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亦云:“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足见孔子对学习的热爱程度。他告诫后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孔子看来,快乐学习和实践,才是走向成功的最重要资本。
孔子人生最大的乐趣,便在于学习与教学。《论语》第一篇《学而》的第一章,就强调努力学习的重要性。此外《孟子·公孙丑》也提到孔子曾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表示学习与教学是他永不厌倦的两件事。
关于孔子谈论学习经验的篇章,在《论语》全书中可说俯拾即是,例如《为政·四》中,孔子说他“十有五而志于学”,在《述而·十八》更提到,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因为喜欢读书,常忘记吃饭、睡觉,甚至连自己快老了也不知道。
后世有学者认为,《论语》的编纂者将《学而》篇列为诸篇之首,便是要强调“学习”是《论语》的根本,其用心可谓深远。历代儒家也常引申这段话,宋朝的程颐便解释,学的人要实行其所学,习的人不断在脑海中寻绎,如此就能心生愉悦。
学习是人天生的一种本事,人通过学习才能唤醒潜能,并在学习与进步的过程中享受快乐。善于学习的人,就会增大成功的概率,自然,这也是人生最大的一种快乐!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百万富翁与一个穷光蛋打赌,富翁说:我担保你忍受不了20年的囚禁生活,如果你赢了,我愿意把所有的家产给你。穷光蛋答应了。于是,他住进一间小屋,屋子没有锁,他随时可以出来,但只要踏出房门一步,就算输了。他可以得到生活必需品,但无法和外界联系,唯一可做的只有读书。
开始几年,那个被囚禁的人是痛苦的,后来,他渐渐平静下来,阅读的书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最初,他读的多是一些通俗的小说戏剧,但到了后来,他阅读的都是各门学科最高深、最尖端的著作。
时光流逝,明天就是两人打赌的最后期限。富翁看到自己败局已定,既后悔又害怕,他不甘心这样丧失自己的所有财产,于是,他想在夜里去杀了自己的对手。到了小屋里他才发现,小屋是空的,桌上放着一张纸条,他的对手自愿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赌注,因为“这20年来,读书已经使我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
所谓学习,说白了就是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东西包括知识、经验和技能等。人为什么学习更易成功呢?那是因为你感到学到了别人成功的东西,经过你的体悟和实践之后,也会给你带来成功的结果。
记得有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颇具哲理的话:“人和其他动物的不同点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这段话说的就是: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终生学习,不停地使自己变成一个“人”。其实,我们每个人一生的成长就是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从呱呱坠地之日起,我们就在不断地学习,也是在学习中不断地成长,从家庭步入学校,又从学校步入社会,无不是学习的结果。
曾国藩有云:以读书改变气质。他在给次子曾纪泽的书信中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化之法,须先立坚卓之志。
气质本自天赋,虽父兄亦不能改变子弟。但曾国藩认为读书可以改变气质。人的性格与学问两者是相互影响的,这点在曾国藩身上表现得非常清楚。曾国藩认真总结了自己一生之所成,深刻认识到:世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读书,即学养。读书不仅给人知识,也锤炼了人的精神和灵魂。
他上京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盘缠几乎用尽,好不容易向同乡借了一百两银子充作回乡路费,却在一家书店看见一部《二十三史》,这套书他爱不释手,终于倾囊而出,买下了那套书,转身把自己的衣物全部送进了当铺,换来点钱回家。
从此,曾国藩闭门不出,发愤读书,并立下誓言:“嗣后每日点十页,间断就是不孝。”曾国藩发奋攻读一年,这部《二十三史》全部阅读完毕,此后便形成了每天圈点史书十页的习惯,一生从未间断,一部《二十三史》烂熟于胸。这样,自京师会试以来,曾国藩养成了对古文和历史的爱好,为以后广泛地研究学术问题,总结历代统治者的经验教训,参与治理国家和社会打下了基础。所以,他后来回顾自己的读书治学过程时说:“及乙未到京后,始有志学诗、古文并作字之法。”
曾国藩于读书学习尤为可贵的是把它作为一生之事,相伴终生。
培根说:“人必须通过学习来塑造气质,正如同树木须经修剪始能成形。”充分利用一切时机,努力摄取知识,这是使人知识广博的唯一途径。广博的知识,可以使人们胸襟广阔、开通,不至流于狭隘、鄙陋。知识广博的人能够从多方面去接触更多的领域,丰富人生;这样的人多是兴趣广博的人,也是一个快乐的人。
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无不热爱读书,可以说,对书籍的热爱是成功人士的共同特征。
宋太宗在位时曾命臣子编纂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太平总类》,宋太宗非常关心这本书的进度,每天都要亲自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繁忙来不及,次日一定补上,因此此书后改名为《太平御览》。有臣子觉得皇帝日理万机、政务繁忙,又要每天读这本大书,劝他少看一些,宋太宗回答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风行草偃,宋太宗喜欢读书,臣子纷纷效法,就连读书不多的宰相赵普也勤读《论语》,他曾对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也因此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流传后世。
学习是一个人成长的阶梯。只有具备了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取得傲人的成就。成功始终都来自于辛苦劳动和坚韧的毅力,成功不能通过欺骗和贿赂来获得,谁付出了代价,谁就能拥有它。令人遗憾的是,那些本来能力很强的人由于错过了自我提高的学习机会,结果,落得和弱智、平庸的人没什么两样。
只要你不去学习,任何有用的东西都会离你而去。能力不会注定属于我们。如果我们不利用我们的能力去做出一番事业的话,它就会告别我们。因此,每位立志成才的青年要有终身学习、不断进步的意识;要活到老,学到老,要充实、快乐而又健康地过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