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之际社会动荡,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欧美列强侵略。然而清王朝居然坠而不倒,又延续了数十年国祚,甚至出现了“同治中兴”这样的相对和平发展时期。究其原因,全赖一批坚守传统文化道德,又能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的能臣尽心竭力支撑政局。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以一介儒生力挽狂澜,号称“中兴第一名臣”,被时人推崇为“末世圣人”的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他资质平常,28岁才以三甲第42名得到进士身份,幸而在随后的朝考中成绩优异,得以进入翰林院,从此十年七迁,做到二品礼部侍郎。如果仅仅如此,那么曾国藩不过就是历史上比较成功的官僚之一罢了,然而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动荡环境给了他更为广阔的舞台。
他带领一群老实乡民剿灭了太平天国,以文人而封武侯,死后谥“文正”,获得了清代文臣最高的殊荣;他在嫉贤妒能的黑暗官场,面临功高震主之祸,不仅安然躲过兔死狗烹之劫,还使整个家族及弟子余泽不尽;他在西方列强步步进逼的压力下,能因势利导首倡洋务,揭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能够以书生而克平世乱,戎马倥偬间亦为学不倦,并把学问事业均磨炼成功之人可谓极少,而曾国藩居其一。曾国藩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乃是他有“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十八条宝诀,名为“挺经”。
曾国藩曾给他的学生李鸿章讲过一个故事:
一家子,有老翁请了贵客,要留他在家午餐。一早就吩咐儿子,前往市上备办肴蔬果品,但时已过巳,尚未还家。
老翁心慌意急,亲至村口看望,见离家不远,儿子正挑着菜担,在水藤上与一个挑京货担子的人对峙着,彼此皆不肯让。老翁赶上前婉言曰:“老哥,我家中有客,待此就餐。请你往水田里稍避一步,待他过来,你老哥也可以过去,岂不是两便吗?”
其人曰:“你叫我下水,怎么他下不得呢?”
老翁曰:“他身子矮小,站在水田里,恐怕担子会浸湿,坏了食物;你老哥身子高大些,可以不至于沾水。因为这个理由,所以请你避让的。”
其人曰:“你这担内,不过是蔬菜果品,就是浸湿,也还可将就用的;但我担中是京广贵货,万一进水,便是一文不值,安能叫我避让?”
老翁见劝让不过,乃挺近就曰:“来来,然则如此办理:待我老头儿下了水田,你老哥将货担交付于我,我顶在头上,请你空身从我儿旁边岔过,再将担子奉还,如何?”当即俯身解袜脱履。
其人见老翁如此,过意不去,曰:“既老丈如此费事,我就下了水田,让尔担过去。”当即下田避让。
他只挺了一挺,一场争执就此消解。这便是《挺经》中开宗明义第一条。
所谓“挺”,首先是发一谋,举一事地咬牙坚挺决心。曾国藩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坚挺之诀。”此外,又须将“正其德而修其身,蓄其气而长其志”作为每日功课,与孔、孟、墨、韩等古圣哲相通,刻刻用心,处处在意,才能修得一身正气,八面融通。
遗憾的是,“挺经”未及成书曾国藩就去世了,后人再无缘一窥他的宝诀。本书根据李鸿章所述的“挺经”十八条提纲,从曾国藩诸多著作中辑佚整理出若干精绝之言,以论为经,以事为纬,逐条解读阐释。希望读者可以从此中探究“挺”之奥义,达到“外修成事,内修上德”的人生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