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忍”中大材李世民

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封建帝王之一,他把唐王朝推上了当时世界巅峰。那么,李世民因何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归根结底,取决于一个字——“忍”!李世民之忍,有弱之忍、残之忍、慈之忍、谏之忍,诸“忍”合一,使得他创造出了独步千古的盛唐伟业,为自己留下万世英主之名。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具其一时信奉忍,三者具其二时仍然忍,当三者皆备时,无需再忍。这就是李世民的忍,应该说李世民是忍中大材。

攻守贯行“忍”道

我们先来说说李世民的“弱之忍”。所谓弱之忍是指势不及人时,为了将来的发展而采取的守势。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在李渊立唐时立下了汗马功劳,文韬武略和威望要高于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李建成知道李世民对自己的皇位有威胁,便与李元吉联手想除掉李世民,而且太子和齐王还有李渊的支持,李世民更显得势单力薄。于是,李世民采取了守势——忍。

一次,李建成请李世民赴宴,在酒中下毒。李世民饮后腹中暴痛,吐血不止。不知是毒药量小,还是抵抗力强,李世民在吐了数升血后竟保住了性命。李渊知道这件事后,狠狠地训斥了李建成一顿,但没有对李建成做什么处置。李世民知道如果责问李建成也讨不到什么说法,弄不好会激怒父皇。他还是忍了。

李建成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设法说服李渊去郊外打猎,并要几个皇子相陪。父皇之命,李世民不敢不从。李建成特意派人为李世民挑选了一匹性情暴烈的马。等到李世民纵马追赶一头麋鹿时,烈马狂性大发,把李世民摔出一丈多远,险些摔死。后来,李建成又与李元吉密谋,准备在替李元吉出征饯行的宴会上杀死李世民。李世民一忍再忍,直到时机成熟,才发动“玄武门之变”,一举杀掉了太子李建成及其党羽。

这就是李世民的弱之忍,知道势不及太子李建成,不与其争锋,而是等待时机。如果在条件和时机都不成熟时,李世民就和李建成闹翻,真不知他的命运会怎么样。

再说说李世民的“残之忍”。中国封建社会皇位继承有明文规定:立长不立幼。这在某种意义上势必会造成兄弟之间反目成仇。权力之争是残忍的,因为这是非鱼死即网破的时候,来不得半点犹豫。正所谓“彼命不休此命休”,李世民深谙此理,他见自己与李建成的斗争已经公开化,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带人埋伏在太子与齐王上朝的必经之路——玄武门。太子与齐王前来上朝,李世民的伏兵四起。他亲手射杀了兄长李建成,大将尉迟敬德杀死了齐王李元吉。李世民的政敌完全消除,从此再也无人能与他争锋。不久,唐高祖李渊就把皇位“禅让”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在这场政变中充分地暴露出了其残忍的一面。

无论是处于守势时的退让坚忍,还是发起进攻时的果断残忍,李世民都是贯行“忍”道,才能保全自己,然后夺取帝位。

忍耐下属以慈服人

再说说李世民的“慈之忍”。“慈”,就是慈爱,“慈之忍”,就是对部下像父母对待儿女一样爱护他们。“以慈服人”绝非外在的收服,而是使被收者心悦诚服,这需一定的忍耐性。“慈之忍”换来的结果是使被收服者永远地、心甘情愿地报答和忠心。

尉迟敬德是隋末唐初名将,原是刘武周的部将。当时,尉迟敬德刚刚降唐,李世民部下行军元帅长史屈突通担心尉迟敬德叛变,请李世民采取防范措施,李世民说:“过去,萧王刘秀推赤心置人腹中,他手下的人都忠于使命。现在我信任尉迟敬德,委以重任,何必怀疑他呢?”

不久,原刘武周部下的降将都叛变而去,众将怀疑尉迟敬德也一定要叛变,就将他囚禁在军营中。屈突通与殷开山都说:“尉迟敬德刚刚归顺,尚不稳定。此人极其勇猛,我们拘禁他很久了,他既被猜疑,一定会生怨恨之心。留着他恐贻后患,请立即杀掉他。”李世民说:“我的看法和你们不同。尉迟敬德若怀有背叛之心,难道会在其他众将之后吗?”说罢,立即命人将尉迟敬德释放,命人把他领到自己的卧室内,赐给他金银珠宝,对他说道:“大丈夫期望的是相互间讲义气,对小的怀疑不要介意。我终究不会听信谗言而残害忠良,你应该体察到这一点。如果你一定要离我而去,现在把这些东西就当作赠给你的川资路费,以表达这一段时间共事的情谊。”当天,李世民就让尉迟敬德跟从自己外出打猎,恰巧遇到王世充带领数万步兵骑兵来战。尉迟敬德保护李世民冲出重围,又率军回来与王世充军交战,俘获敌军六千余人。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道:“当初,众人认为你必定叛变,是上天引导我排除众议,保住了你。人说福和善都是有证验的,不过没有想到回报得这样快呀!”于是,赐给尉迟敬德一箱金银。

此后,李世民对尉迟敬德的恩宠日胜一日。后来,尉迟敬德跟从李世民征窦建德、讨刘黑闼,屡立战功,被授予秦王府左二副军之职。太子李建成及其弟李元吉企图谋害李世民,就派人秘密地送书信及重礼给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推辞道:“我出身微贱,适逢隋亡,天下土崩瓦解,我无安身之所,长期沦落于逆地,罪不容诛。是秦王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又让我在秦王门下任职,我只能以身报恩。我对殿下无功,不敢接受这样厚重的赏赐。我若私自答应殿下的要求,就是怀有二心。我若为了私利而丢掉忠心,对殿下又有什么用处呢?”不久,尉迟敬德把李建成欲收买他的事报告了李世民,李世民说:“我深知你的忠心,即使成斗的黄金,也不能使你的忠心改变。不过,以后他们只要送来礼物,您就收下,不必顾虑。若不如此,他们就会怀疑并杀掉你,你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况且你了解了他们的阴谋,还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李世民登帝位之后,对臣下仍待之以诚。贞观八年,尉迟敬德曾侍宴于庆善宫,当时有的人座位在尉迟敬德之上,尉迟敬德即恼怒地质问:“你有什么功劳,该坐在我的上位?”任城王李道宗上来解劝,尉迟敬德一拳打中李道宗的眼睛。李世民十分不悦地对尉迟敬德说:“我阅读汉朝史书,看到高祖的功臣能保全性命的极少,我心中总是责怪他。自从我登上皇位以来,总是想着保全功臣,使他们子孙继续不断,可是他们往往违反国家法令,我才知道韩信、彭越遭到杀戮,不是汉高祖的过失。国家大事,都要通过赏与罚来办理,不恰当的恩宠,不能屡次实行,请你自我检点,免得使自己将来后悔。”李世民知道尉迟敬德是武将,又是忠臣,因而对他的无礼一忍再忍。如果李世民对尉迟敬德不忍,那么尉迟敬德能否善终就不得而知了。

对开国良将如此,那么对待下人又是怎样呢?一次,李世民乘轿出游,一个卫兵脚下滑了一跤,无意中拉了太宗的龙袍,险些把李世民拉下轿来。卫兵吓得魂不附体,李世民却仁慈地说:“这里没有御史法官,不会问你的罪。”而且告诫身边的人不要把这件事传出去。触犯“龙体”在封建社会是大逆不道的事,按理是该问死罪的。李世民还是以博大的胸怀忍住了,原谅了卫士。如果说尉迟敬德是开国元勋,有功劳,李世民能以慈为忍,善而待之,那么对待那个不小心拉了自己衣服的卫兵的态度又如何解释呢?这就是“慈之忍”,忍得天宽地阔,使这些人以死相随。

虚心纳谏容忍冒犯

我们再说说李世民的“谏之忍”。自古封建帝王说一不二,话一出口便是圣旨,但是能做到耳聪目明的没有几个,所以忠正之臣每次劝谏都是要冒杀头危险的。李世民每次都能忍住臣下直颜抗上的争论,即使是冒犯天威也能忍住怒气,仔细考虑大臣的谏辞,做出正确选择。

魏征原来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人,他几次劝太子及早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当众问魏征:“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在场的官员都为魏征提心吊胆,而魏征却从容不道地回答:“如果太子早就能够听从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祸患了。”这种回答,实在大逆不道。但李世民忍住了怒气,他深知尧犬吠舜的道理,反而很赞赏魏征的忠诚坦荡。后来魏征做了李世民的谏议大夫。

李世民就是这样,凡事先忍住怒气,再三权衡其中的道理,再做出处理决定。一次在朝廷上,魏征的直言进谏终于激怒了这位极有耐心的帝王,他回到后宫中仍然怒容满面,连连吼道:“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在弄清要杀谁之后,连忙退回宫中换了朝服出来,郑重地行完朝礼后向太宗祝贺:“臣妾听说,君主圣明,臣子才能耿直。魏征敢犯龙颜,不卑不亢,无所畏惧,是因为万岁开明豁达,从谏如流,择善而从。不以逆耳之言而恼怒,不视直言之臣为仇敌。是非曲直,如冰炭之不同器;忠臣奸佞,如泾渭之分明。万岁深知,护短饰非,乃灭亡之道;兼听广纳,方为兴国之举。没有万岁的圣明,便没有魏征的率直;没有万岁的豁达,便没有宣政殿上忠臣的铮铮铁骨。妾与陛下结为夫妇,每有所言,必先看陛下脸色,不敢轻犯威严,魏征以一个臣子,竟敢如此抗言,其是社稷之臣!国有良臣,是明君之德;国有明君,是万民之福。臣妾代四方黎民百姓向陛下恭贺!”

长孙皇后的规劝,使李世民忍住了怒气,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国之将兴,必用谏臣;如杀谏臣,国之将亡”。这就是李世民的“谏之忍”。

正因为李世民诸“忍”合一,才使得大唐人才云集,朝政如日中天。如此,李世民可算得是“忍”中大材了,又哪有不成功之理呢?

中国谋略可以根据其文化根源分为若干家,然而,这些谋略往往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相互融合才形成一种大智慧。李世民的诸“忍”合一,就是明证,这种做法不管在古代、现在,还是将来,都有其适用价值,因为这些做法并不违背人们的做事方法和原则。 hZ9B805K0rhuaplr3xLiPTzdYTypfmYN1JRBJp0f6o97C8YRYfxBoNk+jA7Vj9T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