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 做好人生“三戒”

孔子曾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说的意思就是:“君子有三件事情要警惕:年轻时,精力不稳定,要警惕贪恋女色;到了壮年阶段,血气正旺,要警惕争强好斗;到了老年时候,精力衰退,要警惕贪得无厌。”

孔子的这段话是十分率意而伴着几分真情的表露,一段“三戒”的话语便将人生从少到老给戒了一遍。他根据人的不同年龄提出了各个年龄段特别要戒的内容方面,从生理和社会心理角度看,自然有道理:

(1)青年时戒的是性的问题

年轻人对于“性”的好奇古今皆然,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诗句:“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李白的《少年行》描写:“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但是青少年若太放任自己的身体,一是心理年龄尚未准备妥当,无法面对随之而来的责任;二是沉溺于情色,辜负了年少最珍贵的时光,所以孔子说要“戒之在色”。

就像我们今天戒黄色读物和影视对青少年的影响一样,主要是希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减少青少年犯罪,增进社会稳定。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不为中、老年时代留下身体方面的祸根。不少人中老年时代时的疾病都是青年时期纵欲过度而埋下的病根。

在中国,性教育是一个千古难题,它常常让许多父母和教师陷入尴尬境地。中国的性教育严重滞后,是一个重大失误。

《藏在书包里的玫瑰》一书作者曾对13位发生过性交关系的中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不能不引起我们对青少年性教育的强烈关注:

在发生性关系的学生中,半数以上是师生公认的好学生,1/3来自重点中学甚至是声名显赫的学校;

他们初次发生性行为时100%不用安全套;

他们有过性行为的事实,父母与老师100%不知道;

他们对学校与家庭的性教育100%不满意。

以上的事实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惊觉:这是用青春的生命换来的沉痛的教训,这与我们家庭与学校性教育的滞后是分不开的。

孩子的成长是不能等待的。

相当一些人认为,中国国情与西方不同,不适合公开谈论性问题。人们说,我们一代代中国人没受过什么性教育,不也照样结婚生孩子嘛。其实,这个观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过去的时代是性信息封闭的时代,未受性教育也能稀里糊涂生活。而今天,早已进入性信息开放的时代,甚至进入一个充满性诱惑的社会,不接受良好而系统的性教育,青少年怎么从容应对呢?

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进行科学有序的性教育。

(2)壮年时戒的是斗的问题

《水浒传》里梁山108条好汉大多处于壮年,这时身体己臻成熟,但却容易争强。现今在街头常见一个小小的交通意外,车主双方便当街叫骂起来,甚至大打出手,偶还有酿成惨剧。这都是好勇斗狠的结果,所以孔子告诫,这段时期要“戒之在斗”。

在这里的斗不仅是指打架斗殴,更重要的指精神方面的争强斗胜。中年人的戒也表现在事业上的不规则的竞争,在时时处处都打垮人家,而让自己出人头地,高人一等,这是典型的中年人的毛病,多半也会种下冠心病之类的病根。

(3)老年人戒的是得的问题

“贪”是老人家容易犯的毛病,《红楼梦》甄士隐注释的《好了歌》中有一句:“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意思是因贪求更多,而汲汲钻营,所以犯法。在老年阶段,应该要思考如何完美退场,才是真正的人生哲学。

这里的“得”是指贪得无厌。许多人有一种看法,就是人越老越吝啬,越老越贪婪。不知这是不是一种偏颇的看法,但这方面的故事也的确有很多。

有一位老先生,很有钱,专门存美钞,每天临睡以前,一定要打开保险箱,拿出美钞来数一遍,才睡得着。看这类故事,越发觉得“戒得”的修养太重要了,岂止是为名为利而已。人生能把这些道理看得开,自己能够体会得到,就蛮舒服,否则到了晚年,自己精神没有安排,是很痛苦的。所以孔子的人生三戒很值得警惕。

人生的自我追寻是一生一世的任务。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成长的脚步不会停歇,学习与修养亦不断伴随。

其实,“戒色、戒斗、戒得”这三戒,不管在什么年龄都是应该戒,又不能全戒,而是要戒得适当才好。全戒的结果显而易见,无欲、无竞争心、无事业心,三戒的后果跟“活死人”还有多大区别?这段话如果从正面总结的话,可以说:三戒,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有意识地要求自己。

这则君子三戒,是孔子以人生经验归结出来的三大守则。在今日看来,不只是要修养成君子的人需要警戒,一般的养生之道也应该遵守。

孔子对人的生理、心理真是有相当细微的观察!少年时期,身心都处于发育生长阶段,加上青春期荷尔蒙改变的影响,许多年轻人对“性”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这时候最需要以理智来了解并掌握自己的身心,过早的亲密关系或婚姻,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事业影响甚巨!

到了壮年的时候,由于精力旺盛,容易好勇斗狠,而做出悔恨终生的事情,因此“戒之在斗”。相传清代林则徐个性很强、脾气很大,他深知自己的弱点,所以就写了“止怒”两个字挂在墙上,时时警惕自己。

及至老年,也许是已至迟暮,所以想抓住一些什么来成就此生,于是有人贪恋权位,有人遍寻长生不老之道,这都是贪得的毛病,“晚节不保”便是肇因于此。孔子对于人性的观察及描写,可说是入木三分。

有人说孔子不但是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而且还是养生学家。在当时的条件下,一般人的平均寿命可能还不到五十岁,但孔子却能享年七十三岁,就是因为他深谙养生哲学。其实,不管是戒色、戒斗、戒得,都是一生的功课,唯有能掌握自己的人,方可保持心境平和愉悦,而这就是最佳养生之道。

朱熹《论语集注》引范氏的话说:“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的是血气;戒于色,戒于斗,戒于得的是志气。君子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这实际上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用志气去控制血气。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用理性的缰绳去约束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 lfZ7UbgeX7pRFb3A4y9pw/roO507BvcKruAKjULLix2oBAekp4h97YWxdf4Batj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