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君子独处须精诚谨慎

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其间离合几微之端,可得而论矣。

盖《大学》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资其扩充;日用细故,亦深其阅历。心之际乎事者,已能剖析乎公私,心之丽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则夫善之当为,不善之宜去,早画然其灼见矣。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实有所见,而行其所知。于是一善当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则趋焉而不决。一不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则去之而不力。幽独之中,情伪斯出,所谓欺也。惟夫君子者,惧一善之不力,则冥冥者有堕行;一不善之不去,则涓涓者无已时。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坚如金石。独知之地,慎之又慎。此圣经之要领,而后贤所切究者也。

所谓“独”这个东西,是君子与小人共同拥有的。小人认为自己是独自一人时,往往会产生非分的想法,非分之想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肆意妄为,欺负别人的坏事就会发生。君子担忧自己是单独一人时,会产生真诚的意念,真诚的意念积聚多了就会谨慎处事,而唯恐自己有错,管束的功夫就下得多。君子、小人在单独处事上的微妙差异,是可以加以评论的。

《大学》讲“格物致知”,自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以后,过去的言行可以作为开阔眼界充实知识的资料;日常生活中的琐碎问题,也可以加深个人的阅历与识见。君子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已经能剖析公与私的区别;在联系道理的时候,又可以充分精辟地研究事理的得失。那么对于善事应当去做,不善之事不应去做,早已形象鲜明地认识到了。而那些小人,却不能有实在的见识,而去实行他所知道应做的事。因此当眼前有一件好事需要办时,唯恐别人不知道,因而去做时迟疑不决;对于一件不好的事,心存侥幸,以为别人可能窥视不到,因而改正得很不力。背地里独处之时,弄虚作假的念头就产生了,这就是欺骗。而君子,唯恐一件善事办得不力,在暗中有堕落的行为;唯恐一个坏毛病改正不了,就会像涓涓细流一样长年不断地犯错。暗室之中懔然不动仿佛面对天日,心里坚如金石。在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单独行事,而慎之又慎。这就是圣人经典中的准则,而为后世贤人所切实探究。

人在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独处,心理活动基本上属于他一个人,与人交心谈心的时候是极少的,况且人在交谈时除了他所要表达的,还有他没有表达的,这没有表达的就是他自己的内心活动,说的与想的常常并不是一回事。所以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隐秘、难于觉察的。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有些想法他不告诉别人,别人是无法知道的。交谈是如此,何况一个人独处呢?说人心叵测道理就在于此:人的心理简而言之就处于一种独处的状态。正是因为人的心理具有这种隐秘性,所以才讲“诚意”。有诚意才能交流、共事或生活,不然的话,就只能伪饰或欺骗。然而,在生活中谁都不承认自己是不诚实的,即使他真的在欺骗别人,他也要显得是真诚的。他能骗得了别人,可骗不了自己,他是自己真诚的唯一的审判者,所以君子才要“慎其独”。

《后汉书》记载了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

东汉名臣杨震为人非常正直,而且从小就以博学闻名。因不愿意与州郡官员同流合污,所以50岁时才出仕。后来,大将军邓骘听到他的贤名,举荐他为茂才。从此,杨震的才学得以发挥,经过多次升迁,做到了荆州刺史,又转为东莱太守。在去东莱赴任的时候,途经昌邑,正巧昌邑的县令王密是杨震在荆州时候举荐的茂才。

王密见是老熟人,就在夜里去驿馆拜见杨震,一见面便拿出十斤金子表示感谢。杨震不悦,质问道:“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这句的意思是,我们是老朋友,我了解你所以才举荐你,你为什么不了解我呢?

王密打圆场说:“暮夜无知者。”

岂料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王密无言以对,只好惭愧地离开了。

王密送给杨震金子,并不是贿赂,只不过是为了感谢过去的知遇之恩。王密说“晚上不会有人知道”,就是说“接受了我的礼物也不会有损您的清名”,可是杨震义正词严地提出了“四知”,表示根本不存在无人知道的事情,至少,神灵和当事者本人是知道的。

“四知”使杨震做到俯仰无愧的境界。杨震本人也被称为“慎独”的典范。“暮夜无知”这一典故也世代流传。

清代的思想家吕坤从这则故事中引申说:“暮夜无知,这四个字是百恶之根。”大部分的恶念都是从“反正别人也不会知道”这种侥幸心理中催生的,而无数人的一生都毁于此。

修为内圣者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的言行。他们无论受到什么刺激,都能保持沉着、冷静,而不产生冲动行为。必要时能节制自己的需要,忍受身心的苦痛和不幸,克制自己各种消极情绪,表现出高度的耐性、纪律性和组织性。如果想做一个平庸的领导者,也许这种自我节制并不十分重要。但是若想成为一个杰出的领导者,就必须要藉着坚强的意志力,来贯彻自我节制的内圣决心。这个原则不仅是在公的方面,即使在个人生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为达“内圣”的境界,曾国藩在慎独方面着实下了苦功,有“修法十二课”:

主敬。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的念头、举止中有无背离义理之处。平日闲居无事的时候宁静安泰,保养德性,一旦投于事务之中则专心致志,不存杂念。精神状态清澈明朗,就如同旭日东升,光彩照人。

静坐。每天不限什么时候,要拿出一定时间用来静坐养性,反省体悟自己天性中隐现的仁义之心。正襟危坐,凝然镇定,如同宝鼎一般沉稳。

早起。天色初亮就赶紧起身,睡醒了就不要再恋床。

读书不二。一本书没有读完时,不要再看其他书籍。东翻西阅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毫无益处。

读史。丙申年购置了一套“二十三史”,自此之后,曾国藩每天都仔细读上十页。

谨言。说话谨慎,对此要时刻注意,这是修身内圣的最重要的功夫。

养气。真气存蓄于丹田之中,彻里彻外光明正大,所做所为毫无羞于对人说之处。

保身。爱护身体,节制操劳,节制欲求,节制饮食,时刻以此作为健体却病的准则。

日知所无。每天读书时将自己的心得记录下来,如果刻意从书中凿空,求取深意,那就是偏私他人。

月无忘所能。不可荒疏旧技能,每月写作几篇诗文,以此检验自己积存义理的多少。

作字。饭后写半时辰的字。所有文字方面的交际应酬,都可以作为练习写字的机会。凡事不可留待第二天去做,事情越积越多,就越难清理。

夜不出门。它使人耽搁正事,精神疲惫,务必戒除。

曾国藩自少年开始就有吸烟和晚起的毛病,后来决心改掉。开始时毛病很顽固,很难改掉。曾国藩视之如大敌,决心彻底克服才肯罢休。他以后能率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十余年,与他能改掉长年的陋习是同一种内圣的精神作用。曾国藩在军队里,每天必写日记,读书数页,下围棋一局,终身如此。这正是他克制有节,行之有恒,实为内圣修炼的第一大事。 vB0xj4W7EgcOBaa4iYyZK/s9kyDu/h6iXQBmEf6Zxu3N+I90nmBi3vxs0xIKpdM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