及类似的教学方法,现在千万不要盲目模仿,否则即便抛开法律问题,至少也已落了窠臼,是“小沙弥一指”的另类重演,不符合禅的精神。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聊一下“顿悟”与“渐修”的关系。其实,二者都是禅宗的法门,只是因为六祖惠能之后,讲究顿悟的南禅一派日益兴盛,而倡导渐修的北禅一派日渐没落,人们才会在提到禅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顿悟。其实顿悟也好,渐修也罢,说到底,都是为了一个“悟”字。如果能够“悟”,渐修有什么不好?世人尤其是今人之所以喜欢顿悟,实在是因为人们大多想少花力气多收获。想想看,读几个禅宗的故事,就大彻大悟了,这多好。但天下哪有那么多的好事?一个人,连基本的佛学名词都没搞懂,是谈不到悟的,自欺还差不多。当然,话说回来,这并不是说顿悟不好,只是说修行顿悟法门需要有相当慧根,门槛不是较高,而是很高。连六祖惠能本人都说:“我此法门,乃接引上上根人。”否则,还是先去渐修的好。而渐修,说简单点就是一五一十地修行,慢慢来,这办法看起来笨,但其实谁也逃不过,因为没有量变,哪来的质变?我们前面提到的,以及下面将要提到的所有顿悟者,在顿悟之前,都渐修过,只是渐修的方式不尽相同。比如“顿悟”的实际创始人六祖惠能,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个文盲,连佛经都读不了,因此有些人认为他自然与渐修无缘。其实不然,真正的佛法在生活中。再说,无论是谁,顿悟了之后,也还是要渐修的。只有不断地渐修,才有不断地顿悟。

再放眼整个佛教界,那些禅宗之外的宗派,以及我们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无一不是渐修在前,顿悟在后。有些脑筋灵活之人,或许在某一时刻不需渐修就能顿悟,但不下功夫,不可能时时处处顿悟,在一些专业领域更是如此。举个例子:让一个不懂航天的人去顿悟一下嫦娥号,他能顿悟出来吗?

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渐修与顿悟相结合。同样的道理,前面我们说过,做人一定要信自己,信自己是根本信仰,但是人又不能除了自己什么都不信,谁也不信,否则就不是自信,而是自负、自傲乃至拿着无知当个性,拿着小聪明当大智慧了。那样,人就会狂妄,就会浮躁,就会肤浅,就会失败,就会令人生厌。人应该有志气、有豪气,同时也应该保持一颗敬畏、虔诚的心,那样,才不至于在人生的道路上跑偏。 7KkwCRBwlcSlpJxgK+2SCje0hLaatazCzyDG3noyDY0AwFUXv8AIkx4JajhJ/YT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