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忍”中奇才康熙帝

康熙历来被人称为“少年天才”,我们不否认康熙身上有政治家的天赋,但康熙为了大业的那种忍的精神,的确值得后世许多人效仿。

康熙在中国所有的封建帝王当中,应该说是较有作为的。他8岁即位,16岁亲政,在内忧外患的8年间,一直采取了守势,也就是忍的策略。尤其是他以隐忍手段一举铲除鳌拜一事,更是把中国传统智慧中的隐忍韬略运用得炉火纯青。

八年忍耐擒杀鳌拜

顺治十八年二月五日,顺治帝福临病死。死前他把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招来,让他们做顾命大臣。这四个人也在顺治帝前宣誓,表示“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计私怨,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但是不久,这四位大臣就忘记了他们的誓言。

四个顾命大臣当中,索尼年纪大,不久就病死了,遏必隆惟鳌拜之命是从,只有苏克萨哈是鳌拜的对头,因此被鳌拜陷害致死。这样,朝廷之上就只有鳌拜一党了。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性格暴躁,为人武勇,极难制服。在他把持了朝廷大权以后,大肆捕杀异己。他在朝廷之上专横跋扈、盛气凌人,经常当众与康熙大声争论乃至训斥康熙,直到康熙让步为止。在处置苏克萨哈时,鳌拜要将他凌迟处死,康熙认为他无罪,鳌拜就大声争执,康熙仍是不许,鳌拜竟捋起衣袖,上前要打康熙,康熙害怕,只得同意鳌拜把苏克萨哈凌迟处死。

面对鳌拜的专权跋扈,康熙决定除掉鳌拜。他知道如果下令捉拿鳌拜,自己肯定不是鳌拜的对手,于是只有采取忍耐之计,等待时机,创造条件。

一次,鳌拜称病不朝,康熙亲自去看望他。鳌拜躺在床上,卫士见他的神色有异,急忙向前检查,揭开被子,发现鳌拜身下藏着一把极其锋利的匕首。鳌拜当时极为紧张,卫士也不知如何处置,康熙却说:“随身携刀是满族人的风俗,不必大惊小怪。”在不动声色之中稳住了鳌拜。

由于鳌拜专权,康熙久久不能亲政。除掉鳌拜,就成了当务之急。明捉不行,用什么办法才好呢?康熙终于想出一计。满族人喜欢摔跤,康熙就挑选了一些身体强壮的贵族少年子弟到宫中练习摔跤,自己也不时到摔跤房去练习。宫廷中的王公大臣以及后妃太监尽知此事,但都觉得少年心性,没有任何人怀疑康熙有什么其他的动机。在不知不觉之中,康熙的这支“娃娃兵”就练好了。在这期间,康熙还依照中国传统的“将欲夺之,必先与之”的做法,连连给鳌拜升官,不仅稳住了鳌拜,还使他放松了戒备。

一切终于准备就绪了,康熙先把“娃娃兵”布置在书房内,等鳌拜单独进见奏事时,他一声令下,“娃娃兵”一齐涌上,登时把鳌拜掀翻在地,捆绑牢靠,投入了监狱。在捉住鳌拜之后,康熙立即宣布了他的13大罪状,并组织人审判鳌拜、把鳌拜集团的首恶分子也一网打尽。不久,鳌拜死于狱中。

在对待鳌拜的问题上,康熙一忍再忍,直到时机成熟,才一举铲除了鳌拜,如果不是忍得不露声色,不要说开创“康熙盛世”了,性命能否保得住尚在两可之间。康熙擒住鳌拜,使得一些反应慢的大臣简直目瞪口呆。在这件事上康熙忍了八年,终于一举夺权,比“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的忍术还要高深。

以静制动平定三藩

康熙还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平定“三藩”。满清入关不到二十年,人心并未归附,前明之思还在人们心中隐藏着,尤其是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势力十分强大。尤其是吴三桂,勾结朝臣,收买心腹,对朝廷的钱粮大加挥霍挪用,在云南招兵买马,准备造反。当时内忧外患,使十几岁的康熙还无暇顾及。于是,只好忍下这口怨气,使吴三桂的气焰更加嚣张。康熙有自己的打算,他想,叛乱晚发生一天,就对自己有利一分,因为自己会一天天长大,而吴三桂则会一天天老下去,自己的准备也会越来越充分,能忍一天就忍一天。

康熙十二年,尚可喜年老多病,把藩事交于其子尚之信代理。尚之信掌权以后,残忍好杀而又多行不义,尚可喜受不了其子的挟持,便上书请求撤藩,要求告老还乡,并让其子袭爵。许多大臣都认为不宜撤藩,但康熙认为这是撤藩的大好时机,立即允许。

当时,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在北京,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即飞马报告了云南的吴三桂,吴三桂又告知了福建的耿精忠,两人均感惊慌,因为他们害怕撤藩。在幕僚的劝说之下,吴三桂与耿精忠上书请求撤藩,说了一些“仰恳皇仁,撤回安藩”之类的话,其实际用意是在试探朝廷的态度,这一点,清廷大臣们一眼就看出来了。

围绕着是否撤藩这一问题,清廷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绝大多数大臣找出种种理由来推搪,认为不可撤藩,其实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害怕吴三桂等人造反。只有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等几个大臣主张撤藩。几次讨论,都未取得共识。这时,康熙十分决断地指出:“三藩久握重兵,蓄谋已久,今撤也反,不撤也反,与其晚撤,不如早撤。只是一边撤藩,一边准备应战罢了。”于是,康熙派出使者,催促三藩快撤。

接到允许撤藩的诏书以后,吴三桂等人知道弄巧成拙,只好佯为恭顺,敷衍清廷使者,暗地里加紧反叛的准备工作。清廷的使者见吴三桂一味迁延时日,不愿离开云南,就要回去报告。吴三桂见已无法可想,就杀掉了使者和云南巡抚朱国治,悍然举兵叛乱。

康熙面对“三藩”之乱并不惊慌,而是首先确定正确策略,认为“三藩”之乱以吴三桂为首,其余多是胁从,若能击败吴三桂,其余叛军不难攻破或收服。这样,康熙就调兵遣将,重点向吴三桂进攻,对川、陕一带的胁从叛军,反复进行说服争取工作。康熙的这一招十分奏效,在不长的时间里,吴三桂就被分化瓦解,困在了湖南。他自知形势不好,赶快过一过皇帝瘾,撕下了“复明”的假面目,在衡山祭天,自称皇帝,改元昭武,改衡州为定天府。

这年八月,吴三桂病死。吴三桂死后,其孙即位,退据云南,后昆阳城破自杀。吴三桂被掘坟折骨。耿精忠、尚可信等人也早已被杀,川陕等地也已平定。两年后,历时八年之久,折腾了十多个省份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了。

在乎乱之中,康熙的英雄睿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决平叛,临乱不惊;二是方针正确,先攻吴三桂,分化收服其余叛军;三是调兵遣将,指挥得当。平叛过后,这位少年天子已经28岁了,到这时,他已成为一位较为成熟的政治家。

面对吴三桂的蠢蠢欲动,康熙仍然采取了忍的策略,只要吴三桂暂时不公开扯旗造反,就采取守势。如果康熙不是采取守势而直接向吴三桂进攻,这样便会出师无名,会落个逼反吴王桂的名声,在舆论上吴三桂便占了上风。由此看来,这种以静制动的策略再高明不过,而以静制动的实质则是以忍为基础的,康熙可谓深谙此理。看来,说康熙是忍中奇才真是名副其实啊!

康熙是忍才又是英才。鳌拜、吴三桂是世之枭雄,是他们造就了康熙。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又不知康熙这位少年天子会怎样。看来,真正的才能在危难之间才会显现出来。 YWPld2Aa8+wPaI1EPs+z0TrA51UaIy0/pMt8jvJKRqU/dILyQIfRB2c4QsauhlL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