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心开了,也就开心了

在中国,说到读书,必然绕不过佛家经典。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各类佛家经典如《金刚经》、《坛经》、《四十二章经》、《百喻经》等,是知名度及刊印量仅次于《道德经》的文化名著。之所以称其为“名著”,而不是“经书”,在于它们首先是一部文化典籍,其次才是一部宗教经典。说到静心,更不能不提佛家经典。因为静心本是佛家的入门课。而且,无论是“人在棘中,不动不刺。心在红尘,不动不伤”等经典格言的广为流传,还是“风动幡动,仁者心动”等禅门公案的脍炙人口,抑或是民间与之相关的口耳相传的佛教传说,都从侧面说明,静心不仅是佛家的入门课,也是我等凡夫俗子们的重要一课。

在过去特定的时期,佛教一度被视为迷信。应该说,佛教有一定的糟粕,然而世上有绝对没有糟粕的文化吗?没有。有糟粕,扬弃就是了,没必要一棒子打死。尤其是中国人,可以说,认识佛教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所以,在对待佛教经典这方面,我们首先要静下心来。

有人说,念经、抄经能让人静心,我并不这么认为。什么叫佛?说白了就是觉悟者。如果不能通过读经了解、掌握相应的智慧,即便能静心,也是表面的静,难以持久的静。至于抄经,它仍然只是一种形式,那些通过抄经而得到了心灵滋养的人,练习一下书法,写写其他的字,多半也能取得宁静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读经,本质上还是读书,与读其他任何书没什么区别,关键还在于了解其内容,汲取其思想。

有鉴于佛教经典众多,其内容更是博大精深,一一探讨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我们不如从下面这个有针对性的禅门公案(汉传佛教禅宗的小故事)入手,挖掘一些现代人亟须的正能量:

佛教史上的著名禅僧云门文偃,有一次问诸弟子:“大家参禅已经很久了,相信心里都有所领悟,只是深浅不同,不过没什么关系,参禅就是一种修炼,修炼到一定程度,才有顿悟入佛的那一天。现在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测试一下大家的修为。你们开悟前的情况我不管,我只问开悟之后的情况是什么样的?你们谁能告诉我?”

众弟子默不做声,很久都没有人出来回答问题。禅师心知大家悟性还浅,都回答不了,便自问自答:“开悟之后的日子,每天都是好日子。”

众弟子听后都点头称是,其中不少人因此大大精进了一步。

什么叫参禅?这个概念很难把握。甚至于单是“禅”之一字,我们就没法解释清楚。禅,玄之又玄,但绝非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无论禅有多玄,它都必须建立在“好好生活”的基础上。同样,如果有一种信仰让人与快乐、幸福、好好生活等概念背道而驰,那么它就是毫无疑问的邪教。

我们之所以从禅宗入手,在于禅宗在中国,早已超出了佛教的范畴。参禅,绝不仅是佛门子弟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包括唐代大诗人王维、白居易、孟浩然,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内的很多士大夫,或者叫知识分子,都是禅道中人,亦有大量上佳的禅诗禅作传于后世。在普通百姓中间,人们不也常有“口头禅”的说法吗?禅宗的影响可见一斑。

当今世界,伴随着禅宗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尤其是在某些禅宗人士有意无意地创造或“改造”下,禅早已脱出宗教哲学的范畴,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哲学,更适合大众口味。在欧美国家,参禅都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又哪里有什么僧俗之分?

另外,选择禅宗入手,还在于它尤其讲究“顿悟”。所谓顿悟,简单来说就是让人在刹那间领悟。这固然需要一定的根器,但很多时候,它并非不可捉摸。比如上面故事中的禅师所说的,“开悟之后的日子,每天都是好日子”,就很容易理解——幸福跟着快乐走,快乐跟着心态走。只要心态好,日子便不愁好不起来。

当然,人生并非只有好日子。有些日子的确糟糕,有些糟糕甚至无法改变。但生活越是糟糕,我们便越是需要好心态。佛教讲究静心,而禅宗不仅讲究静心,还讲究“转心”,认为“境随心转”。所谓“转心”,无非就是让人调整心态,在不如意中尽量保持乐观、保护高昂的斗志。

说得再简单些,“转心”就是让人学会把坏事看成好事,在不好中寻找好。只要找到那个点,心情就会好,心情好了,事情往往也会改观。退一步讲,就算事情未出现改观,但生活绝对会向着快乐的方向前进。

“顿悟”,首重一个“悟”字。而悟的前提,则是打开心胸。人世间的事情,只要往开处看,再倒霉的事情也没什么大不了。若是悲观沮丧,平平常常的小事也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换言之,人们之所以不快乐,不开心,不幸福,未必是生活本身有多不幸,而是因为他们的心灵封闭。心开了,也就开心了,这是个大多数人觉得简单但却不明白的道理。

关于禅宗,关于禅,这里只需记得:“开心”一词,是形容词,也是动词——想开心,先打开自己的心! GKyBSMs993HLOSVCWBytJrn0vsyzDU9E2CtyD4dxk7iPKBBSK9Arwe2U5Dj07s5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