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2.培养“和”的境界

“和”是中国审美文化的精神,是儒家价值观的终极目标。儒家文化,崇尚“和”、重视“和”、提倡“和”、追求“和”。视“和”为宇宙万物本然的状态,把“和”作为最大的价值,把“和”作为最高的目标,把“和”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夫妻和睦、家庭和谐、天人合一、邻里顺和、和气生财、和而不同等等。总之,“和”是宇宙万物的大道,“和”是社会的大义,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最高境界。

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孔子在人际交往中崇尚“和”字。孔子的学生子有将老师的这一思想概括为“和为贵”。孔子也把“和”看成处理国家关系、种族关系及人际关系的一个准则,他十分重视社会的整体和谐。“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子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礼记》中的“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一言以蔽之,道出了“和”的极致。

孟子提出“人和”,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尔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这里所谓人和是指人民的团结,人民的团结是胜利的决定性条件。孟子将“人和”的地位置于“天时”、“地利”之上,成为宇宙“三才”(即天、时、人)中最为宝贵的东西。荀子则以人能“合群”为本,引发出“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的道理。他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就是因为“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

这种以和为贵的思想,历来是中国传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蕴含着宇宙一体的丰富哲学内涵。几千年来,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大力倡导下,于潜移默化之中,孕育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团结豁达、宽容博大的胸怀。这是今天仍然必须承认的道理。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和为贵的思想已经渐渐在很多人的心中消逝,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将“和”的力量发扬光大,内耗比较多。

有一个故事:

一天,天鹅、狗、鱼,一起要把一个食物拖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解决各自的饥饿问题。于是他们三个拼命用力拉,可是,无论他们怎么努力,食物还是在原来的地方一动不动。

食物也并不是很重,为什么三个动物一起努力仍然无法将其挪动呢?三个动物一探讨原因,才发现原来在拖动的过程中,天鹅拼命向云里冲,狗是向后倒拖,鱼直向水里拉动。

从这两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和”对于一个人、一个团队乃至一个社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和”,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神。历经5000多年而心心相传,“和”已经深入到每一个华人的血液里,“和”(和而不同)“合”(天人合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它纵贯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积淀于各个时代的各家各派思想文化之中。因此,它体现着中国思想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也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体现形式。 lJQcnnCDkqiAzdp8BDGw0KNB70jLJ8dy4MrLtRyVrWl2Y8/7yyUuCHixr9fV5ka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