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孝友为家可绵延不绝

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起见。若不能看透此层道理,则虽巍科显宦,终算不得祖父之贤肖,我家之功臣。若能看透此道理,则我钦佩之至。澄弟每以我升官得差,便谓我肖子贤孙,殊不知此非贤肖也。如以此为贤肖,则李林甫、卢怀慎辈,何尝不位极人臣,舄奕一时,讵得谓之贤肖哉?予自问学浅识薄,谬膺高位,然所刻刻留心者,此时虽在宦海之中,却时作上岸之计。要令罢官家居之日,己身可以淡泊,妻子可服劳,可对祖父兄弟,可以对宗族乡党。如是而已。

天下所有的官宦人家,他们的家运大多一代人就享用殆尽,他们的子孙先是骄逸懒散,继而放荡不羁,最终走向堕落,家运能够延续一两代的都很少见。经商的家族,勤俭的能够延续三到四代;种田读书的耕读之家,谨慎俭朴的能够延续五六代;孝敬长辈,与人友善的家族则可以延续长达十代八代。我今天依赖祖宗积德,年纪轻轻就取得不凡的成就,非常害怕家运被我一个人享用殆尽,因此告诫各位弟弟和儿子辈的人,希望你们能够努力耕作、勤奋读书、孝敬长辈、友爱乡邻,使家族成为耕读孝友之家,而不要仅仅被人看作官宦之家。如果不能看透这层道理,即使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取得显赫的仕宦官位,也终究算不上先辈的贤德孝顺的后代,算不上我家的功臣。如果能明白这层道理,那我就异常的钦佩。每次我官位升迁,得到差事,澄弟就说我是肖子贤孙,哪里知道我这并非贤德孝顺。如果这也是贤德孝顺,那么李林甫、卢怀慎之流,何尝不是达官显贵,位极人臣,岂不也称得上是孝子贤孙吗?假如到了弃官回家的时候,我自能放下名利之心,我深知自己学识浅薄,误得高位,所以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是我虽在仕途宦海之中,却时刻作着弃官归里的打算。假如真到了辞官归里的时候,家属也可以自食其力,也算对得起祖父兄弟,对得起宗族乡邻。这就是我所想的。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并不太推崇个人的功业。这种传统对社会的稳定是有利的。曾国藩不仅以道德文章功业著称于世,而且他治家有方,兄弟多有建树,子孙也人才辈出,家中一团和气,尊老扶幼,子孝妻贤,世世代代广为流传。要延续家族的兴旺,曾国藩提出三个要点:勤俭、谨朴、孝友。其中“孝友”最为关键。孝友之家,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重视家庭伦理建设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传统。“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孝”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与服从;“悌”是弟弟对兄长的尊敬与服从。据传我国夏朝就有不孝之罪,商朝沿用。西周文王时规定了一条法律,将“不孝不友”定为“元恶大憝”之罪,应用文王的法律从重从快严加惩处。在儒家看来,王道政治的“修齐治平”中,“修”、“齐”的核心问题是个“孝”字,“修身”以孝,“齐家”亦以孝,身修了,家齐了,何患国不治天下不平?所以《孝经》又说:“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

曾国藩是在父亲和祖父的厚爱之下成长起来的。26岁那年他赴京赶考,回来时向同乡、睢宁县令易作梅借了一百两银子买回一部《二十三史》,随身的皮袍冬衣也送进了当铺凑足盘缠回家。父亲不仅没有责怪他,还帮他还清了欠债。一个庄户人家,一百两银子需要积攒好几年。家庭的浓浓爱意,使曾国藩自小就懂得“全家扶一人,一人扶全家”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曾国藩曾在给他的儿子曾纪泽的信中写道:“你应当体会我的心意,在叔祖及各位叔父、叔母前多尽些敬爱心。要心存全家同为一体的概念,不怀彼此歧视的见解,那么老辈内外亲长必然器重喜爱你。后辈兄弟姐妹以你为榜样,越来越亲密。如果能使宗族、乡党都说,纪泽的气量大于他父亲的气量,我就非常高兴。”

凡人都有个人的利益,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习惯。人与人相处便会有冲突,便是一家人也一样。俗话说:“居家过日子,没有马勺不碰锅沿儿的。”家庭矛盾并不可怕,产生一点家庭矛盾也很正常。即使是一个人,也有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时候,唇齿之间,也有不睦的时刻,更何况是年年月月生活在一起的另外一个或几个人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兴趣、观念和独立性,这是矛盾产生的根源。解决家庭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和”。曾国藩说:“家和则福自生。如果在一个家庭中,哥哥所说的话弟弟没有不听从的,弟弟所求的事哥哥没有不应承的,一家人融洽相处,和气蒸蒸,像这样的家庭不兴旺发达,从没有过。相反,兄弟之间相互争斗,婆媳之间彼此扯皮,夫妻之间两相计较,像这样的家庭不衰败,也从没有过。”

在封建家庭关系中,人们崇尚孝悌和睦,希望人人能遵纲循道,相安太平。这就要求治家修身,待人处世讲究公正无私。作为家长,不论对内对外,都应杜绝私心,遵循天理,树立威望,管理族人。唐代宗李豫在位十八年,既无璀璨的文治,也无显赫的武功,被认为只是“中材之主”。但他在涉及亲属子女的问题上,往往能够从大局出发,妥善处理,可谓“治家有方”。《资治通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四女升平公主平时最得代宗欢心。十余岁时,下嫁平息安史之乱的大功臣郭子仪第六子郭暖为妻,“恩宠冠于戚里,岁时赐赏珍玩,不可胜纪”。可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代宗却从不迁就姑息她。

郭暖曾与升平公主发生争执,郭暖说:“你依仗有个天子的父亲吗?我父亲还不愿做皇帝呢!”公主气愤异常,乘车回宫上报父亲,说郭家有谋反之心。代宗说:“这事你不知道,就和郭暖说的一样,假如他父亲想做皇帝,那天下怎么会是你们李家的呢?”安慰教导一番让公主回去了。郭子仪听说这事,就把郭暖抓了起来,带进皇宫去领罪。代宗说:“有这么一句俗谚:‘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小两口在家里吵架说的话,哪里能听信呢。”最后郭子仪回到家,把郭暧打了几十棍,算了结了这件事。

据说那时郭暧不过十四岁,而升平公主还要小。十几岁的孩子赌气说出那种“不稀罕做皇帝”的话,应该没有什么奇怪的。公婆若当真或因此生气,那与孩子又有何区别。只为争口气出口气而把亲家满门抄斩,让升平公主做寡妇,自然不是好主意。唐代宗身为皇帝,能够深明大义,不因家庭问题妨害君臣关系,不以子女之言为进退,且能教育子女妥善处理家庭关系,对家庭成员之间应有的关系看得如此透彻,诚属难能可贵。

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中国家庭生活中的亲情原则,是一件好东西,应该继承。维持好一个家庭,没有一种克己、无私的精神是绝对不行的。在“克己”、“绝私”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资源供我们开发。

读了曾国藩的许多家训、家书之后,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所有的治家格言,警句所强调的都离不开三个要点:祥和、友善、远祸。曾氏家族久盛不衰绵延数代而余泽长存的秘密武器也就在这三个要点上了。 dsftSMBxplsWDuGsFQuXqBXf2xIFz/LUW/ba2PD1LDnNUpB2yqeoM9zLOcVFlV1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