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7.崇尚节俭,滋养品德

古语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道德经》上又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被老子视为修身“三宝”,接下来他解释说:“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也就是说,有了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这三宝也正是成功人士品质的三要素。

我国著名的学者、国学大师、北大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是一位衣着朴素、认真负责、与人为善的老人,很多人尊称他为“布衣教授”。

是什么决定了他一生的简朴呢?

季羡林出生在山东省清平县康庄镇官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一年也吃不到几次白面,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连买盐的钱都没有,只能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成咸水,用来腌咸菜。

四五岁时,季羡林就开始帮家里干活儿,早早体验着生活的艰辛。在收割庄稼的时候,他跟着邻居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下来,可以捡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有一次,季羡林捡到的麦穗比较多,母亲把麦穗磨成面粉,贴了一锅面饼子。贪吃的季羡林越吃越想吃,吃完饭后又偷了一块。母亲看到了,追着要打他。季羡林连忙逃到房后,扑通一声跳进水坑里。母亲捉不到他,他就站在水里吃完了剩下的饼子。

尽管家境贫寒,但季羡林的父亲深知文化知识对于后代的重要性,他把6岁的季羡林送到济南的叔叔家去上学。15岁时,季羡林考入山东大学附属高中。他勤奋好学,连续两学期获得甲等第一名。后来,季羡林考上了清华大学,之后又去德国留学,回国后执教于北大。虽然是流洋学者、北大教授,季羡林却始终衣着简朴。季羡林家里的书桌和饭桌等都是用了几十年的普通家具。他的饮食也十分简单:早餐一杯牛奶、一块面包、一把炒花生米;午餐和晚餐则多以素菜为主。他每天都坚持看半小时的新闻联播,用的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买的19寸电视机。虽然生活上极其简朴,他却将一笔又一笔节省下来的工资和稿费慷慨地捐献给家乡的学校,捐献给家乡建卫生院。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童年时饥饿的记忆使季羡林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而苦难的经历又是他奋发的动力,是他一生的财富,使他受益终生。

浩浩中华,上下五千年,礼义多以俭为德。“千古良相”诸葛亮曾这样告戒自己的儿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表达了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佳句。陆贽也曾说过:不节,则虽盈必竭;能节,则虽虚必盈。由此看来,节俭真是一条古老的修养之道。

古希腊人曾提倡四种美德,其中一条就是节俭。那么,为什么要节俭呢?中国古代就有一句名言:养心莫善于寡欲。它告诉我们,只有过一种粗茶淡饭,勤俭节约的淡泊生活,才是养心娱乐、陶冶性情最好的方法。因此,勤俭节约对一个人修身养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xch4/xz3Pa5Kqv2d0RhEONbVethTufn/kvD7MLEdl+a1I9J8w6seH6eNI39/1wP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