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1.做人做事,要讲个“度”

人生的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条万条,但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凡事皆有度”。

“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而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水的沸点是100℃,水的凝固点是0℃。从0℃到100℃是水的温度范围,过了这个度,水要么变成了水蒸气,要么变成了冰。

“度”是一个大学问。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贤人、哲人在他们的学说中都有对“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讲“度”,量变到质变;儒学讲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张顺其自然;佛学谈心理平衡;达尔文谈适者生存。可见,恰到好处是我们做人做事的一个很重要的方略,也是维系我们一生能否幸福、快乐的法宝。如何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也是人生的大修养。

人生活在“度”中。人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旦失去了自由,他还有幸福和快乐可谈吗?他还能有所作为吗?但是,自由是相对的自由,过度的自由就会失去自由。做人做事,为人处世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度”的这一边可能是一片灿烂,而“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列宁曾说:“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为错误。”若不及,则真理就不会全面;而过了,超过了适度的范围,真理就会变成了谬误。也就是说,真理和谬误只是一步之遥。

日常生活中的“度”,几乎处处可见。

比如,说话就要讲究分寸和尺度。话不可不说,也不可多说。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就说过:人有双耳双目一口,那就应当多看多听慎言。因为言多易失。同样,开玩笑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但也要掌握好“度”,一旦过度必定会伤感情。虽然幽默的言谈令人快乐,但一过了度也就变成了庸俗或尖刻。

再比如,喝酒。朋友们聚在一起喝点酒,聊聊天,交流信息,增进感情,本是人生一件快事。但饮酒一过度就出事了,轻者出洋相,重者伤和气,更有甚者伤身体、误正事。

还有,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事业而不懈地奋斗着,最终因透支自己的健康而英年早逝。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其次就是有些人为了奋斗,而成了“男强人”或者“女强人”,其事业可谓辉煌腾达,但因长期不顾家,亲情渐淡,最后导致家庭破裂、子女失教,这能算是完美吗?这样的完美就是一种伤害,也是一种失“度”的行为。

所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讲究一个“度”字,把握好这个“度”。

有人认为,立志是人生智慧。大志酿就气魄,大志磨就意志,大志练就恒心,志向存于高远方成大器。但是,立志也需有“度”。大志过于具体就会遭受挫折,大志脱离实际便是好高骛远。立志要“量体裁衣”,否则便是空中楼阁。

有人认为热情是人生智慧。人际关系离不开热情。但是,热情也有“度”。你的热情太高了会灼伤人;你的热情太低则会冷漠人。该加温而没有加温,会使你的人际关系发生“断路”,该降温而加温的会背离意愿。只有把握了“度”,幽默才不会油滑,坦诚才不会粗率,谦虚才不会虚伪,活泼才不会轻浮,谨慎才不会拘泥……

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书籍是知识的海洋,读书使人进步,这是不争的事实。读书也有“度”。书不可不读,书又不可滥读。书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并非都是多多益善。郑板桥说:“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哲学家伏尔泰甚至说:“浩瀚书海使人愚蠢。”

我们身边处处有“度”。“度”并不损害你的人生,反而使你的人生过得更好。遵守法度的人,才能平安度过人生,才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有合适自己的成长环境,命运之神才会光顾。

人的一生不能不研究“度”,不遵守“度”。苛求完美,往往使我们离完美更远;苛求细节,往往会把我们逼向钻牛角尖;苛求幸福,往往最先伤到的是自己……什么是最好?恰当才是好,守“度”才是福。 VfwkL3lt29vqhvzVEC1sa4Z0Ft4FbtJ5S7oH/PctaPPlZJZmRaTNjflXjLA/IC0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