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言行勤俭可修己治人

修己治人之道,止“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四语,终身用之有不能尽,不在多,亦不在深。

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于德者,约有四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睟面,孔颜曾孟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自恨少壮不知努力,老年常多悔惧,于古人心境,不能领取一二。反复寻思,叹喟无已。

自身修养和治理国家的道理,归根结底是四句话:“勤于政事,节俭持家,说话忠信可靠,行事诚实无欺。”话不在于多少也不在于深刻与否,关键是能终身使用,就会受益无穷。

古代圣哲的胸襟十分宽广,而达到至圣大德的,约有四种境界:诚恳谦恭,注重自我修为而萌生出聪明睿智,这是程颢和程颐的主张;诚恳到了极点以至于感动神灵,达到可以生而知之的效果,这是子思的遗训;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所以身体健康面无忧色,这是孔子、颜回、曾参、孟轲的宗旨;欣赏自然的美妙,吟诗作赋,所以意态闲适神色恬然,这是陶渊明、白居易、苏轼、陆游的人生乐趣所在。悔恨自己少年壮年时不知道应当努力,到老来就常有悔惧之意,对于古代圣贤的心境,不能领略一二。反复寻思,只能不停叹喟罢了。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话虽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取巧和虚伪,固然可以取得一时的便宜,但终究必定是失败的。曾国藩的一生事业,就靠着这四句而成功。

咸丰元年,曾国藩以在籍侍郎的身份练团训勇,他常说:“越是处境艰难,就越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待到转战江西之时,处境更加困窘,事态发展不如人意,一切行动大都叫人动容:一分钱一粒粮,不苦心经营,就不能获得;一将并一兵勇,不苦心训诫,就不能参战。”曾国藩正是在这困苦不堪之中,树立起坚韧不拔的意志,终于训练出一支劲旅。这就是“勤于邦”。

他一生清淡节俭,常给人一种家世清贫的感觉。为官所得的一切薪俸,都全数用于公事,不曾建造一栋房屋,添置一块土地。吃的是蔬菜,穿的是薄衣,甘于恬淡寡欲,连每次吃饭都不超过四小碗;而男女婚嫁,花费不超过二百两纹银,而且作为家规家训代代相传。他的内圣修为,具有唐代宰相杨绾和宋代做过宰相的李流的遗风。这就是“俭于家”。

他为人处世平和朴实,不求标新立异。他平日严于遵循而又持之以恒的,一是“不说假话”,二是“不迟起床”。即使是对外安抚夷人,对内接受降将,交往中一定开诚布公,言谈质朴;对于中外远近的人,他都以诚相待,而被他人认定为办事认真,一丝不苟。这就是“言忠信”。

无论是在军营还是在朝廷做官,他都从早到晚不曾有稍微懈怠,即使是风雨交加的天气,抱病忧怀的时候,也常常是一听到鸡啼就起床,直到夜半才休息,几十年如一日。这就是“行笃敬”。

勤勉的人应该努力在品德上下功夫,然而有的人只是依仗勤奋来解决自己物质上的贫乏;俭朴的人应该把财货和利益看得淡泊,然而有的人却假借俭朴为由来遮掩自己的吝啬。勤奋和俭朴本来是有才德的君子立身处世的信条,不料往往成为徇私营利的工具,真令人感到惋惜。可见,不管什么东西产生的客观效果首先要由运用者来决定。运用者的内在素质低,思想境界差,再美好的东西都会成为营利的工具。所以,君子应以勤俭立德,而不是以勤俭图利。在这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十分严格地自我要求。

一次,唐太宗对大臣们说:“身为国君必须先以人民的生活安定为念。压榨人民而自己却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无疑是割取自己腿上的肉吃一样,虽然吃饱了但是身体也糟蹋了。倘若希望天下安泰,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姿态。迄今为止,尚未听说直立的身体却映出弯曲的影子,也没听说过端正的君主治理下的政治,百姓会胡作非为。还说:自取灭亡的原因不外乎是为政者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罢了。吃山珍海味,又沉溺于歌舞笙华与美女之中,则欲望会越发膨胀,如此一来,不但无暇顾及政治,甚至会使人民陷于困苦的地狱之中。结果国君只要说出一点不合理的话,人民的心就马上起伏不定,谋反的人趁机出现。由鉴于此,我极力压抑自己的欲望。”

魏徵听后说:“自古以来被尊崇为圣人的君主都努力实践这件事,所以才能够开创理想的政治。从前楚庄王聘请詹何来询问政治的要义,詹何回答他:‘君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行为。’楚庄王又问他具体的政策,但他的回答仍是:‘从未听过国君本身行得正而国家混乱的事情。’陛下所说的,其实正和古代贤者的意思相同。”

修身之智,首在内心,使身心之间充溢一种清纯之气,来冲淡、缓和变乱中的浮躁与不安。曾国藩的成就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历了整整一辈子辛苦磨炼的功夫。

荀子《劝学篇》有一句名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里最难的不是“博学”,也不是“省乎己”,而是“日”和“参”,不仅“每天”,而且“多次”反省自己。曾国藩比荀子还严格,要求也更具体。在道光二十二年正月的日记中,他这样写道:“一切事都必须每天检查,一天不检查,日后补救就难了,何况修德做大事业这样的事。”曾国藩求过的方法便是记日记。日记的功效是很大的,要能诚实不欺,无事不记,曾国藩的日记,便能做到这一步。曾国藩依照倭仁的办法,在日记中写出自己的过失,时时警惕以求改过。他的日记中自己找自己过失的例子很多,直到他年衰官高,勤求己过仍不肯稍宽。他说:记日记并不是难事,而日记终身不间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非有极大毅力的人是不容易做到的。

曾国藩求过的第二个方法,便是请求朋友和兄弟直言相告。他说:“若得一两个好友,胸怀宽广、豁达,博学多才,能文善诗,批评我,可对我大有益处。”许多居大位的人,因为听不到一句逆耳的话,听不到一句真实的舆论,结果把他的前程葬送了。曾国藩这种“勤求己过”、“喜闻诤言”的态度,是很难得的。

曾国藩不仅逐日检点,而且事事检点,天下能够做到这一步的人,大概寥若晨星。曾国藩的这种检点思想,并不是他心血来潮的奇思异想,实在是扎根于深厚的文化传统的自然秉承。孔子就说过:“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别人有毛病就反省自己,孔子大概是中国第一个善于反省的大师。孟子也是一个善于反省的大师,曾国藩最服膺于他,表示“愿终身私淑孟子”,“虽造次颠沛”,也愿“须臾不离”,而孟子是从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中来反省生活的,他最著名的方法就是“反求诸己”: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曾国藩认真钻研过的程朱理学也强调“正己为先”。曾国藩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来“逐日检点”的,事关进德修业的大事,所以他才对自己要求得那样严格,不可有一天的怠慢。 CnEKmMOMSOkpqadglpU9Fh7ENxta0bEDjBq27a1zc7L2W3q56AauRjRnxfrjNXg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